辛弃疾点了点头,眼神坚定:“阿华将军说得没错!金国强横,欺压各族百姓,咱们义军的宗旨,就是联合天下所有抗金力量,驱逐金狗,恢复中原,让各族百姓都能安居乐业!既然将军与麾下将士愿意归顺,我辛弃疾自然欢迎之至!”
他转身对亲卫道:“传我军令,为阿华将军及麾下将士安排营地,发放粮草和军械,让他们好好休整。另外,从义军之中挑选经验丰富的将领,协助阿华将军训练士兵,让两军尽快磨合,形成战斗力。”
“遵令!” 亲卫躬身应诺,转身离去。
阿华看着辛弃疾如此信任自己,心里满是感动:“元帅如此厚待末将与麾下将士,末将等人定当肝脑涂地,报答元帅的知遇之恩!”
“将军不必如此。” 辛弃疾摆了摆手,
“咱们都是抗金志士,理应同心协力。如今,咱们义军兵力已达六万之众,实力大增。云内州是金国边境重镇,连接西夏与西京大同府,咱们若想奇袭大同,必须先拿下云内州,打通进军之路。不知将军对云内州的情况是否了解?”
阿华点了点头:“末将对云内州颇为了解。云内州位于黄河以北,靠近河套,是金国防御西夏的重要据点,城防不算特别坚固,但守军有五千余人,多是金国的签军和少量女真精锐,守将是金将完颜实鲁剌,此人乃金世宗完颜雍的长子,即许王完颜永中(原名完颜允中),完颜实鲁剌(万僧)是他的女真名,显然他是被金国皇帝派到相对平安的边关增加履历的。”
他顿了顿,补充道:“云内州与西夏接壤,近二十年来,金国一直认为我大夏已完全臣服,因为要对付宋国,所以当我大夏为盟友,因此,很难想到咱们义军会借道大夏方向进攻,故而防守会非常松懈,城门平日里只是象征性地关闭,只有夜间才会紧闭。咱们若能趁其不备,发动突袭,一定能一举拿下云内州!”
辛弃疾闻言,沉思片刻,脸上露出笑容:“好!既然如此,咱们就趁今日午后,发起突袭!阿华将军,我这里有一计,就是不知阿华将军你敢不敢用了。”
阿华听到有计,看着辛弃疾,目光如炬,“末将定是敢的!承蒙元帅看重,末将一来就委以重任,但请元帅吩咐便是!”
“哈!哈!哈!”辛弃疾大笑道,
“阿华将军有心了,既如此,我命你率领伪装成西夏将士的一千义军精锐,伪装成西夏使团,前往云内州城下,谎称是奉西夏皇帝之命,前来与完颜实鲁剌商议边境通商事宜!”
“等你们进城后,趁机控制住城门!某则亲自率领主力大军,埋伏在城外五里的山谷中,待城门打开,立刻率骑兵抢入城内,其他人紧随其后,则定会一举拿下云内州!”
“末将遵令!” 阿华躬身应诺,眼神中满是兴奋,随后退出中军帅帐准备去了。
辛弃疾则是继续安排魏胜、李铁枪、马全福、移剌窝斡等将领写假冒文书的写文书,选人的选人,准备粮草的准备粮草,又派遣斥候提前解决金军前哨打探山谷及城池周边的消息。
辛弃疾与阿华敲定奇袭之计,转身便对着帐内等候的魏胜、李铁枪、马全福、移剌窝斡四位将领沉声下令:“此战成败,系于细节。魏将军,在西夏作战之时,某已安排你熟悉金国与西夏的文书体例,假冒西夏国书之事,交由你全权负责。”
“李将军,你去从义军精锐中挑选一千将士,务必身形、气质贴合西夏护卫,再去阿华将军的部下那里学习半个时辰,熟悉西夏将士的言行举止。”
“马将军,即刻清点粮草军械,为夺门部队备好轻便弯刀,主力大军的粮草补给需至少先准备三日,提前运至山谷埋伏点,如伪造计划失败,立刻转为强攻。”
“移剌将军,你麾下契丹将士熟悉草原地形,速派斥候小队,清除云内州城外十里内的金军前哨,务必做到人不知鬼不觉,摸清山谷与城池周边的水源、地形,确保大军隐蔽与冲锋无阻!”
“遵令!” 四位将领齐声应诺,转身各自忙碌。
一刻钟后,河套绿洲的中军大帐内,檀香与墨香交织,舆图上云内州的位置被红笔圈出,旁侧又密密麻麻的多了新的标注 —— 由刚归附的西夏将士告知的金军布防细节。
魏胜做完标注后,快步走到帐侧的案前,铺开西夏特制的麻纸 —— 这种纸张带着淡淡的草木气息,是从西夏忠义军处得来的贡品,与金国常用的桑皮纸截然不同。
他取出西夏官印的拓片,比对着上面的篆文,又翻阅着从西夏官员处搜得的通商文书副本,眉头微蹙。
“西夏国书讲究四六对仗,对金国,语气需谦卑却应不失体面,且需加盖‘白高大夏国主印’与‘西南面经略司印’两枚印章。”
魏胜自语着,提笔蘸取松烟墨,先以西夏文书写正文,又在侧栏附上金国通用的女真小字,“奉白高大夏国主谕,遣西南面经略司副使阿华,赍礼通好,议复边境榷场事。。。”
墨迹淋漓间,国书的措辞既符合西夏对金国的 “臣服” 姿态,又暗藏通商的迫切,足以打消那位金国皇族完颜实鲁剌的疑虑。
写罢,他又取来两块雕刻完毕的仿制木印,蘸上朱砂,重重盖在文书末尾,印文清晰,与真品别无二致。
帐外的校场上,李铁枪正亲自挑选伪装西夏护卫的义军将士。
他身着西夏皮甲,手持弯刀,示范着西夏军的站姿:“西夏护卫迎客时,左手按刀,右手自然下垂,目光需平视,不可如我军般锋芒外露!”
他逐一打量着列队的士兵,手指点向一名身材魁梧的汉子:“你,肩膀放松,西夏军久居草原,身姿更显舒展,不可绷得太紧!”
又指向另一名握着弯刀的士兵:“弯刀需斜挎于左腰,刀柄朝向外侧,便于随时抽出,而非我军惯常的右腰佩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