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总公司的收尾工作交接妥当,我终于卸下了心头所有的担子。
之前纠结的岗位安排、职场里的弯弯绕绕,此刻都被他抛到了脑后 —— 眼下最要紧的,是好好放松自己,重新走一走这座他住了四十余年的城市。
虽说根在这里,可过去十三年驻外的日子里,我对胶州的印象还停留在离开时的模样,这十几年间的巨大变化,他竟从未好好看过。
清晨的阳光刚透过窗帘缝隙洒进房间,我就起了床。
换上一身轻便的运动装,穿上许久没穿过的运动鞋,他揣着手机出了门。
家住在老城区,下楼拐个弯就是熟悉的菜市场,可走到巷口我却愣了愣 —— 记忆里坑坑洼洼的石板路,如今已经换成了平整的青石板,路边还加装了复古的路灯,灯杆上挂着小巧的红灯笼,透着几分古色古香的韵味。
原本杂乱的墙角,被改造成了微型花园,种着月季、绿萝,还摆了几张石凳,几位老人正坐在那里悠闲地聊天。
“这巷子变化可真大啊!” 我忍不住跟一位晨练的老街坊打招呼,“我记得以前这儿下雨就积水,现在看着比以前亮堂多了。”
老街坊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你这几年没怎么在家吧?前两年市里搞老城区改造,不光修了路,还把破房子翻新了,连咱这老巷子都变了样。你再往前面走走,以前的旧厂房都改成文创园了,年轻人都爱去那儿打卡呢!”
顺着老街坊指的方向,我往前走了约莫十分钟,果然看到一片红砖外墙的建筑群。
曾经布满锈迹的厂房大门,如今换成了玻璃幕墙,门楣上 “胶州文创园” 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园内,旧机床、老锅炉被改造成了艺术装置,斑驳的砖墙绘满了色彩鲜艳的涂鸦,不少年轻人举着相机拍照,还有几家咖啡馆、手作店开在其中,透着满满的文艺气息。
我站在一座保留着巨大齿轮的雕塑前,忍不住掏出手机拍照 —— 我还记得,小时候常跟着父亲来这附近的工厂,那时的厂房还满是机器轰鸣声,如今却成了年轻人追逐潮流的地方,这般变化,是他以前从未想过的。
从老城区出来,我打算去新城区看看。
坐上公交车,沿途的风景让他目不暇接。曾经荒芜的城郊,如今建起了成片的高楼大厦,宽阔的马路两旁种满了高大的法桐,绿化带里鲜花盛开,每隔一段路就有一个精致的街头公园。
路过市民广场时,我特意下了车 —— 广场上,喷泉在阳光下划出绚丽的彩虹,孩子们在草坪上追逐嬉戏,老人们跳着广场舞,一派热闹祥和的景象。
广场东侧,一座现代化的图书馆拔地而起,玻璃幕墙反射着蓝天,门口排队进馆的人络绎不绝。
我走进图书馆,宽敞明亮的大厅里,不少人坐在阅览区安静地看书,电子借阅机、自助还书设备一应俱全,完全不输大城市的图书馆。
“这新城区建设得可真不错,比我想象中还要好。” 我心里感慨着,又坐车往东边的上合产业园赶去。
作为胶州近几年发展的重点区域,上合产业园他只在新闻里听过,这次终于有机会亲眼看看。
车子驶进产业园区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整齐划一的标准化厂房,外墙统一为浅灰色,屋顶安装着太阳能板,透着浓浓的科技感。
道路两旁,路灯杆上悬挂着 “上合示范区” 的标识,来往的货车、商务车川流不息,一派繁忙的景象。
在产业园的展示中心,我跟着参观队伍了解园区的发展规划。
大屏幕上,清晰地展示着产业园的区位优势、产业布局 —— 这里不仅有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园区,还配套建设了国际物流中心、跨境电商平台,不少外资企业已经入驻。
讲解员介绍道:“目前园区已经与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去年的进出口总额突破了百亿元,未来还会建设更多的国际化配套设施。”
我站在园区规划图前,看着那些标注着 “在建”“待建” 的项目,心里满是自豪。
我想起小时候,胶州还只是个不起眼的小城,如今却凭借上合示范区的优势,一步步走向国际化,这样的发展速度,这样蓬勃的生机,让我这个土生土长的胶州人,既惊喜又骄傲。
不知不觉间,一天的时间过去了。傍晚时分,我沿着河边步道往家走。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河面上,波光粼粼。河边的亲水平台上,有人在散步,有人在钓鱼,还有人带着孩子放风筝。
看着眼前这幅安居乐业的景象,我的心里格外踏实。
这十几年,我在外地奔波,错过了家乡太多的变化,可如今回来,才发现这座我生活了四十余年的城市,早已褪去了旧模样,以一种全新的、充满活力的姿态,迎接着每一个热爱它的人。
“以后可得多出来走走,好好看看咱胶州的新面貌。” 我笑着对自己说,脚步也变得更加轻快。此刻,我不再纠结于工作上的安排,只享受着这份难得的悠闲,感受着家乡发展带来的满满幸福感。
踏过青石板路转角,那方隐匿于市井间的城隍庙便撞入眼帘。
2500 多平方米的地界不算宏阔,却如一枚精雕细琢的印章,在时光里镌刻下三进院落的规整格局,1063.8 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循着中轴线铺展。
将殿宇、廊庑、庭院编织成一幅疏密有致的古建筑长卷,每一寸砖瓦都藏着未说尽的故事。
正南的山门是踏入秘境的第一道关隘,朱漆大门虽历经风雨剥蚀,门楣上隐约的云纹浮雕仍可窥见当年气派。
门前的空地上,两道浅浅的石座凹陷格外醒目 —— 老人们总说,这里曾立着一对高约 2 米的铁壳狮子,石座为基,铁壳铸身,狮头怒目圆睁,鬃毛如波浪翻卷,每根线条都透着威严。
那铁壳不知是匠人千锤百炼而成,还是采用失蜡法精密铸造,阳光下曾泛着沉郁的金属光泽,镇守住一方安宁。
可惜这对镇庙之宝在特殊年代悄然消失,只留下石座上的痕迹,成为今人追思的凭吊。
山门西侧的小院藏着别样天地,三间殿堂依墙而建,虽体量不大却格外清幽。
青砖铺就的院心长着几株艾草,风过处清香袅袅,与殿内隐约的香火气息相融。
殿堂门窗雕着缠枝莲纹样,木色温润,推门而入时,门轴吱呀作响,仿佛在诉说岁月的流转。
这里或许曾是供奉土地、山神的配殿,与主殿形成 \"正神居中,配神环侍\" 的格局,暗合城隍庙 \"阴间府衙\" 的规制传统。
穿过山门,便见大殿前的东西两廊房比肩而立,如同府衙中的 \"六房\" 吏署,曾是城隍爷麾下各司其职的判官、功曹办公之所。
廊房立柱上的雀替雕刻着 \"福寿 \" 纹样,檐下挂着褪色的灯笼,廊内的青石板被往来脚步磨得光滑。
驻足细听,仿佛能听见昔日胥吏翻阅文册的簌簌声响,那些关乎幽冥判案、人间祸福的卷宗,曾在这廊庑间流转不息。
视线尽头的大殿无疑是整座庙宇的灵魂所在。
六楹立柱如巨人般撑起巍峨殿宇,重檐歇山顶的轮廓在天光下尤为清晰 —— 这种被称为 \"九脊殿\" 的屋顶样式,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与四条戗脊构成,上段如悬山顶轻盈舒展,下段似庑殿顶庄重沉稳,双层屋檐层层叠叠,彰显着仅次于重檐庑殿顶的尊贵等级。
正脊两端的吻兽虽已斑驳,仍坚守着镇火消灾的使命,垂脊上的走兽依稀可辨,历经数百年风雨,依旧守护着殿内的神圣。
殿内梁枋上的彩绘虽多有褪色,\"八仙庆寿龙凤呈祥 \" 的图案仍能看出当年的精湛工艺,那些矿物颜料调配的色彩,在幽暗的光线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绕过大殿,后方的两间厢房透着几分神秘。
推门而入,便见中央塑着两位女像,民间俗称 \"里瞅外瞅\"。她们身着绣裙,神态温婉却目光灵动,一尊望向殿内,似在洞察幽冥隐秘;
一尊远眺门外,仿佛在关切人间百态。关于这两尊神像的来历,地方志中并无明确记载,有人说她们是城隍夫人的侍女,专司传递阴阳讯息;
也有人称其为 \"望乡女仙\",守护着游子与归人。神像前的香案上,散落着信众供奉的花瓣与鲜果,几条白色绶带上写着祈福的姓名,无声诉说着世人的期盼。
厢房的窗棂采用 \"步步锦\" 样时,阳光透过木格洒在神像身上,镀上一层柔和的光晕,更添几分空灵。
寝殿与大殿相连,构成 \"前朝后寝\" 的经典布局,如同人间府衙的办公与休憩之所。
这里曾供奉着城隍与城隍夫人的坐像,殿内的隔扇门雕着 \"二十四孝\" 故时,精致的木雕花鸟点缀其间。
如今虽不见神像,残存的神龛仍能想见当年的香火鼎盛 —— 明清时每逢城隍诞日,这里便会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戏楼上演着娱神娱人的剧目,香客摩肩接踵,庙会的喧嚣能传遍半座城池。
匆匆穿行于殿宇之间,目光掠过的不仅是砖瓦木石,更是一部浓缩的文化典籍:歇山顶的演变藏着古建筑的发展脉络,神像的传说承载着民间的精神寄托,消失的铁狮子见证着岁月的沧桑。
那些梁枋上的纹样、脊兽的寓意、殿宇的布局,皆是先人智慧的结晶。正如古人所言 \"山有脉,水有源\",这座城隍庙的每一处细节,都连着传统建筑的根与民间信仰的魂,非静心品读,难以尽识其中真味。我便写下了:
《城隍庙》
城隍庙里住着一群神仙
它们都沉默不语
就怕开口乱说话
犯了天条
城隍爷
是庙里的城主
非常威严
大小神都听它的
它不仅把仙界治理的如此廉洁
就连凡间都对他膜拜
因为没有绯闻
因为没有腐败
因为没有贪污
因为没有权利争夺。。。。。。
一些社会坏的习气
庙里还真有一对模范夫妻
它们是土地公婆
“婆婆一片婆心
公公十分公正”
城隍爷
原来是守护玉皇大帝的凌霄大将
也难怪没有私欲的凡心
但愿一直能约束着众仙
给人间做出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