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到黑土:一场带着“小研究员”的科研远征
白城的晨光刚漫过合作社的木栅栏,叶澜就踩着露水蹲在水箱边,手里捏着根细稻芽——是昨天刚从浅水区花盆里拔出来的,根系上还沾着没冲掉的涂层。“姐,你看这根须分叉了!”萧汀举着平板跑过来,镜头怼得极近,把白色根须上亮晶晶的涂层拍得清清楚楚,“咱们得赶紧记录,这是第7天的残留情况。”
叶之澜拎着行李箱从屋里出来时,正好看见双孩趴在石桌上写笔记,阳光落在他们沾着黑土粉的指尖上。“别写啦,再磨蹭赶不上7点去长春的火车,”她把萧凡刚打包好的样本箱放在车上,箱子侧面贴着张纸条,上面是双孩画的玉米和水稻,“科研工具都清点好了,电子秤、小量杯、蜂蜡粉末,还有你们的橡皮泥模型,都装在防震泡沫里了。”
萧凡锁上实验室门时,王大伯扛着袋新收的玉米走过来,往车斗里塞:“带点白城的玉米,到了南方尝尝,就不想家了。”叶澜立刻从车上跳下来,抱着玉米往科研包里塞:“谢谢王爷爷!等我们研究好水稻,回来教您种!”萧汀则掏出平板,给王大伯看水箱里的稻根照片:“您看,咱们在东北也种出水稻根了,去南方肯定能成!”
去火车站的路上,车窗外的玉米田像铺了层金毯子,风一吹就翻起浪。叶澜突然指着远处的鱼塘:“爸,你看那水!和咱们水箱里的一样吗?”萧凡减速停车,让双孩凑近看:“鱼塘的水有鱼搅着,比水箱里的流动得快,南方水田也这样,咱们到了那边得测测水流冲力对涂层的影响。”萧汀立刻掏出笔记本,用铅笔在“待办清单”上添了一行:“测南方水田水流冲力”,还画了个小小的波浪符号。
到白城火车站时,候车厅里已经坐满了人。叶之澜找了个角落的位置,让双孩把科研包放在腿上。萧汀刚打开平板查天气,就被旁边卖玉米糖的小摊吸引了——透明糖纸裹着金黄色的糖块,和他们在机场见过的一模一样。“妈,我想买两袋!”叶澜拽着叶之澜的衣角,“糖纸能当涂层测试的样本,咱们试试它的防水性。”
叶之澜笑着买了糖,叶澜立刻剥开一块,把糖纸浸在矿泉水瓶里:“你看,糖纸没破!要是把糖纸的材料混进涂层里,肯定更防水。”萧汀赶紧用手机拍下糖纸包装:“我查一下成分,好像是聚乙烯醇,和咱们之前加的一样!”两人头挨着头研究糖纸,连火车检票的广播都差点没听见。
火车缓缓开动时,双孩还趴在车窗上,看着王大伯站在站台挥手,直到人影变成小点。叶之澜把他们拉回座位,从包里掏出三个透明杯子:“别伤感了,咱们来做个‘移动测试’——这三个杯子装的水,分别模拟南方水田的浅、中、深水区,你们试试用涂胶器往杯壁上涂涂层,看看晃动的时候会不会掉。”
萧汀立刻从科研包里翻出细吸管涂胶器——是他和叶澜用剪刀剪了一下午的成果,顶端的斜口刚好能贴合细根。叶澜则小心翼翼地倒出涂层,怕火车晃动洒出来:“你扶着杯子,我来涂。”她捏着涂胶器的手稳得很,连火车过隧道时的颠簸都没让涂层歪掉。“浅水区的没掉!”“中水区的有点滑,得再涂一层!”两人的欢呼声引来了邻座乘客的好奇,萧汀还特意把笔记本递过去,骄傲地讲解:“这是我们在东北做的水稻涂层测试数据,去南方就能用啦!”
三个小时后,火车抵达长春站。萧凡拎着沉甸甸的样本箱,叶之澜牵着双孩,跟着人流往机场大巴的方向走。长春的风比白城暖些,叶澜却突然皱起眉:“妈,咱们的蜂蜡粉末会不会超重啊?机场不让带怎么办?”叶之澜掏出手机,给她看之前查的民航规定:“放心,蜂蜡是固体,装在小瓶子里,过安检时说明是科研用的,就能带。”萧汀还特意把蜂蜡瓶贴上标签:“水稻涂层专用蜂蜡,纯度99%”,惹得叶之澜笑出声。
机场大巴上,双孩靠窗坐着,看着路边的高楼越来越多。萧汀突然指着窗外的稻田:“姐,你看!那是不是水稻?”叶澜赶紧凑过去,摇摇头:“好像是小麦,水稻的叶子更宽。”萧凡笑着说:“等咱们到了湖南,就能看见一大片一大片的水稻田了,比这里的还绿。”
到了长春龙嘉机场,双孩第一次看见这么大的航站楼,眼睛都看直了。叶澜拉着萧汀的手,生怕他们跑丢:“跟着爸爸走,先去办登机牌。”办登机牌时,工作人员看见双孩肩上的“迷你科研包”,笑着问:“这两个小研究员是要去做什么实验呀?”叶澜立刻挺起胸:“我们去湖南研究水稻防水涂层,能让水稻根不被水泡坏!”工作人员笑着给他们选了靠窗的座位:“祝你们实验顺利,靠窗的位置能看见好多云。”
过安检时,蜂蜡粉末果然被拦了下来。安检员拿起小瓶子,疑惑地看着标签。萧汀赶紧掏出笔记本,翻到“蜂蜡涂层测试数据”那页:“阿姨,这是我们在东北做的实验,加了蜂蜡的涂层在水里能坚持3天,残留率85%!”萧凡也递上农业局开的科研证明,安检员看完,笑着把瓶子还给他们:“真厉害,小小年纪就做科研,加油!”
候机厅里,双孩找了个靠窗的位置,趴在桌上继续完善涂胶器设计图。叶澜用彩笔在图上画了个小太阳:“到了湖南有太阳,涂层干得快,咱们可以缩短测试时间。”萧汀则在旁边标注:“南方水田ph值可能和东北不同,需测土壤酸碱度对涂层的影响。”两人讨论得热烈,连广播里的登机提示都差点没听见。
走上飞机时,双孩兴奋地踮着脚看座位号。叶澜找到靠窗的位置,刚坐下就贴在窗户上:“飞机什么时候起飞呀?我想看看长春的云!”萧汀则掏出笔记本,开始记录登机时间:“现在是下午2点15分,预计5点45分到达长沙,飞行时间3小时30分钟。”
飞机滑行时,叶澜紧张地抓着扶手,叶之澜握着她的手:“别害怕,就像坐火车一样,就是飞得高一点。”飞机起飞的瞬间,叶澜忍不住尖叫一声,随即又笑起来:“你看!房子变小了!像积木一样!”萧汀也凑过来,指着窗外的云:“姐,你看那朵云,像不像水稻根?分叉的地方一模一样!”
叶澜立刻掏出彩笔,在笔记本上画下云朵的形状:“咱们可以按照云的形状设计涂层,让涂层更贴合根须!”萧汀点点头,还在旁边写了备注:“云状涂层设计,增加附着力”。两人趴在小桌板上画画,连乘务员送饮料都没注意。
午餐送来时,叶澜看着饭盒里的米饭,突然问:“阿姨,这米饭是湖南产的吗?”乘务员笑着说:“是啊,湖南的水稻可有名了。”叶澜立刻拿起勺子:“那我要多吃点,尝尝南方水稻的味道,以后咱们的涂层要是成功了,米饭肯定更好吃!”萧汀则认真地观察米粒:“湖南的米粒比东北的长,是不是品种不一样?”萧凡笑着说:“等咱们到了合作社,就能看见这种水稻的秧苗了。”
吃完午饭,双孩靠在座位上休息了一会儿,又开始忙活起来。萧汀拿出电子秤,叶澜则拿出小量杯,两人开始计算南方水田的涂层用量:“1公顷水稻大概有30万株,每株需要3毫升涂层,一共就是900升。”“要是加0.5%蜂蜡,就需要4.5公斤蜂蜡,咱们带的够不够?”萧凡凑过去看,帮他们算了算:“咱们带了5公斤,够做初期测试了,不够再在当地买。”
飞机开始下降时,广播里传来提示:“前方即将抵达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地面温度22c,湿度80%。”双孩赶紧坐直,贴在窗户上往下看——下面是一片绿色的田野,像一块巨大的绿绒毯,还有纵横交错的水田,闪着水光。“那就是水田!”叶澜激动地指着,“比咱们的水箱大多了!”
飞机降落在跑道上时,双孩兴奋地鼓起掌来。叶之澜笑着说:“别着急,下了飞机还要坐大巴去合作社,到了那里,才能看见真正的水稻秧苗。”萧汀掏出笔记本,在最后一页写下:“202x年x月x日,抵达长沙,水稻科研正式启动!”还画了个小小的水稻图案。
下飞机时,一股潮湿的暖风扑面而来,带着泥土和青草的味道,和白城的干燥完全不同。叶澜深吸一口气:“这里的空气里有水稻的味道!”萧汀则拿出手机查湿度:“湿度80%,比白城高好多,涂层得更防潮才行,咱们得赶紧测一下当地的水ph值。”
萧凡拎着样本箱,叶之澜牵着双孩,走出航站楼。远处,南方农业大学的李老师已经举着“水稻科研团队”的牌子在等他们了。李老师笑着走过来,蹲在双孩面前:“欢迎你们呀,小研究员!合作社的试验田已经准备好了,秧苗都长得绿油油的,就等你们来做实验了。”
叶澜立刻举起手里的涂胶器:“李老师,这是我们在东北改的涂胶器,能涂细根!”萧汀则把笔记本递过去,翻到测试数据那页:“这是我们在东北做的涂层残留率数据,加了蜂蜡的效果最好!”李老师看着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字和画,忍不住称赞:“真了不起,在东北就做了这么多准备,咱们去合作社的路上,再好好聊聊接下来的计划。”
夕阳下,机场大巴往合作社的方向开去。双孩趴在车窗上,看着路边的水田慢慢向后退,偶尔有农民在田里插秧,身影映在夕阳里。叶澜悄悄对萧汀说:“咱们的科研远征,终于到南方啦!”萧汀点点头,把手里的黑土样本瓶握紧了些——瓶里的东北黑土,和窗外南方的水田,在这一刻,仿佛连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