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李靖北路军横扫辽水、攻略辽东外围的同时,高句丽莫离支渊盖苏文在平壤王宫内焦头烂额。
辽水防线十五万主力一朝覆灭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雳,震动了整个高句丽朝野。
高延成战死,高惠真重伤溃逃,八万多精锐被俘……这损失太过惨重,几乎抽空了高句丽在北部边境的机动兵力。
“废物!都是废物!”渊盖苏文暴怒地摔碎了手中的玉如意,殿内群臣噤若寒蝉。
他深知,唐军的下一个目标,必然是辽东城,然后是平壤!
“传令!”渊盖苏文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眼中闪过狠厉之色,“征发国内所有十五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男丁,自带粮械,前往辽东城集结!
各城守将,务必坚守待援,没有本莫离支的命令,擅自弃城者,诛全族!”
他深知国内城等地的守军已不可轻动,以防唐军从南路或海上突袭。
如今只能竭泽而渔,强行征发百姓,依托坚城层层阻击,消耗唐军的锐气和粮草。
同时,他再次派出使者,携带重礼,催促盟友百济和暗中交好的北方各部,希望他们能从南线或北线牵制唐军。
“告诉乙支文德,辽东城乃国之所系,绝不能有失!让他像钉子一样,给我钉死在辽东城!本莫离支会尽快集结援军!”渊盖苏文对信使吼道。
他知道乙支文德是宿将,能力出众,但面对挟大胜之威、用兵如神的李靖,他能撑多久?
高句丽这台战争机器在泉盖苏文的高压下艰难地重新开动起来。
无数高句丽青壮被强行征召,哭别家人,带着简陋的武器和少量的粮食,涌向几座核心城池。
辽东城、安市城等要塞的守军数量在短期内得到了补充,但兵员素质参差不齐,恐慌情绪依旧弥漫。
就在高句丽国内一片鸡飞狗跳、风声鹤唳之际,辽水西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时值盛夏,河水奔涌。
广阔的平原上,突然出现了漫无边际的旌旗和军阵。
刀枪如林,反射着耀眼的日光;甲胄鲜明,汇聚成钢铁的洪流。
人喊马嘶之声震天动地,庞大的行军队伍带着排山倒海般的气势,缓缓逼近辽水。
大唐皇帝李世民,亲率十五万中军主力,历经长途跋涉,终于抵达了前线!
御驾之前,是精锐的左右羽林军开道,玄甲耀目,气宇轩昂。
中军簇拥着巨大的天子旌旗和黄罗伞盖,李世民身披金甲,骑乘着神骏的御马“飒露紫”,虽经风霜,但面容坚毅,目光如炬,顾盼之间自有睥睨天下的雄主气概。
随行在御驾左右的,皆是名震天下的开国名将:
左翼是英国公李绩,这位以智谋沉稳着称的统帅,目光深邃,正在观察着对岸的地形和已方建立的营垒。
右翼是鄂国公尉迟敬德,黑脸膛,虬髯怒张,手持钢鞭,虽年事已高,但威猛之气不减当年,如同一尊铁塔,护卫在皇帝身侧。
身后还有卢国公程咬金,这位福将看似粗豪,实则粗中有细,此刻正咧着大嘴,看着对岸隐约可见的唐军旗帜,摩拳擦掌:
“陛下,看来卫国公这边打得是真不错啊!这辽水都叫他给收拾服帖了!”
此外,还有不少等领,以及大批文臣谋士,阵容鼎盛,堪称大唐帝国的精华尽在于此。
早有快马飞报东岸大营。
李靖闻讯,立即率领契苾何力、阿史那社尔、牛进达等所有高级将领,整齐甲胄,亲自乘船渡河,前来迎驾。
“臣李靖,率北路军诸将,恭迎陛下圣驾!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李靖当先躬身行礼,身后众将齐声山呼,声震原野。
李世民翻身下马,快步上前,亲手扶起李靖,朗声笑道:“药师辛苦了!诸位将军辛苦了!辽水大捷,一举荡平高句丽前线主力,扬我国威,壮我军魂!此乃不世之功也!”
他的声音充满了激动和赞赏,目光扫过李靖身后那些面带风霜却眼神锐利的将领,心中豪情万丈。
“全赖陛下天威,将士用命,臣等不敢居功。”李靖谦逊道。
“诶,药师过谦了!”李世民用力拍了拍李靖的手臂,“走,随朕过河,详细奏来!也让朕看看,我大唐儿郎打下的这片土地!”
当下,御驾及中军主力开始有序渡河。早已准备好的舟船往来如梭,在辽水之上架起数座浮桥,大军浩浩荡荡,踏上了高句丽的土地。
站在东岸刚刚扩建加固的中军大营望台上,李世民听着李靖条理清晰地汇报整个辽水之战的经过,从最初的渡河激战,到牛进达迂回断粮,再到心理攻势瓦解敌军,最后的总攻和追击,以及后续扫荡外围的行动。
李世民听得频频点头,时而抚掌赞叹:“妙!避实击虚,攻心为上,药师用兵,已入化境!”当听到高延成呕血而死,十五万大军灰飞烟灭时,他更是畅快大笑:
“好!此战足可告慰前隋将士在天之灵,一雪我华夏百年之耻!”
随行的李绩、尉迟敬德等人也听得心潮澎湃,对李靖的战略战术深感佩服。
汇报完毕,李世民走到巨大的辽东沙盘前,目光灼灼地盯住了那座标注着“辽东城”的模型。
“陛下,”李靖适时说道,“如今辽水屏障已破,外围据点亦清扫大半,辽东城虽仍坚固,但其羽翼已折,孤立之势渐成。
我军休整月余,士气正盛,加之陛下亲率天兵至此,正是攻克此城,挺进平壤的最佳时机!”
李世民重重一拳砸在沙盘边缘,斩钉截铁地说道:“不错!前隋三征而不克之耻,今日,便由朕与诸位爱卿,亲手洗刷!”
他环视帐内济济一堂的文武重臣,朗声道:“传朕旨意!三军休整三日,犒赏有功将士!三日后,兵发辽东城!”
“李绩!”
“臣在!”李绩肃然出列。
“命你为前军总管,率本部兵马并契苾何力所部骑兵为先锋,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直逼辽东城下,查探敌情,选择最佳立营及攻城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