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总感觉左眼下眼皮不太舒服,起初只是偶尔有点痒,我没太在意,以为是天气热出汗多,不小心揉到眼睛进了灰尘。
可没过两天,下眼皮上就冒出了一个小小的白头包,不仔细看还不太明显,但只要眼睛一转动,那个小包就会磨得眼球生疼,眨眼时更是又痒又涩,连带着整个左眼都有些酸胀。
我对着镜子扒开下眼皮看了看,那个小白头包像一颗细小的白芝麻,嵌在眼睑上,周围还有点泛红,不用想也知道,肯定是上火了。
回想这段时间的状态,上火的原因其实很明显。
一方面,七月的北方本就酷暑难耐,进煤期间在铲车里闷了一周,每天被煤粉尘和热浪围着,身体里的 “火气” 早就攒了不少;
另一方面,女儿谈对象的事让我心里一直不踏实,总觉得对方各方面条件和女儿不太匹配,劝了女儿几次,她却听不进去,还跟我闹了点小别扭,我心里又急又气,却没处发泄,这股火窝在心里,最后就都表现在了眼睛上。
眼皮下的小包越来越磨人,连带着看东西都有些模糊,正好赶上厂里给我安排了十五天的调休,我便想着先请五天假,加上前后两个双休日,正好能凑够九天,回家好好调理一下眼睛,也顺便放松放松心情。
请假手续很快就办好了,我收拾了简单的行李,当天就回了家。
第二天一早,我没耽误,直接去了家附近的同曦大药房。
走进药房,空调的凉风扑面而来,瞬间驱散了外面的燥热,我跟药师说明了眼部的情况 —— 下眼皮长了小白头包,又磨又疼,可能是上火引起的。
药师听后,很快从货架上拿了两盒药:一盒牛黄解毒片,说是能清热解毒,帮着降降体内的火气;
另一盒是红霉素眼药膏,外用涂抹在患处,能消炎止痛,促进小包愈合。
我接过药,先看了看牛黄解毒片,包装很规整,说明书上的用法用量也写得清清楚楚。
可当我拿起红霉素眼药膏时,却有些疑惑 —— 药盒看起来挺大的,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可晃动的时候,里面却没有明显的药膏管碰撞的声音。
我打开药盒一看,里面果然只装了一管眼药膏,空荡荡的盒子里,那管药膏显得格外单薄。
“这么大的盒子,怎么就装一管药膏?” 我心里犯起了嘀咕,下意识地用手捏了捏药盒,感觉盒子内部的空间,至少能装下两管药膏的体积。
“该不会是药店把里面的药膏抽走一管,故意用大盒子装,让顾客以为分量足吧?” 这个念头一冒出来,我就有些生气,甚至想立刻找药师问个明白。
可转念一想,我又拿起药盒仔细看了看,想找找生产厂家的名字和联系电话,打电话问问厂家,这药盒原本就是只装一管药膏,还是真的被人动了手脚。
可药盒上的字印得特别小,密密麻麻的,我戴着老花镜,凑到眼前看了半天,也只看清了 “红霉素眼药膏”
几个大字,生产厂家、生产日期、联系电话这些关键信息,怎么看都模糊不清,像是故意印得让人看不清似的。“算了算了,”。
我叹了口气,心里的火气刚冒起来,又被自己压了下去,“本身就是因为上火才长的眼包,要是再因为这点小事生气,岂不是火上浇油?不值得,真不值得。”
这么一想,我便放弃了追究的念头,付了钱,拿着药回了家。
回到家,我按照说明书的指示,先吞了四片牛黄解毒片,药片带着一股淡淡的苦味,咽下去后,嘴里还残留着一丝药味。
接着,我拧开红霉素眼药膏的盖子,挤出一点淡黄色的药膏,小心翼翼地用手指抹在下眼皮的小白包上,药膏刚接触到皮肤,就传来一阵清凉的感觉,原本磨眼的疼痛感似乎缓解了一些。
这时,我瞥见了桌子上的风油精,心里突然冒出一个想法:风油精能清凉解暑、缓解不适,说不定抹在眼睛周围,也能帮着降火。
我拿起风油精,先闭上眼睛,然后拧开瓶盖,倒了几滴在手心,双手搓了搓,让风油精均匀地附着在手指上。
接着,我轻轻地用手指将风油精抹在左眼外面的四周,从眉头到眼角,再到眼下,每一处都抹得很均匀。
刚抹上去的时候,一阵强烈的灼热感瞬间传来,像是有无数根细小的热针在皮肤表面跳动,我忍不住皱了皱眉,但很快,这种灼热感就变成了清凉的舒适感,仿佛眼皮里的火气都被这股清凉 “拔” 走出来,原本酸胀的眼睛也感觉轻松了不少。
“这感觉真好!” 我心里暗自感叹,就这么闭着眼睛,享受着风油精带来的清凉。
大概五分钟后,风油精的刺激感渐渐消失,眼皮恢复了正常的温度。
我依旧闭着眼睛,靠在沙发上,不知不觉就迷糊了过去。
其实我也没真的睡着,只是想让眼睛多休息一会儿,让红霉素眼药膏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毕竟只有让眼睛得到充分的放松,那个磨人的小白头包才能早点消下去,我也才能以更好的状态迎接接下来的休息时光,以及之后回到厂里的工作。
在生活里摸爬滚打这么多年,我也总结出了不少实用的小妙招,其中风油精就是我家里常备的 “万能小帮手”。
平时不管是眼睛痒、嘴上鼓包,还是被蚊虫叮咬,只要拿出风油精抹上一点,很快就能缓解不适。
就说眼睛痒吧,有时候不知道是进了灰尘,还是被什么东西刺激到,眼睛里总像有小虫子在爬,忍不住想揉。
这时候我就会拿出风油精,先闭紧眼睛,在眼周皮肤轻轻点上几滴,再用指腹慢慢揉搓开。
刚开始会有一点点清凉的刺激感,但很快就会变得舒服,眼睛里的痒意也会随着这股清凉渐渐消散,比随便用手揉要安全多了,还能避免把细菌带进眼睛里。
要是嘴上鼓包,那多半是上火了,嘴角或者嘴唇上冒出个红红的小疙瘩,又疼又痒,说话、吃饭都受影响。
这时候我也会用风油精,用棉签蘸上一点,轻轻涂抹在鼓包的地方。
风油精里的薄荷脑能起到清凉镇痛的作用,抹上去没多久,疼痛感就会减轻不少,坚持涂个两三天,那些小疙瘩就会慢慢消下去,比等着它自己好要快得多。
还有夏天被蚊虫叮咬,胳膊腿上冒出一个个小红包,痒得让人坐立难安。
这时候风油精更是派上大用场,往红包上滴一滴,瞬间就能感觉到清凉,痒意立马就压下去了,而且还能防止红包越抓越大,避免留下疤痕。
这么多年,风油精陪着我解决了不少小麻烦,成了我生活里离不开的好东西。
说起这些实用的小方法,就不由得想起早年的时候。
那时候条件不如现在好,看病不方便,家里也没那么多五花八门的中药和西药,要是得了头痛感冒,或者有个炎症,全靠两种药撑着 —— 土霉素和安乃近,在当时,这两种药就是老百姓眼里的 “万能药”。
土霉素是抗生素,不管是嗓子发炎、肚子疼,还是身上有其他炎症,吃几片土霉素,过不了多久症状就能缓解。
安乃近则主要用来退烧止痛,要是感冒发烧了,或者头疼得厉害,吃一片安乃近,睡上一觉,醒来后烧就退了,头痛也能减轻不少。
那时候,几乎家家户户的抽屉里都会备上这两种药,谁有个小病小痛,不用去医院,吃点药就能扛过去。
虽然现在大家都说这两种药有副作用,不怎么用了,但在当年,它们确实帮着很多人度过了一个个难熬的病痛时刻,是那个年代里珍贵的 “健康守护者”。
除了吃药,那时候还有不少土方法能治病,比如下雨淋了雨,头疼感冒了,家里人就会让我去山坡上薅点黄蒿,用这个煮水洗澡,效果特别好。黄蒿是田野里常见的野草,叶子细细的,带着一股特殊的清香。
每次淋了雨,我就会拿着篮子,到附近的山坡上找黄蒿。山坡上的黄蒿长得很茂盛,不一会儿就能薅上一大把。
回家后,把黄蒿洗干净,放进大锅里,加上满满一锅水,然后生火煮。柴火在灶膛里噼啪作响,锅里的水慢慢烧开,黄蒿的清香也随着蒸汽弥漫开来,整个厨房都飘着淡淡的草药香。
等水熬得差不多了,颜色变成了淡淡的黄绿色,就把火关掉,把锅里的黄蒿水倒进盆里,稍微晾一会儿,等温度降到合适的时候,就用这水洗澡。
黄蒿水接触皮肤的时候,带着一丝温热,还有淡淡的草药味,洗在身上特别舒服。
洗完澡后,赶紧钻进被窝,把被子捂得严严实实的,不一会儿就会浑身冒汗,那些因为淋雨进入体内的寒气,好像都随着汗水排了出来。
等汗出得差不多了,再掀开被子透透气,喝上一杯热水,睡上一觉,第二天醒来,头疼感冒的症状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整个人又变得精神饱满。
现在回想起来,不管是风油精这样的小妙招,还是早年的土霉素、安乃近,或是黄蒿煮水的土方法,虽然简单朴素,却都充满了生活的智慧。
它们陪伴着我走过了不同的时光,解决了一个个实际的问题,也成了我记忆里珍贵的片段,每次想起,都觉得格外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