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军团启程后,朱慈烺立刻返回文化殿,继续召开内阁会议,商讨制定能够代表大明的国旗事宜。
当下,大明虽有各式旗帜,却缺乏统一的国旗。朝廷的船只上常悬挂黄底红日旗,城头上则多见明字旗。
皇帝出巡时,各类旗帜更是琳琅满目,有绘着祥鸟瑞兽的,有饰以日月星辰的,还有象征天子的龙旗大纛。
行军作战时,旗帜种类繁多,有代表主将的帅旗,有五方神旗、八卦旗、青龙旗、飞虎旗等。
作用多在于祈求神明保佑,却并未有一面能够统一代表大明军队的旗帜,因此,朱慈烺决意要制定出一面统一的军旗和国旗,以彰显大明的国威与军魂。
一面国旗或军旗,绝非仅仅是一块布料或一个图案那么简单,它是国家的象征,是民族意识的集中体现,更具有凝聚人心、增强所有人荣誉感的强大作用。
朱慈烺在将自己的想法告知内阁之后,最初遭遇了内阁的反对,阁臣们认为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无此先例。
朱慈烺于是开始详细陈述设立国旗的深远意义,当他提到欧洲国家已有旗帜作为国家象征时,再次激起反对之声。
阁臣们坚持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只有内藩和外藩之分,而欧洲及其他未开化之地,若大明也设计出旗帜,岂不是自降身份与蛮夷等同?
对此,朱慈烺早有准备,他立即拿出重新绘制好的世界地图,向大臣们讲述这个世界的辽阔,以及各地的丰富资源。
其实大明现在已经有了世界地图,万历十二年时,,利玛窦到达广州,自制《万国图志》。
万历二十九年,利玛窦到京师献图,深受万历皇帝喜爱,万历三十年,令太仆寺少卿李之藻重新绘制成图,曰《坤舆万国全图》。
《坤舆万国全图》几乎涵盖了世界上除了澳洲之外的所有大洲,对欧洲美洲绘制的也非常详细。
仅制成十三份,且被当成皇家至宝,并未公开,仅有少数人见过,万历之后,国情日益低下,就在一直在宝库中吃灰。
朱慈烺撤离京城时,在宝库中发现发现了五卷《坤舆万国全图》,便一起打包带走了,现在公开的是朱慈烺在这个基础上重新令人绘制的。
有朱慈烺在手机上下载的现代地图为蓝本,在内阁公开的这一份,更为清晰完整,直接吸引了阁臣的眼球。
随后,朱慈烺以揭示皇家机密为由,向众臣详细阐述了其余几大州土地的丰饶程度及其所蕴含的丰富资源,这番言论让阁臣们惊愕不已。
当他们得知美洲大陆有广袤无垠的土地尚待开发,且金矿、银矿、铜矿之丰盈不亚于中原时,内阁诸臣更是感到无比震撼。
朱慈烺趁热打铁,为群臣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他提到未来大明的旗帜将在这片土地上迎风飘扬,拥有取之不尽的资源,真正实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壮阔愿景。
阁臣们在聆听之际,目光紧紧聚焦在地图上,仿佛已看到新朝辉煌未来的轮廓。
想到若能助力朝廷达成此等伟业,他们的名字也将与皇帝一同镌刻于史册,流芳百世,于是纷纷表态支持。
随即内阁向六部,乃至民间下达了设计国旗的方案,搬过来的《大明月刊》,也很快发行了来到江南之后的第一期。
月刊上仔细讲述了国旗的意义和象征之后,民间也陷入了沸腾之中,谁若是能画出代表大明的旗帜,直接名垂青史了。
半个月之后,凡是有点绘画本事的官员,以及民间的书生画师,都向朝廷提交了国旗的设计方案。
除去一些粗糙滥制的,最终被摆到文华殿会议室的,仅有三十多幅,其中一半以上都是以龙形为主。
龙作为华夏的图腾,用来做国旗似乎也最合适不过,但同时龙还代表着皇帝和皇权,在朱慈烺未来对大明的规划之中,皇权也要受到限制。
因此朱慈烺在内心中就否决了以龙作为国旗的方案,龙做代表皇帝的旗帜还可以,做国旗显然是不合适的。
在众多旗帜之中,朱慈烺的目光被一幅色彩鲜艳的国旗设计图案所吸引,这幅作品出自国子监一位名叫陆振国的福建籍生员之手。
红色旗帜的中央,是黄色日月构成的图腾,宛如一个明字,象征着光明与希望,而周围环绕的十二道光芒,如同太阳散发出的璀璨光辉,照亮了整个旗帜。
大明为火德,因此选用赤色作为底色,黄色则代表大地厚土,承载着万物的生机。
日月图案彰显着大明王朝的庄严与辉煌,十二道光芒不仅象征着十二时辰、十二个月,更对应着十二地支,寓意着国家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繁荣昌盛。
在详细阐明这面旗帜的深刻意义后,内阁成员一致赞同将其作为大明的国旗,并传令全国,以此为国旗,振奋民心,凝聚国力。
有了国旗之后,朱慈烺还想具体一下大明的国号全称,于是提出以:“中华大明帝国”,为正式国号。
对于这个提议,异议倒不是太大,中华一词的概念,早在三国时期便被提了出来,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称之为中华,是汉族最初兴起的地方 。
后各朝各代疆土渐广,凡所中原正统王朝统辖,皆称中华 ,亦称为中国,这个时代这两个词其实已经开始应用。
再者当年太祖朱元璋在南京起兵伐元,也以宋濂所起草的檄文中的:“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为纲领。
现在将中华一词加到国号之上,更能彰显大明的正统性,所以内阁经过简单讨论之后,一致通过。
随着《大明月刊》的紧急刊印,关于确定正式国号和国旗的消息迅速传遍大明王朝的每一处疆土,成为继出兵四川之后的又一轰动性新闻。
朝廷颁布严令,要求全国所有州府城池的城墙上,以及各级衙门乃至皇宫的正中央,都必须高高竖起旗杆,悬挂起象征着大明威严的国旗。
对于任何损毁或侮辱国旗的行为,朝廷将依法严惩不贷,肇事者将被论罪下狱。
南京承天门外的广场上,一座由汉白玉精心雕琢而成的旗台拔地而起,旗台中央矗立着一根巨大的旗杆。
在国旗制作完成的星期一,朱慈烺身着朝服,率领百官勋贵,并邀请城中百姓共同见证第一次升旗仪式。
由于尚未制定国歌,朱慈烺命令钟鼓司演奏一曲庄严激昂的曲子,在几万人的瞩目下,大明的日月红旗于承天门之外徐徐升起,随风飘扬。
朱慈烺下令,国旗每天日出而升,日落而降,百姓皆可前往承天门外观礼,对此由锦衣卫的大汉将军,专门成立了一个护旗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