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知道,城虽然暂时守住了,但付出的代价难以估量。
而这支援军…
他眯眼望去,烟尘中,队伍的混乱和部分士兵装备的简陋依稀可见,这恐怕是一支仓促成军、良莠不齐的队伍。
渊盖苏文…终究还是没有派出他最核心的精锐。
……
唐军的撤退井然有序,展现了极高的军事素养。
攻城部队退回大营,而李绩率领的左军迅速转向,在营寨北侧组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长矛如林,盾牌如墙,弓弩手引而不发,严阵以待。
那支来自高句丽的援军,在距离唐军大营约三里外停了下来,开始整顿队形。
正如李靖所料和乙支文德所观察到的,这支号称十万的大军,阵容确实谈不上严整。
前锋约有两万余人,看起来是经历过战阵的老兵,衣甲相对齐整,眼神凶悍。
而紧随其后的大部队,则明显是新征召不久的农夫和壮丁,穿着杂乱的服装,拿着简陋的武器,脸上带着惶恐和茫然,队伍也显得有些松散混乱。
一名身着华丽铠甲,但神色间带着一丝虚浮的高句丽将领,在亲兵的簇拥下策马来到阵前,远远眺望着严阵以待的唐军大营和残破不堪却依旧飘扬着高句丽旗帜的辽东城,他暗暗松了口气,似乎并无立刻发起进攻的意图。
“将军,我等是否即刻进攻,与乙支耨萨里应外合,击破唐军?”副将请示道。
那将领瞥了一眼唐军那森严的阵型和高耸的营垒,尤其是那些尚未使用的、如同巨兽般蛰伏的抛石机和床弩,眼中闪过一丝忌惮,摇了摇头:
“唐军阵型未乱,锐气尚存,我军远来疲敝,新卒甚多,仓促进攻恐难取胜。传令,依仗地势扎营,与辽东城成掎角之势,先站稳脚跟,再图破敌!”
他接到的渊盖苏文的命令,是解辽东之围,而非与唐军主力进行决战。
只要他能牵制住唐军,让其无法全力攻城,拖延时间直至寒冬,便是大功一件。
至于麾下这些新军的死活…并非他优先考虑的事情。
很快,高句丽援军开始砍伐树木,挖掘壕沟,在大营北面数里外,建立起一座新的营寨。
他们的到来,如同在即将熄灭的炭火中投入了一块湿木,虽未燃起烈焰,却也让战局变得扑朔迷离,充满了新的变数。
唐军中军大帐内,灯火通明。
李世民看着沙盘上新出现的高句丽援军营寨标志,目光深沉。
今日功败垂成的遗憾已经压下,取而代之的是面对新局面的冷静思考。
“陛下,敌军立足未稳,士气不高,新卒尤多,臣愿率精骑夜袭,必可破之!”程咬金瓮声请战。
李靖却摇了摇头:“卢国公勇武可嘉,但敌军主将看似谨慎,营寨选址颇讲究,与我军及辽东城相互呼应。夜袭未必能竟全功,若被缠住,城内守军再出,则危矣。”
“药师所言甚是。”李世民缓缓开口,“此援军虽众,然战力参差,其统帅亦无决死之心,意在牵制。我军强攻一日,将士疲敝,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急需休整。”
他顿了顿,手指点在沙盘上的辽东城:“今日虽未破城,然其城墙损毁严重,守军伤亡惨重,物资几近枯竭,民心士气皆已濒临崩溃。此城,已非昨日之坚城矣。”
众将闻言,纷纷点头。今日之战,他们都看到了守军的虚弱和城墙的脆弱。
“传令各军,严密戒备,轮流休整。斥候加倍派出,监视援军与城内动向。”
李世民下令,他的目光再次扫过沙盘上那座饱经摧残的城池和城外新建的敌营,语气斩钉截铁:
“辽东城,已是瓮中之鳖,迟早必下!而今,不过是多了些波折。待我军休整完毕,补充器械,先破援军,再取坚城!朕倒要看看,这渊盖苏文,还能拿出多少家底来填这个无底洞!”
帐内众将精神一振,齐声应道:“陛下圣明!”
虽然首日破城的希望破灭,虽然援军的到来带来了新的挑战,但唐军上下夺取辽东的决心,没有丝毫动摇。
这场意志与实力的较量,因为这支意外到来的援军,进入了更加复杂、也更加残酷的新阶段。
辽东城下的血色磨盘,将继续转动,吞噬更多的生命。
夜幕低垂,辽东城内外却无人能够安眠。城头火把林立,映照着守军疲惫而庆幸的脸庞,以及城下堆积如山的尸体和残破的攻城器械。
北面高句丽援军的大营亦是灯火通明,人喊马嘶,正在加紧构筑营垒工事。
就在这紧张的氛围中,几支身手矫健的高句丽死士,利用夜色的掩护和唐军注意力被援军吸引的间隙,缒下城墙,悄无声息地穿过两军之间的缓冲地带,成功潜入了援军大营。
半个时辰后,援军主将,名为朴德丞的将领,亲自接见了这些来自城内的信使。
当从信使口中确认了辽东城虽伤亡惨重、物资匮乏但核心防线犹在,并且得知了乙支文德依旧在顽强指挥时,朴德丞微微颔首。
他屏退左右,对信使肃然道:“你来得正好。大对卢已有全盘部署,你须将此令一字不差地带回给乙支耨萨!”
他目光炯炯,继续传达:“我部乃大对卢派出的先锋,首要之务便是解你等燃眉之急,牵制唐军主力。
眼下,国内正全力征调各城兵马粮草,后续大军由高惠真将军统率,不日即可抵达!
大对卢已传檄四方,决意将唐军牢牢拖死在辽东城下。
只要我们坚守下去,待天降大雪,敌军补给断绝,锐气尽失,便是我们内外夹击,一举破敌之时!”
“回复乙支耨萨,”他最后重重说道,“请他务必坚守待援!我朴德丞在此立誓,必与辽东城同进同退!
粮草物资,我会竭力寻找时机,分批输送入城。告诉耨萨和所有将士,坚持下去,希望已在眼前,胜利必属于我们!”
信使闻言,精神大振,重重叩首道:“谨遵将军令!小人必将此讯带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