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边境的历史厚土与多元风情之地
爱辉区是黑龙江省黑河市的市辖区,也是黑河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与对外开放核心区域。其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25°29′—127°40′、北纬49°24′—50°58′之间,东与逊克县接壤,南与孙吴县毗邻,西与嫩江市相连,北与俄罗斯阿穆尔州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黑龙江相望,边境线长184公里,全区总面积平方公里。截至2023年末,爱辉区下辖4个街道、3个镇、8个乡(含2个民族乡),总人口约22万,居住着汉、满、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26个民族,是一座兼具边境风貌、历史底蕴与民族特色的城区。
一、行政区划与乡镇简介:全域风貌的多元构成
爱辉区的乡镇街道分布覆盖平原、山地、沿江等多种地貌,每个乡镇都有其独特的资源禀赋与发展特色,共同构成了爱辉区的全域发展格局。
(一)街道办事处:城区发展的核心载体
爱辉区下辖4个街道,分别是花园街道、兴安街道、海兰街道、西兴街道,均位于爱辉区城区范围内,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集中区域。
- 花园街道:地处城区中心,是黑河市党政机关、金融机构、大型商场的聚集地,辖区内有中央街、王肃街等主要商业街区,商铺林立、人流密集,是城区商业与服务业核心;同时,街道内分布着多个居民小区,配套有学校、医院、公园等基础设施,生活便利度高。
- 兴安街道:位于城区东部,以居住功能为主,辖区内有兴安公园、黑河市博物馆等公共设施,是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近年来,随着城区东扩,街道内新增多个新建小区,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居住氛围日益浓厚。
- 海兰街道:地处城区南部,紧邻黑龙江畔,辖区内有海兰江公园、大黑河岛等景观节点,是观赏江景、体验边境风情的重要区域;同时,街道内有部分跨境贸易企业与物流园区,是城区对外开放的重要辅助区域。
- 西兴街道:位于城区西部,以工业与仓储功能为主,辖区内有食品加工、机械维修等小型企业,同时分布着多个仓储物流中心,为城区商业与居民生活提供物资保障;近年来,街道也在逐步推进工业区域环境整治,提升居住与营商环境。
(二)镇域:经济发展与旅游服务的重要节点
爱辉区下辖3个镇,分别是瑷珲镇、西岗子镇、罕达汽镇,均为区域内人口集中、产业基础较好的重点镇。
- 瑷珲镇:位于爱辉区东南部,距城区30公里,是爱辉区历史文化名镇,也是瑷珲古城的所在地。全镇总面积126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2万,以农业与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农业方面,主要种植大豆、小麦、玉米等作物,部分村庄发展绿色蔬菜种植;旅游业方面,依托瑷珲古城、瑷珲历史陈列馆等景点,发展历史文化旅游,镇内有多家民宿与餐馆,可满足游客住宿餐饮需求,是爱辉区文旅产业的核心镇。
- 西岗子镇:地处爱辉区中部,距城区25公里,全镇总面积87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5万,是爱辉区的农业与工业重镇。农业方面,耕地面积广阔,是全区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同时发展奶牛养殖与乳制品初加工;工业方面,镇内有建材、粮食加工等企业,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黑嫩公路穿境而过),成为城区与周边乡镇的物资集散地;此外,镇内有胜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部分区域,生态环境优良。
- 罕达汽镇:位于爱辉区北部,距城区80公里,全镇总面积250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0.8万,是爱辉区的矿产资源重镇。镇域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金、银、铜、铁等,矿产开采与加工是全镇的支柱产业;同时,镇内森林资源丰富,部分区域属于小兴安岭余脉,林业与林下经济(如食用菌种植、山野菜采集)也有一定发展;由于地处偏远,镇内基础设施以满足生产生活需求为主,近年来逐步推进矿区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
(三)乡域:农业生产与民族文化的保留地
爱辉区下辖8个乡,其中包括2个民族乡(新生鄂伦春族乡、坤河达斡尔族满族乡),其余6个为普通乡(幸福乡、四嘉子满族乡、上马厂乡、张地营子乡、西峰山乡、北师河乡),这些乡镇以农业生产为主,部分乡保留了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
- 新生鄂伦春族乡:位于爱辉区东北部,距城区60公里,是全国为数不多的鄂伦春族聚居乡之一,全乡总面积170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0.2万,其中鄂伦春族人口占比约30%。该乡是鄂伦春族传统文化保留最完整的区域之一,保留了桦皮制作技艺、兽皮服饰制作、传统狩猎文化(现为文化展示)等非遗项目,乡内有新生鄂伦春族民俗村、鄂伦春族博物馆等文化景点,同时发展林下经济(如蓝莓种植、野猪养殖),是爱辉区民族文化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 坤河达斡尔族满族乡:地处爱辉区南部,黑龙江畔,距城区40公里,全乡总面积32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0.3万,达斡尔族与满族人口占比约45%。该乡以农业与渔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大豆,同时依托黑龙江发展淡水养殖;文化方面,保留了达斡尔族抹黑节、满族萨满文化等传统习俗,乡内有坤河民俗文化广场,定期举办民族文化活动,是体验达斡尔族与满族风情的重要区域。
- 幸福乡:位于爱辉区城区周边,全乡总面积45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8万,是城区的“菜篮子”基地。该乡以设施农业为主,建有多个蔬菜大棚,种植黄瓜、番茄、生菜等蔬菜,供应城区市场;同时,依托城郊区位优势,发展休闲农业与采摘园,部分村庄开展农家乐经营,成为城区居民周末休闲的选择地。
- 四嘉子满族乡:位于爱辉区东南部,距城区15公里,全乡总面积28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0.6万,满族人口占比约35%。该乡以传统农业为主,种植大豆、玉米,同时发展满族特色农业(如苏子、黏玉米种植);文化方面,保留了满族传统民居(如草房、火炕)与饮食文化(如苏子叶饽饽、黏豆包),乡内有四嘉子满族民俗馆,展示满族历史与生活习俗。
- 上马厂乡:地处爱辉区北部,黑龙江畔,距城区20公里,全乡总面积68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0.4万。该乡以农业与渔业为主,农业种植大豆、小麦,渔业依托黑龙江发展捕捞与养殖;同时,乡内有黑龙江沿岸的多个滩涂与湿地,生态环境优美,部分区域开发为生态观光点,可观赏江景与候鸟。
- 张地营子乡:位于爱辉区东北部,距城区50公里,全乡总面积110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0.3万。该乡以林业与农业为主,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林业生产与林下经济(如松子采集、木耳种植)是重要产业;农业种植耐寒作物,如春小麦、马铃薯;乡内有张地营子古城遗址,是辽金时期的历史遗址,具有一定的考古价值。
- 西峰山乡:位于爱辉区西北部,距城区70公里,全乡总面积92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0.2万。该乡地处山区,以林业与畜牧业为主,养殖肉牛、肉羊,同时采集山野菜、野生药材;由于地处偏远,乡内人口较少,生态环境保持原始状态,是爱辉区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
- 北师河乡:位于爱辉区北部,距城区90公里,全乡总面积150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0.15万,是爱辉区人口最少的乡。该乡以林业为主,森林资源丰富,主要从事木材采伐与加工(限额内),同时发展少量农业,种植耐寒作物;乡内有北师河自然保护区,是野生动物(如狍子、野猪)的栖息地,生态价值突出。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从远古到边境口岸的千年变迁
爱辉区的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历经多个朝代更迭与民族融合,最终发展为如今的边境开放城区,其历史脉络清晰,文化底蕴深厚。
(一)远古至隋唐:早期文明与民族聚居
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爱辉区境内就有人类活动痕迹,近年来在瑷珲镇、张地营子乡等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如小兴安岭东麓遗址群),出土了大量磨制石器、陶器与骨器,证明当时已有先民在此以渔猎、采集为生,形成了早期原始文明。这些先民属于肃慎族系,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原住民之一。
商周时期,爱辉区属肃慎族活动范围,肃慎人曾向周王朝进贡“楛矢石砮”(用楛木做箭杆、青石做箭头的箭),开启了该区域与中原王朝的早期联系。秦汉至魏晋时期,肃慎族逐渐演变为挹娄、勿吉等民族,爱辉区成为勿吉族的聚居地之一,此时的先民开始使用铁器,农业生产有了初步发展,学会种植粟、麦等作物,同时仍保留渔猎传统,社会形态从原始部落向部落联盟过渡。
隋唐时期,勿吉族演变为靺鞨族,爱辉区纳入黑水靺鞨的势力范围。唐朝在东北地区设立黑水都督府,对该区域进行间接管辖,派遣官员协助当地部落首领治理,中原地区的历法、文字、手工业技术(如陶瓷制作、金属冶炼)开始传入爱辉区,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此时,爱辉区境内出现了小型聚落,先民开始定居生活,渔猎与农业并重,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二)辽金至明清:行政建制与边境格局形成
辽朝时期,爱辉区属东京道管辖,契丹族在此设立驿站,加强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同时将部分汉族人口迁入,推动农耕文化与渔猎文化的融合。金朝时期,爱辉区属上京路会宁府管辖,女真族在此发展农业与畜牧业,修建了多个村寨与防御设施(如张地营子古城遗址),此时的爱辉区成为金朝北部的边防区域,承担着抵御蒙古部落的任务。
元朝时期,爱辉区属辽阳行省开元路管辖,朝廷在此设立“站赤”(驿站),连接东北与中原的交通线路,同时推行屯田政策,组织士兵与农民开垦荒地,农业生产规模扩大,粮食产量提升,部分农产品开始通过驿站运往中原。明朝时期,爱辉区属奴儿干都司管辖,朝廷在黑龙江沿岸设立多个卫所(如忽里吉山卫),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同时鼓励中原汉族移民迁入,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如水车、犁耕),推动当地农业从“刀耕火种”向精耕细作转变,渔猎文化逐渐与农耕文化深度融合。
清朝时期,爱辉区的历史发生重大转折,成为中国东北边疆的重要行政与军事节点。1683年,清朝设立黑龙江将军,管辖包括爱辉区在内的黑龙江流域地区,将军府最初设于瑷珲(今瑷珲镇),瑷珲成为当时黑龙江流域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1685年至1686年,清军在雅克萨两次击败沙俄侵略军,随后签订《尼布楚条约》,明确黑龙江流域为中国领土,瑷珲成为清朝抵御沙俄侵略的前沿阵地。1900年,沙俄入侵中国东北,瑷珲城被焚毁,大量居民流离失所,城市遭到重创。1909年,清朝在瑷珲设立黑河府,管辖范围包括今爱辉区,城市逐渐恢复重建,边境贸易开始萌芽。
(三)近现代:从行政调整到开放发展
民国时期,爱辉区先后属黑龙江省、黑河专区管辖,期间由于战乱频繁,经济发展缓慢,但边境贸易并未中断,少量商品(如布匹、茶叶、皮毛)通过民间商贩在中俄边境流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爱辉区被日军占领,成为伪满洲国的一部分,日军在此设立据点,掠夺矿产与森林资源,当地经济与文化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新中国成立后,爱辉区的发展进入新阶段。1954年,爱辉区属嫩江专区管辖,1967年属黑河地区,1980年设立爱辉县,1982年黑河被列为国家一类口岸,爱辉县成为口岸所在地,边境贸易开始逐步恢复。1992年,国务院批准黑河为首批沿边开放城市,爱辉县依托口岸优势,大力发展跨境贸易与旅游业,经济社会面貌发生显着变化。2002年,黑河地区撤地设市,爱辉县改为爱辉区,成为黑河市的市辖区,行政地位提升,城市功能不断完善,逐步发展为黑龙江省北部的边境开放核心区域。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爱辉区形成了多元的文化脉络:以鄂伦春、达斡尔、满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保留了渔猎、萨满、民俗节日等传统元素;以中原移民为载体的农耕文化,带来了儒家思想、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与生活习俗;以边境贸易为纽带的中俄文化交融,体现在建筑风格(俄式尖顶房屋)、饮食(俄式面包、红菜汤)、艺术(俄罗斯油画、芭蕾舞)等方面,三种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了爱辉区独特的边境文化景观。
三、历史人物与遗址:历史记忆的物质与精神载体
爱辉区的历史人物与历史遗址,是该区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承载着边疆开发、民族融合与抵御外侮的记忆,也是如今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一)历史人物:边疆发展的推动者
爱辉区历史上涌现出多位对边疆发展、民族融合或抵御外侮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们的事迹反映了爱辉区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
- 萨布素:清朝着名将领,曾任黑龙江将军,是爱辉区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1685年,萨布素率领清军攻克沙俄占领的雅克萨城,1686年再次率军击败沙俄援军,为《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奠定了军事基础。任黑龙江将军期间,他主持修建了瑷珲城(今瑷珲镇),设立驿站、推行屯田,推动了黑龙江流域的开发与建设,同时加强边防建设,抵御沙俄侵略,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萨布素对爱辉区的行政建制、经济发展与边防安全均有重大贡献,其事迹被载入《清史稿》,成为清朝边疆治理的典范。
- 程德全(1860—1930年):清末官员,曾任黑龙江巡抚,在任期间关注爱辉区的边境安全与经济发展。1900年沙俄入侵时,程德全驻守瑷珲,为保护百姓生命财产,曾单骑赴俄营谈判,虽未能阻止侵略,但尽力减少了平民伤亡。战后,他主持瑷珲城的重建工作,同时推动边境贸易恢复,鼓励商人与俄罗斯开展商品交换,为当时爱辉区的经济复苏起到了积极作用。
- 鄂伦春族领袖(代表性人物):在爱辉区的少数民族历史中,多位鄂伦春族领袖为民族文化传承与族群发展做出贡献。例如,清末民初的鄂伦春族首领多布库尔,曾带领族人在小兴安岭地区狩猎为生,同时与汉族、达斡尔族等民族保持友好往来,促进了民族融合;新中国成立后,鄂伦春族领袖积极配合政府推行的“定居政策”,引导族人从游猎生活转向定居农业与林业生产,同时组织族人整理、传承鄂伦春族传统技艺(如桦皮船制作、兽皮服饰制作),为鄂伦春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历史遗址:看得见的历史脉络
爱辉区保留了大量不同历史时期的遗址,这些遗址涵盖了古城、军事设施、民俗场所等类型,是研究该区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如今的重要旅游景点。
- 瑷珲古城遗址:位于瑷珲镇内,是清朝黑龙江将军府最初的所在地,始建于1683年,1900年被沙俄焚毁,现存遗址为2000年后重建的部分区域,包括瑷珲新城遗址、古城墙残段、古码头遗址等。古城呈方形,周长约3公里,重建区域恢复了部分清代建筑风格,如青砖灰瓦的房屋、木质结构的城门,城内设有瑷珲历史陈列馆,展示古城的历史变迁。瑷珲古城遗址是爱辉区历史的核心载体,见证了清朝对黑龙江流域的管辖与近代边境历史的沧桑。
- 瑷珲历史陈列馆:位于瑷珲镇,紧邻瑷珲古城遗址,是中国唯一以中俄边境历史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始建于1975年,后经多次扩建,现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馆内以“黑龙江流域历史与中俄边境关系”为核心主题,通过文物陈列、场景复原、多媒体展示等方式,系统呈现了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的爱辉区历史。馆藏文物包括新石器时代的石器、辽金时期的陶瓷、清代的官印与文书、近代的贸易商品等,其中“《瑷珲条约》原件复制件”“清代黑龙江将军府办公用品”等展品具有重要历史价值。馆内还复原了清代瑷珲城的街道场景、中俄边境贸易市集场景,游客可通过互动装置了解历史事件,是普及边疆历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 张地营子古城遗址:位于张地营子乡境内,是辽金时期的军事与居住遗址,距今约800—1000年。遗址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现存城墙残基、房址遗迹、灰坑等,出土文物包括辽金时期的陶罐、陶碗、铁刀、铁箭头等。考古研究表明,该遗址曾是辽金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与边防据点,城墙采用夯土筑造,周长约1.2公里,设有城门与了望台,反映了当时的军事防御水平与社会生活状况。目前,遗址已被列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尚未大规模开发,仅对考古研究与少量研学团队开放,保留了原始的历史风貌。
- 雅克萨之战相关遗址(爱辉段):雅克萨之战是清朝与沙俄的重要战役,虽主战场位于今漠河市境内,但爱辉区作为当时黑龙江将军府所在地,是清军的后勤基地与指挥中心,留存有相关遗址。在瑷珲镇附近,现存清军粮草储备遗址、战船建造遗址(黑龙江畔),出土过清代的兵器(如铁炮、弓箭)与生活用具(如铁锅、陶罐)。这些遗址虽规模较小,且部分被现代建筑覆盖,但通过考古发掘与史料记载,仍能还原当时清军备战、运输粮草的历史场景,是研究雅克萨之战后勤保障体系的重要实物证据。
- 新生鄂伦春族民俗遗址:位于新生鄂伦春族乡,包括鄂伦春族传统“撮罗子”(桦树皮搭建的锥形帐篷)遗址、狩猎工具制作遗址、萨满文化活动遗址等。这些遗址并非古代遗迹,而是对鄂伦春族传统生活场景的复原与保护,展示了鄂伦春族在定居前的游猎生活状态。例如,“撮罗子”遗址按传统工艺搭建,内部陈设兽皮褥子、桦皮容器、狩猎弓箭,还原了鄂伦春族的居住环境;狩猎工具制作遗址展示了鄂伦春族制作桦皮船、骨器的过程,保留了传统技艺的操作痕迹。这些遗址是鄂伦春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游客体验少数民族传统生活的重要场所。
四、必游景点:自然与人文的多元呈现
爱辉区的旅游资源涵盖历史文化、自然生态、边境风情等多个类型,每个景点都有其独特的景观与体验价值,适合不同需求的游客。
(一)瑷珲古城与瑷珲历史陈列馆
瑷珲古城与瑷珲历史陈列馆是爱辉区的核心文旅景点,二者相邻,可一并游览。古城内重建的清代建筑与陈列馆的历史展品相互呼应,完整呈现了爱辉区的边境历史。在古城内,游客可漫步于青砖铺就的街道,参观重建的清代商铺、民居,感受清代边疆城镇的风貌;魁星楼是古城的标志性建筑,高29米,共6层,登楼可俯瞰古城全貌与黑龙江风光,楼内陈列有清代科举制度相关的文物与资料。瑷珲历史陈列馆则通过丰富的展品与互动体验,让游客深入了解从远古到近代的边境历史,尤其是《瑷珲条约》相关的历史背景与影响,具有较强的历史教育意义。
(二)大黑河岛
大黑河岛位于黑龙江主航道中国一侧,距爱辉区城区仅1公里,总面积约0.97平方公里,是中俄边境线上的重要岛屿,也是爱辉区展示边境风情的核心景点。岛屿分为贸易区、旅游区、生态区三部分:贸易区设有中俄商品交易市场,售卖俄罗斯食品(如巧克力、威化饼)、手工艺品(如套娃、油画)、日用百货,以及中国的轻工产品、农产品,是游客购买边境商品的主要场所;旅游区建有中俄风情园,园内有俄罗斯式建筑、雕塑,定期举办俄罗斯民族歌舞表演、中俄民俗互动活动;生态区保留了原始的湿地与植被,设有木栈道,游客可散步观景,观赏黑龙江两岸的风光,远眺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的城市轮廓。此外,大黑河岛还设有边境口岸联检大楼,是中俄人员往来与货物运输的重要通道(游客需凭相关证件通行)。
(三)黑龙江公园
黑龙江公园位于爱辉区城区北部,沿黑龙江畔修建,全长约5公里,是市民休闲与游客观赏江景的重要场所。公园以“江景+生态”为特色,分为多个功能区:亲水平台区设有木质栈道与观景台,游客可近距离接触黑龙江水,观赏江面上的船只与对岸的俄罗斯风光;绿化休闲区种植了落叶松、白桦、垂柳等树木,搭配草坪与花卉,夏季绿树成荫,秋季树叶金黄,是拍照打卡的好去处;文化展示区设有雕塑、石碑,展示爱辉区的历史事件(如雅克萨之战)、少数民族文化(如鄂伦春族狩猎场景),兼具观赏性与文化性。公园内还设有健身步道、儿童游乐设施,适合不同年龄段的游客,清晨与傍晚常有市民在此散步、健身、跳广场舞,充满生活气息。
(四)新生鄂伦春族民俗村
新生鄂伦春族民俗村位于新生鄂伦春族乡,距爱辉区城区60公里,是体验鄂伦春族传统文化的最佳景点。民俗村内保留了大量鄂伦春族传统元素:村民仍有部分人穿着兽皮制作的传统服饰,村内道路旁摆放着桦皮船、狩猎弓箭等传统工具;鄂伦春族博物馆是村内的核心建筑,馆内陈列有鄂伦春族的兽皮服饰、桦皮容器、萨满法器,展示了鄂伦春族从游猎到定居的历史变迁;游客可参与传统民俗活动,如学习制作桦皮手工艺品(桦皮盒、桦皮画)、体验“撮罗子”居住环境、观看鄂伦春族传统歌舞表演(如《狩猎舞》《桦皮船歌》),部分季节还可参与山野菜采集、野生动物观赏等活动。民俗村的餐饮也极具特色,游客可品尝鄂伦春族的手把肉、烤狍子肉(人工养殖)、稷子米饭等传统美食,深入感受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
(五)胜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爱辉段)
胜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横跨爱辉区与孙吴县,其中爱辉段位于西岗子镇境内,总面积约120平方公里,是保护寒温带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也是爱辉区重要的生态旅游景点。保护区内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主要树种有红松、落叶松、白桦、椴树等,栖息着东北虎、黑熊、野猪、狍子、飞龙(花尾榛鸡)等多种珍稀野生动物,以及山参、刺五加、五味子等野生药材。保护区内设有多条徒步线路,长度从3公里到10公里不等,适合不同体力的游客,沿途可观赏原始森林景观、溪流瀑布、湿地草甸,夏季可采摘山野菜(如蕨菜、婆婆丁),秋季可观赏红叶。此外,保护区内还设有野生动物观测站,游客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通过望远镜观测野生动物,感受原始生态的魅力(需提前预约,遵守保护区规定)。
五、古刹、寺庙与道观:宗教文化的传承场所
爱辉区的宗教场所主要以佛教寺庙为主,道教道观数量较少,且多为近现代重建或修复,虽历史悠久程度有限,但仍是当地宗教文化与民间信仰的重要载体。
(一)慈云寺
慈云寺是爱辉区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庙,位于爱辉区城区东部,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约1685年),原名“慈云庵”,最初为尼姑庵,后因战乱多次被毁,现存建筑为2005年在原址重建。寺庙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坐北朝南,采用传统中式寺庙建筑布局,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藏经楼等,均为青砖灰瓦、飞檐翘角的传统风格,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地藏菩萨、四大天王等佛像,佛像均为铜质或木质,工艺精湛。
慈云寺的宗教活动较为频繁,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初八(浴佛节)、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日)等佛教节日,寺庙会举办法会,吸引周边信众前来参拜,法会期间会有诵经、祈福、供灯等活动。寺庙内还设有居士林,供佛教信徒修行、交流,同时对普通游客开放,游客可参观寺庙建筑、聆听佛经讲解(需遵守寺庙礼仪,保持安静,不随意触碰佛像)。此外,寺庙内的庭院种植了松树、柏树、丁香等植物,环境清幽,是市民与游客静心祈福、休闲观光的场所。
(二)其他小型宗教场所
除慈云寺外,爱辉区还有少量小型佛教寺庙与道教道观,规模较小,多为民间筹资修建,主要服务于当地信众。例如,位于瑷珲镇的“瑷珲古寺”,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后毁于战乱,2010年由当地信众筹资修复,仅保留一间大雄宝殿与两间配殿,供奉释迦牟尼佛与观音菩萨,主要在佛教节日举办小型祈福活动,游客可顺路参观,但需提前联系管理人员;位于西岗子镇的“关帝庙”,是道教场所,始建于民国时期,供奉关羽神像,主要为当地民众祈求平安、财运,建筑为小型院落,仅有一间正殿,香火规模较小,多为当地居民参拜。
这些小型宗教场所虽规模有限,历史遗迹保留较少,但反映了爱辉区民间宗教信仰的多样性,也是当地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合对民间信仰感兴趣的游客前往了解(需尊重宗教习俗,遵守场所规定)。
六、民俗风情与特色美食:地域文化的鲜活体现
爱辉区的民俗风情融合了少数民族传统、中原习俗与俄罗斯文化,特色美食则兼具东北风味、少数民族特色与异域口感,是地域文化的鲜活载体。
(一)民俗风情: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爱辉区的民俗风情可分为少数民族民俗、中原传统民俗、中俄边境民俗三类,各类民俗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
1. 少数民族民俗
以鄂伦春族、达斡尔族、满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民俗,是爱辉区民俗文化的核心。
- 鄂伦春族民俗:核心是“渔猎文化”与“萨满文化”。鄂伦春族在定居前以游猎为生,传统服饰以兽皮为主,冬季穿厚实的狍皮大衣,夏季穿轻便的鹿皮短衫,服饰上装饰有兽骨、羽毛等元素;传统居住场所为“撮罗子”,由桦树皮搭建,便于移动;传统技艺包括桦皮制作(桦皮船、桦皮盒)、兽皮加工(鞣制、缝制)、狩猎工具制作(弓箭、陷阱),其中桦皮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萨满文化是鄂伦春族的传统信仰,萨满被认为是“人与神灵的沟通者”,传统萨满活动包括祭祀、祈福、治病,仪式中萨满会穿着神衣、佩戴神帽、手持神鼓,吟唱萨满歌谣,目前萨满文化主要以表演、展示的形式传承,在新生鄂伦春族民俗村可观赏到相关表演。
- 达斡尔族民俗:核心是“农业与渔业文化”。达斡尔族以种植水稻、大豆为主,传统农具包括犁、耙、镰刀,部分地区保留了牛拉犁的耕作方式;渔业是重要的副业,传统捕鱼工具包括渔网、鱼叉、渔船,冬季会在黑龙江上凿冰捕鱼;传统节日以“抹黑节”最具特色,每年农历正月十六举行,节日当天人们会互相往脸上抹黑,认为可驱邪避灾,大人小孩都会参与,街头巷尾充满欢乐氛围;传统歌舞包括“哈肯麦舞”,舞者手拉手围成圆圈,边唱边跳,节奏明快,歌词多反映生产生活场景。
- 满族民俗:核心是“农耕与萨满文化”。满族传统服饰为“旗袍”(女性)与“马褂”(男性),女性旗袍注重收腰,装饰有盘扣,男性马褂短而宽松,便于活动;传统居住场所为“四合院”,房屋为青砖瓦房,室内设有火炕,冬季取暖;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其中春节会举办“祭祖”活动,全家团聚,供奉祖先牌位,吃饺子、黏豆包;传统美食包括苏子叶饽饽(用苏子叶包裹黏米馅料)、酸汤子(玉米制成的面条),在四嘉子满族乡可品尝到这些美食。
2. 中原传统民俗
爱辉区的中原传统民俗主要由汉族移民传入,保留了大量北方汉族的习俗。春节时,家家户户贴春联、挂灯笼、包饺子,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元宵节举办灯会,城区与乡镇会搭建灯展,展示各种造型的灯笼,同时举办猜灯谜、扭秧歌活动,秧歌队身着鲜艳服装,手持彩扇、手绢,伴随着锣鼓声表演,是元宵节最热闹的活动;中秋节时,人们赏月、吃月饼,亲友团聚,部分家庭会制作“团圆饼”(类似月饼但更大,全家分食);清明节扫墓祭祖,人们会到祖先墓地焚烧纸钱、摆放祭品,表达对先人的思念。
3. 中俄边境民俗
由于与俄罗斯接壤,爱辉区的民俗也融入了俄罗斯文化元素。每年夏季,爱辉区会举办“中俄文化大集”,中俄双方会展示传统手工艺品(俄罗斯套娃、中国剪纸)、表演民族歌舞(俄罗斯芭蕾舞、中国东北大秧歌),同时设置美食区,售卖中俄特色小吃,吸引大量游客参与;在建筑风格上,部分城区建筑采用俄罗斯式设计,如尖顶、拱窗、彩色墙面,尤其是大黑河岛与边境贸易区附近,俄罗斯风格建筑较为集中;在日常习俗上,部分市民会庆祝俄罗斯节日(如新年),食用俄罗斯食品(如列巴、格瓦斯),学习俄罗斯语言,中俄民间交流频繁,形成了“双语交流”“双俗并存”的边境特色。
(二)特色美食:多元风味的融合
爱辉区的特色美食融合了东北菜的醇厚、少数民族的天然、俄罗斯的异域风味,每一道美食都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1. 东北风味美食
东北菜是爱辉区饮食的基础,以“量大、味浓、实惠”为特点。
- 小鸡炖蘑菇:选用当地散养的土鸡,肉质紧实,搭配大兴安岭的野生榛蘑,榛蘑吸收鸡肉的汤汁,鲜香浓郁,鸡肉炖至软烂,入口即化,是冬季暖身的佳品,几乎所有餐馆都有供应。
- 铁锅炖大鹅:将整只大鹅切块,用铁锅慢炖,加入土豆、玉米、粉条等配菜,大鹅肉经过长时间炖煮,软烂入味,配菜吸收了鹅肉的油脂与香味,口感丰富,适合多人分享。
- 杀猪菜:传统东北农村过年时的菜品,用新鲜的猪肉、猪血肠、酸菜一起炖煮,酸菜酸香可口,解腻开胃,猪肉与猪血肠鲜嫩,是冬季受欢迎的家常菜,在乡镇餐馆可品尝到地道口味。
- 地三鲜:由土豆、茄子、青椒炒制而成,三种蔬菜均经过油炸,外酥里嫩,再用酱油、醋、糖调味,咸甜适中,是常见的家常菜,口感软糯,适合下饭。
2. 少数民族特色美食
少数民族美食突出“天然、原味”,食材多取自当地的山林与江河。
- 手把肉:鄂伦春族与达斡尔族的传统美食,选用新鲜的牛羊肉(多为羊肉),不加过多调料,清水煮熟后蘸盐食用,最大程度保留了肉的鲜嫩,肉质紧实,口感纯正,在新生鄂伦春族民俗村可品尝到。
- 烤狍子肉:鄂伦春族的传统美食,现狍子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食用的为人工养殖品种,将狍子肉切成块,用树枝串起,炭火烤制,外焦里嫩,撒上盐、孜然等调料,香气扑鼻,肉质细腻,无膻味。
- 稷子米饭:达斡尔族的传统主食,用当地种植的稷子米煮制而成,米粒饱满,口感软糯,带有淡淡的米香,常搭配炖菜(如炖豆角、炖土豆)食用,营养丰富,在坤河达斡尔族满族乡可品尝到。
- 苏子叶饽饽:满族的传统美食,用黏米(糯米或黄米)做皮,包裹红豆沙、苏子馅等馅料,外面包上苏子叶,蒸熟后食用,苏子叶的清香与黏米的软糯、馅料的香甜结合,口感独特,是节日期间的特色食品。
3. 俄罗斯风味美食
俄罗斯风味美食在爱辉区十分流行,尤其是在边境贸易区与城区餐馆。
- 俄式红菜汤:经典俄罗斯菜品,用红菜头、牛肉、土豆、洋葱、胡萝卜等食材熬制,加入番茄膏、酸奶油调味,汤色鲜红,酸中带咸,口感丰富,牛肉软烂,蔬菜入味,是俄罗斯餐的代表菜品。
- 俄式煎牛排:选用优质牛肉(如西冷、眼肉),用黄油煎至外焦里嫩,表面撒上黑胡椒、盐调味,搭配土豆泥、煎蛋或蔬菜,肉质鲜嫩多汁,黄油的香气与牛肉的鲜味融合,口感厚重,是俄式西餐厅的招牌菜。
- 列巴:俄罗斯传统面包,用全麦粉或黑麦粉制作,发酵时间长,口感扎实有嚼劲,带有浓郁的麦香,可直接食用,也可搭配果酱、黄油或奶酪,部分列巴中会加入葡萄干、核桃等坚果果干,增加风味,在大黑河岛的中俄商品市场可购买到新鲜列巴。
- 格瓦斯:俄罗斯传统饮品,用面包干、麦芽、酵母发酵制成,颜色呈琥珀色,带有气泡,口感酸甜,带有面包的焦香,酒精含量极低(通常低于1%),适合各年龄段人群饮用,夏季冷藏后饮用,清凉解暑,是爱辉区街头常见的饮品。
- 俄式奶油蛋糕:以奶油、面粉、鸡蛋为主要原料,蛋糕体松软,夹层涂抹厚厚的奶油,表面装饰水果(如草莓、蓝莓)或巧克力,口感绵密香甜,奶油浓郁不腻,是俄式甜点的代表,在城区的俄式西餐厅或甜品店可品尝到。
七、旅游指南攻略:畅游爱辉区的实用建议
(一)最佳旅游时间
爱辉区的旅游季节分为夏季与冬季,季节特色差异显着。
- 夏季(6—8月):气候凉爽,平均气温15—25c,无酷暑,是避暑度假的理想时段。此时黑龙江两岸植被茂密,绿意盎然,大黑河岛、黑龙江公园的江景秀丽,新生鄂伦春族民俗村的山野菜采摘、森林徒步等活动可正常开展;“中俄文化大集”通常在7—8月举办,能体验中俄文化交融的热闹氛围,适合偏好自然景观与文化体验的游客。
- 冬季(12月—次年2月):气候寒冷,平均气温-20—-15c,降雪量大,银装素裹,是体验北国冰雪风情的最佳时间。可在黑龙江畔观赏冰封的江面与雾凇景观,参与滑雪(周边滑雪场)、滑冰、雪地摩托等冰雪活动;部分餐馆会推出冬季特色美食(如杀猪菜、铁锅炖),适合喜欢冰雪景观与冬季美食的游客。
春秋两季(3—5月、9—11月)气温波动较大,春季多风,秋季短暂,且部分景区(如胜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能因天气原因限制进入,旅游体验相对有限,若非特殊偏好(如秋季观赏红叶),建议优先选择夏冬两季前往。
(二)交通方式
1. 外部交通:抵达爱辉区
- 飞机:黑河市瑷珲机场是抵达爱辉区最便捷的交通方式,机场位于爱辉区城区西南部,距城区约15公里,开通至北京、上海、哈尔滨、沈阳、大连等国内主要城市的航线,部分城市(如哈尔滨)每日有多个航班往返。机场外有出租车与机场大巴前往城区,出租车可直达酒店,机场大巴停靠城区主要街道(如中央街、王肃街),交通便利。
- 火车:黑河市火车站位于爱辉区城区南部,距城区中心约5公里,目前仅有北黑铁路(北安—黑河)通行,可乘坐火车从哈尔滨、齐齐哈尔、北安等城市抵达,火车多为普速列车,运行时间较长(如哈尔滨至黑河约10小时),但票价实惠,适合预算有限或偏好慢旅行的游客。火车站外有出租车与公交车前往城区,公交车可覆盖主要居民区与商业街区。
- 公路:多条国道与省道贯穿爱辉区,外部游客可通过自驾或长途汽车抵达。从哈尔滨自驾至爱辉区,走京加公路(G111),全程约500公里,车程6—7小时,沿途可欣赏东北平原与山地景观;长途汽车可从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等城市的汽车站出发,直达黑河市客运站(位于爱辉区城区),班次较多,车程与自驾相近,适合无自驾条件的游客。
2. 内部交通:爱辉区内出行
- 出租车:是爱辉区城区内最便捷的交通方式,随处可见,招手即停,覆盖城区所有街道与景点(如黑龙江公园、大黑河岛),起步价较低,城区内短途出行费用不高;若前往周边乡镇景点(如瑷珲古城、新生鄂伦春族民俗村),可与司机协商往返价格或包车,车程通常1—2小时。
- 公交车:爱辉区城区内有多条公交线路,连接主要居民区、商业街区与景点,如1路公交可直达黑龙江公园,3路公交可抵达大黑河岛,票价便宜,适合日常出行;但公交线路覆盖范围有限,部分乡镇景点(如新生鄂伦春族民俗村)无直达公交,需搭配其他交通方式。
- 旅游专线:旅游旺季(夏冬两季)会开通景区专线车,主要连接城区与瑷珲古城、五大连池(跨区县,需注意班次)等热门景点,专线车停靠城区主要酒店与景点入口,发车时间相对固定,可提前在酒店或景区官网查询班次信息,适合前往远郊景点的游客。
- 自驾:若计划前往多个乡镇景点(如瑷珲古城、新生鄂伦春族民俗村、胜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驾是最佳选择,可灵活安排行程,沿途欣赏乡村与自然景观。爱辉区境内的国道、省道路况良好,乡镇道路标识清晰,但冬季路面可能积雪结冰,需更换雪地胎,谨慎驾驶。
(三)住宿建议
爱辉区的住宿资源集中在城区,周边乡镇景点(如瑷珲古城、新生鄂伦春族民俗村)有少量民宿,可根据行程与需求选择。
- 城区住宿:城区住宿类型丰富,从高星级酒店到经济型酒店、民宿均有覆盖。中央街、王肃街周边是住宿核心区域,靠近商业街区与黑龙江公园,出行便利;高星级酒店设施完善,提供餐饮、会议、健身等配套服务,适合追求舒适体验的游客;经济型酒店分布广泛,价格亲民,房间整洁,适合预算有限的游客与背包客;部分民宿采用中俄风情装修风格,提供家庭式服务,可体验当地生活,适合家庭游客或偏好特色住宿的游客。
- 乡镇住宿:瑷珲古城内有多家民宿,多为清代风格建筑,房间布置古朴,部分民宿提供餐饮服务,可品尝当地家常菜,步行即可抵达瑷珲历史陈列馆,适合计划深度游览古城的游客;新生鄂伦春族民俗村内有少量民族特色民宿,采用“撮罗子”或传统木屋设计,可体验鄂伦春族生活方式,民宿主人会组织民俗活动(如桦皮制作体验),适合对少数民族文化感兴趣的游客;乡镇住宿设施相对简单,建议提前预订,确认热水、供暖等基础条件。
(四)注意事项
1. 气候适应:冬季前往需携带足够的保暖衣物,如羽绒服、雪地靴、帽子、围巾、手套(建议选择防水手套),避免冻伤;室内外温差大,进入室内前需清理鞋底积雪,避免滑倒,同时注意增减衣物,防止感冒;夏季昼夜温差大,需携带薄外套,避免夜间着凉,同时做好防晒,携带防晒霜、遮阳帽,防止紫外线晒伤。
2. 边境证件:若计划前往边境线附近(如黑龙江畔部分区域)或参与跨境旅游(如前往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需提前办理边境通行证或护照,边境通行证可在户籍所在地或黑河市公安局边境管理部门办理,办理时需携带身份证,预留足够办理时间;游览边境区域时,需遵守边防规定,不随意跨越边界线,不拍摄军事设施,听从工作人员指引。
3. 文化尊重:参观少数民族地区(如新生鄂伦春族民俗村)时,需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不随意触碰萨满法器、祭祀物品,参与民俗活动(如抹黑节)时,尊重他人意愿,不强行涂抹;进入寺庙(如慈云寺)时,需保持安静,不喧哗,不随意触碰佛像与宗教器物,拍照前需征得工作人员同意。
4. 饮食安全:品尝当地美食时,选择正规餐馆,避免食用来源不明的野生食材(如野生菌类);夏季食用生冷食物(如凉拌菜)时,确认食材新鲜,防止肠胃不适;饮用矿泉水或瓶装水,不直接饮用生水;少数民族美食(如手把肉、烤狍子肉)多为肉类,消化功能较弱的游客需适量食用。
5. 景区游览:胜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景区需在指定线路内游览,不擅自进入未开发区域,避免迷路或遭遇野生动物;黑龙江畔游览时,注意安全,不靠近未冰封或冰层较薄的江面,冬季冰上活动需在指定区域进行,听从工作人员指导;部分景区(如瑷珲历史陈列馆)提供免费讲解服务,可提前咨询讲解时间,深入了解历史背景。
爱辉区,这座承载着边境历史、融合了多元文化的北国城区,既有瑷珲古城的历史厚重,又有黑龙江畔的自然秀丽,更有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情与中俄交融的异域特色。无论是漫步古城街头,追溯边疆历史;还是走进民俗村落,体验少数民族文化;亦或是驻足黑龙江边,观赏两岸风光,都能感受到爱辉区的独特魅力。在这里,每一处景点、每一种习俗、每一道美食,都在诉说着这座边境城区的故事,等待着游客前来探寻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