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的香港,地产市场的热浪几乎要灼穿中环的柏油路面。
土地拍卖会上的举牌声此起彼伏,成为这座城市最喧嚣的商业注脚。
恒基、新鸿基等老牌地产商的代表面色凝重,目光却始终胶着在一个新兴势力的席位上——神农房开。
彼时,这家后起之秀凭借超前的眼光在楼市低迷期大肆圈地,以及独特的装配式建筑技术和雄厚的资金实力,在香港地产界崭露头角,而其背后掌舵人赵国强的名字,正让越来越多的行业巨头感到忌惮。
香港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让老牌地产商们嗅到了危机。
在他们看来,神农房开的崛起打破了多年来的市场平衡,尤其是其装配式建筑带来的高效施工、成本优势,正逐渐分流高端客户。
于是,一场针对神农房开的联合打压悄然展开:高价争抢优质地块、恶意散布项目质量谣言、暗中挖角核心技术骨干,手段层出不穷,试图将这家新锐企业扼杀在扩张途中。
土地拍卖会成为双方经常交锋的第一战场。
自从神农房开涉足地产领域,几乎每场土地拍卖都会出现他们的身影。
起初,行业内没人把这家“半路出家”的企业放在眼里,甚至有人讥笑神农房开人傻钱多。
“现在香港楼市这么低迷 ,他们这样大肆圈地 ,很快就会造成资金链断裂。”
可是让人感到奇怪的是 ,神农房开 在楼市低迷的几年时间 ,只要地价合适 ,他们都会毫不犹豫的买下。
刚开始,很多人还等着看神农房开的笑话。
可是一天又一天过去, 一月又一月过去 ,一年又一年过去 ,神农房开依然在 继续拿地。
仿佛神农房开的资金链 ,永远没有底一样。
到最后,所有人都知道小看了神农房开的实力 ,这家公司的 实力简直深不见底。
这两年,楼市回暖,发觉情况不妙的香港其他地产大公司全部联合了起来 ,开始针对神农房开公司。
每次拍卖土地,只要是神农房开一出价格,几家都会进行抬价。
面对香港众多联合起来的地产公司,神农房开竟然展现出“寸步不让”的强硬姿态。
在九龙塘一幅优质住宅地块的拍卖会上,气氛正剑拔弩张。
土地起拍价八百万港币,新鸿基代表率先举牌,加价五十万。
沈敬亭坐在神农房开的席位上,身旁是装配式建筑子公司总经理周启元,他微微抬手,示意助理举牌:“九百万。”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底气。
恒基代表立刻跟进:“九百五十万。”
现场一片哗然,这个价格已超出市场预期。周启元低声对沈敬亭说:“沈总,按赵生的策略,这个价位还能跟。”
沈敬亭点头,指尖在膝头轻轻敲击,目光扫过神色紧绷的对手们,再次举牌:“一千万。”
接下来的竞价进入白热化,价格一路飙升至一千三百万。
恒基代表额角渗出冷汗,咬牙加价:“一千三百五十万。”
全场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神农房开的席位上。
沈敬亭与周启元交换了一个眼神,缓缓摇了摇头。
拍卖师三次询问后,落槌宣布:“一千三百五十万,恒基置业成交!”
散场时,周启元道:恒基地产拍到这么高的价格……怕是要压得资金链紧些了”
沈敬亭笑了笑,递过一支烟:“咱们神农房开手里的存量土地,足够开发十年了,今日不过是陪他们热闹热闹。
咱们老板说了, 有合适的价格 ,咱们就可以毫不犹豫的买下 ,价格太高 ,就让他们去争吧 ,反正咱们不差土地。”
“他们这么高价格的土地拍下来 如果都能赚钱的话 ,咱们早期拍下的土地 ,开发出来那利润就更高了。”
两人一边闲聊 一边往回走去,没人知道,神农房开的土地储备早已超出外界想象。
赵国强在布局地产之初,凭借重生之人的优势,他早就预判到土地会成为核心资源,早早低价收购了多处旧厂区、郊区地块,如今这些土地随着城市发展不断升值,足够支撑企业十多年开发。
“我们不做冤大头,”赵国强曾明确表态,“既然他们联合起来对付我们,那每场拍卖会我们都要去,对手想抢的优质地块,我们就顺势抬价,让他们付出更高成本;
如果遇到价格低于估值的‘漏’,就果断拿下。反正我们手里的土地够多,有没有新地块都不影响发展。”
这样的策略在后续的拍卖会上反复上演。
新界元朗两幅相连的商业地块拍卖时,恒基、新鸿基再次联手施压,试图以低价包揽。
神农房开却从一开始就强势介入,起拍价六百万,沈敬亭直接加价两百万,将价格推至八百万,瞬间打乱了对手的节奏。
接下来的竞价中,神农房开步步紧逼,每次加价都精准命中对手的心理防线,最终将价格抬至一千五百万——这个价格比市场估值高出近四成。
当恒基代表艰难地报出一千五百五十万时,沈敬亭果断收手,看着对手如释重负却又暗藏苦涩的神情,淡然离场。
“赵生,元朗地块已按计划推高至一千五百五十万,恒基接手。
另有观塘旧厂区地块没人看好,价格低于估值三成,已按预案拿下。”
回到总部,沈敬亭立刻给刚处理完电器厂海外扩张事宜的赵国强发去电报。
不到半小时,回电就到了,只有四个字:“继续跟进。”
观塘的地块确实是块“漏”。
原业主因资金链断裂急售,起拍价极低,却因位置偏僻、配套不足少人问津。
但在赵国强看来,随着香港城市扩张,观塘迟早会成为潜力板块。
周启元接到指令后,立刻带着装配式建筑设计负责人江文轩赶往现场。
江文轩拿着图纸在地块上反复丈量,铅笔在纸上飞快勾勒:“周总,这里地形平整,适合做三排移动式别墅,用咱们的轻型钢结构,地基处理比常规工艺节省三成成本,三个月就能封顶。”
周启元点头:“按赵生的意思,配套建个社区中心,全部采用预制构件,工期能再缩短一半,正好契合市场对高效交付的需求。”
就在土地市场的博弈如火如荼时,老牌地产商的另一波攻势悄然袭来。
“神农房开的钢材是小厂炼的,抗压强度不达标”
“装配式别墅连接不牢固,抗风能力差”的谣言开始在茶餐厅、建筑工地、中介门店间流传,甚至有匿名信件被送到意向客户手中。
一时间,不少原本有意向的客户开始观望,东南亚那笔五十套别墅的订单客户更是直接发来了质疑函,威胁若不能证明质量合格,将单方面违约。
沈敬亭第一时间将情况汇报给赵国强:“赵生,谣言愈演愈烈,不少客户都在犹豫,东南亚的订单风险很大,周启元已经在牵头应对,就等您定夺后续方向。”
赵国强闻言眼神沉静,他深知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也是打破谣言的唯一武器。
“通知周启元,立刻组织第三方权威机构对装配式别墅做全面质量检测,检测报告全文刊登在《湘江快报》;
同时安排客户实地参观鼎固炼钢厂和生产基地,用事实说话。”
赵国强的决策简洁而坚定,“另外,让沈敬亭协调资源,加快观塘项目的前期筹备,用实际项目进度回应质疑。”
此时,鼎固炼钢厂也面临着考验。
老牌地产商暗中联系炼钢厂的技术总监,许以双倍薪资加海景房的丰厚条件,试图让他带走核心技术团队。
技术总监把这事捅到主管马铁山面前时,他正盯着轧钢机的仪表盘,闻言“呸”地吐掉烟头:“告诉他们,鼎固的钢配方和技术都是独一份,他们学得来?再说了,赵生给咱们的配股,现在市值比那套海景房值钱十倍,谁傻了才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