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那份承载着无数人期待的复工文件正式公布时,仿佛一道温暖的光穿透了许久以来笼罩在生活之上的阴霾,瞬间点燃了人们心中压抑已久的喜悦。
屏幕前,手指划过文件上那些关于企业陆续复工复产的字眼,每一个字都像是带着鲜活的力量,让人忍不住反复确认,生怕这美好的消息只是一场虚幻的梦境。
身边的朋友、同事们在社交群里热烈地讨论着,有人兴奋地分享着自己早已准备好的复工装备,有人开始规划着开工后的工作安排,还有人激动地细数着这段时间错过的日常,言语间满是对开工日子即将到来的迫切期待,那股难以掩饰的兴奋劲儿,隔着屏幕都能真切地感受到。
是啊,开工的日子越来越近了,这意味着我们熟悉的正常生活终于要慢慢恢复了。
回想过去的这段时光,多少企业因为疫情按下了暂停键,多少人只能宅在家中,生活仿佛被按下了慢放键,少了往日的热闹与烟火气。
而如今,随着复工复产的有序推进,城市将重新焕发生机。
清晨,马路上会再次出现川流不息的车流,地铁里会恢复往日的拥挤,写字楼的灯光会早早亮起,企业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也将再次响起,那是属于城市的活力乐章,是每个人心中期盼已久的生活图景。
但我们也深知,企业陆续复工复产,安全有序不仅必要,而且十分重要。
这不仅关系到每一个企业的稳定发展,更关系到每一位员工的生命健康。各个企业都在紧锣密鼓地做着复工前的准备工作,制定详细的防疫方案,对生产车间、办公区域进行全面的消毒消杀,准备充足的防疫物资,对员工进行健康监测和防疫知识培训。
每一个环节都细致入微,只为确保复工复产能够在安全的前提下顺利推进,让员工能够安心工作,让企业能够稳步发展。
疫情带来的影响,让每个人都渴望着疫情能够早日得到控制,病毒能够早点过去。
我们太想念没有疫情困扰的日子了,想念可以自由出行、不用时刻担心被感染的时光,想念可以和家人朋友尽情相聚、不用隔着屏幕思念的日子。
每当看到疫情数据有所好转,看到医护人员、志愿者们为了抗击疫情辛勤付出的身影,我们心中就充满了希望。
我们相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疫情,迎来春暖花开的那一天。到那时,大家都能够健健康康、顺顺利利的,生活能够回归往日的平静与美好。
在这段特殊的时期里,出门戴口罩已经成为了每个人的习惯,这不仅是对自己健康的保护,也是对他人健康的负责。
即使复工复产了,我们也不能放松警惕,要继续做好个人防护,坚持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保持社交距离,不给病毒任何可乘之机。
只有每个人都做好自我防护,才能为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尽快恢复正常。
长时间宅在家中,让每个人都憋得属实难受,心中的压抑感也越来越强烈。
大家都渴望着能够走出家门,去散散心,去感受外面世界的美好。有人想去风景宜人的地方,看看青山绿水,呼吸新鲜的空气,让大自然的美景驱散心中的阴霾;
有人想去海边走走,踩着柔软的沙滩,听着海浪拍打海岸的声音,感受大海的辽阔与包容,让烦恼随着海浪一起消散;
还有人想去林密的山谷,对着山谷大声吼两嗓子,把心中所有的压抑和不快都释放出来,让身心得到彻底的放松。
“四处去看看”,这简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无数人心中最真实的想法。
我们想念那些可以随意去旅行的日子,想念去不同的城市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想念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或许是去古镇感受历史的韵味,或许是去草原体验辽阔的豪情,或许是去雪山欣赏壮丽的景色。每一个想去的地方,都承载着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盼。
如今,复工的号角已经吹响,生活正在慢慢重启。
虽然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但我们心中充满了希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够彻底战胜疫情,实现心中的愿望,去四处看看,去拥抱这美好的世界,让生活回归它本应有的模样,充满阳光、欢笑与温暖。
我便写了《疫情解封》:
这个春天
不再是寒冷的天气
凝固的空气
开始像小河一样
从城市的大街小巷流出
还有路边的商铺
汇聚在大道上
汽笛声、说笑声
像泛起的浪花
不断地追逐
阳光不再像钢针那样
穿透棉衣
像是软绵绵的蚕丝
披在身上
温暖而又舒适
靓丽而又欢快
设备拆卸的最后一颗螺丝拧下时,夕阳正把营东市的天际线染成暖橙色。
我揉着发酸的肩膀直起身,看货车载着最后一批零件缓缓驶出工厂大门,才算彻底松了口气 —— 这场持续了半个月的设备迁移任务,总算画上了句号。
电工老黄把工具包往墙角一放,拍了拍我胳膊:“走,带你去个好地方,别在宿舍里闷着。”
我跟着他穿过厂区后门,才发现这座工业城市藏着不为人知的温柔。
营东市像被水温柔地裹着,穿城而过的河道泛着粼粼波光,沿着河岸往郊外走,没多远就能看见连片的水塘,塘边芦苇丛里不时有白鹭扑棱着翅膀飞起。
老黄指着远处那片与天际线相接的蓝,笑着说:“看见没?那就是海,咱们这儿的水都跟大海通着,潮涨潮落的时候,鱼群顺着水道往塘里跑,本地人谁不会甩两竿子。”
我们找了处背风的塘边坐下,老黄从帆布包里往外掏家伙的动作熟得不能再熟:折叠钓椅 “咔嗒” 一声撑开,碳素鱼竿抽出时带着清脆的轻响,连鱼饵都是他自己配的 —— 红虫拌着碎虾肉,捏在钩上时还在微微蠕动。
“你别急着甩竿,先看水纹。” 他手指着水面,“这儿的梭鱼喜欢贴着岸边游,看见水面有细碎的波纹没?那就是鱼群来了。鲈鱼得往深点的地方钓,最好等退潮前半小时下钩,一钓一个准。”
我学着他的样子挂好鱼饵,刚把鱼钩甩进水里,就听见老黄的鱼竿 “嗖” 地一下弯成了弓。
“好家伙,这力道肯定是鲈鱼!” 他双手紧握鱼竿,身体随着鱼的拉扯微微后倾,鱼线在水面上划出一道道银亮的弧线。
没一会儿,一条足有两斤重的鲈鱼就被拉出水面,银灰色的鱼鳞在夕阳下闪着光,尾巴还在不住地扑腾。
“你不知道,我跟这水打交道快三十年了。”
老黄一边摘鱼钩,一边跟我唠嗑,“以前厂里忙,我就早起一个小时来钓会儿鱼;
现在清闲了,只要下了班或者休息,就往这儿跑。家里五口人,顿顿有鱼吃,我钓的鱼根本吃不完,冰箱里冻得满满当当的,还得给邻居、亲戚送。前阵子我闺女还说,再送鱼人家都该跟我订菜了。”
说话间,我的鱼漂突然往下一沉,我赶紧提竿,手上立刻传来一阵沉甸甸的力道。
“别急,慢慢拉,别让鱼跑了!” 老黄在一旁支招。我学着他的样子,一点点往回收鱼线,没一会儿,一条半斤重的鲫鱼就被钓了上来。
鲫鱼的鳞片金灿灿的,放在鱼护里,跟老黄钓的鲈鱼、梭鱼凑在一起,热闹得很。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远处的村庄亮起了灯火,潮声从远方传来,带着大海特有的咸湿气息。
我们收拾好渔具,鱼护里已经装了大半桶鱼,有梭鱼、鲈鱼、鲫鱼,还有几条身上带着花纹的狗光鱼。“这些鱼够你吃好几天了,”
老黄笑着说,“明天要是没事,咱们还来,我知道前面有个海沟,里面的黄鱼多着呢,个头还大。”
走在回宿舍的路上,晚风拂过脸颊,带着淡淡的鱼腥味和青草香。
我看着身边提着鱼壶、脚步轻快的老黄,突然觉得,这样的日子真好 —— 没有忙碌的工作,没有紧绷的神经,只有一汪清水、一根鱼竿,还有身边志同道合的人,钓起的不只是鱼,更是生活里最踏实的快乐。
营东市的水,连通着大海,也连通着这里每个人的生活,而老黄,就是在这片水里,钓出了属于他的幸福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