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车间,领导脸一下就拉了下来,黑着脸问:“厂里的生产情况怎么样啊,任务完成率达到要求了吗?”
这老陈早就铭记于心,如实汇报,连个磕绊都没打。
“嗯,刚才那两个车间生产情况如何?”
“超额完成任务!”
这俩车间事最少,老陈一个月也来不一趟,主要是没什么设备,具体情况他了解的并不多,只能如实按数据汇报。
领导脚步一顿:“同志们太辛苦了!”
也不知道他说的是那俩车间,还是整个厂。
就待了一会儿,领导就一身汗,瞅着一个个面黄肌瘦的同志,他这心里也不好受。
然后,这俩工种每个月每个车间多了1百斤白糖,高温补贴涨了五毛。
对于这个结果熊光明还是相当满意的,能涨五毛钱这就是意外之喜了,这第一把火算是烧起来了。
可给其他工友刺激坏了,凭啥呀,怎么又长5毛啊,定量就比我们多,现在高温补还又涨了。
第二把火熊光明还没来得及烧呢,重大事件又来了。
1961年5月21日至6月12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明确规定:三年内(1961-1963)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以上。1961年内至少减少城镇人口1000万。
广大职工、干部和居民体谅国家困难,顾全大局,许多人听从安排,甚至主动要求回乡、下乡参加农业生产。
到1961年底,职工人数比年初减少了798万,城镇人口减少了1000万左右,此后持续进行,到1963年6月,全国共精简职工1887万人,减少城镇人口2600万人。
这里面有一个一刀切的政策,那就是58年之后参加工作的,原农业户口的所有职工,全部返乡!
这厂长当的,没赶上好时候,第一波的威力最大,这事可不好办,处理不好得惹一身骚。
报纸上,广播里,街道开始一轮又一轮的宣传。
老杨也愁的不行,一刀切的还好办,关键没多少人,上面虽然没有下指标,但看领导的脸色不太好,前期先看各厂的进度,要是完不成那只能摊派了。
老杨开完会脸黑的跟他妈锅底一样,因为这事归他管,厂务会上看谁都不顺眼,薅着熊光明一顿骂。
给熊光明骂糟了,什么情况这是,前些日子骂顺嘴了吧。
老杨拿着生产计划摔的山响,老陈,给我解释解释,6月份都过去半个月了,为什么比原定计划差这么多!你是干什么吃的,月底我去部里开会怎么解释?!要不这会你去开吧!
老陈心里冷哼一声,他能不知道?跟铁杆王副厂长对视一眼,一切尽在不言中。
跟老杨那是一点面子都不给呀,轧钢车间,无缝钢管厂上级部门要求生产特种钢材的钢管,比如口径是7.62毫米的,耐热度要达到新的要求,现在钢材少没办法,其它车间因为翻砂和锻工那边进度落后所以。。。。
熊光明听着想笑,老陈就差报这是军工任务别逼逼了,有本事你就解决,没本事就眯着去!这尺寸的无缝钢管生产,在后世都是管制的。
然后熊光明和相关一些领导被留下单独挨喷。
老陈心里暗自得意,好好批评批评熊光明,感谢榜一大哥送的火箭。
老杨在会议室里挨着个骂,谁敢找借口,行!来,相关负责人叫过来,咱们摆明了聊。
这办公楼的领导逃出去一大半,这一层一个人都没了。
能下车间的都下车间了,没有的也想招去其他部门溜达一圈。
熊光明困的眼泪都出来了怎么还不轮到自己,老杨这是有事了吧,嗯~~返乡的事,没跑了!
整这么大动静干啥,咱也是要脸的人,偷摸商量商量不就得了,烦死个人!
就在他马上睡着的时候,小秘书过来推他,熊厂长,书记喊您。
打了个哈气揉揉眼睛,扣了扣眼屎,熊光明进了屋,还不忘让小秘书倒杯茶,有点渴了。
老杨看着小秘书倒完水,示意他关上门去外面盯着点。
“嗯!!光明,你主意多,精减的事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我有个der的办法啊!多大的事呢,老他妈得罪人了操!
转念一想,老杨这是想转嫁仇恨吧?!
“书记,我多少有点想法嘿嘿~~”
老杨精神了,往前坐了坐,身子探过来紧着问:“什么办法?要是跟上回招工时候的歪招,你就别说了!”
“啧,您怎么能用老眼光看人呢,就歪那么一回,念叨我好几年了。”
“别废话赶紧说!”
熊光明也把身子探过去,小声说:“第一步,抓典型!找个领导主动要求返乡,级别大小看您本事了!”
老杨拿烟的手一哆嗦:“你等会儿,那谁干呀!我不能硬来吧,你这不闹着玩呢。”
熊光明嘿嘿一笑,一脸你给我装的表情:“书记,别告诉我厂里您已经控制不住了昂!谁屁股不干净,谁屁股歪,您还不清楚?找他们谈呀!”
老杨揉着下巴开始琢磨。
过了一会儿老杨一拍桌子:“嗯嗯,行!第二步呢?”
“嘿嘿~~绩效考核!”
“什么玩意儿?!这会儿了弄什么绩效考核的事啊!”
“末位淘汰制!生产可是归老陈管的。。。。”
老杨愣了一下,然后哈哈哈哈的大笑。
“哎呀~绝!绝啦!哈哈哈,来,抽烟光明!”
老杨就是差个思路而已,具体怎么实施老杨招多着呢。
“第三步,加大宣传力度!厂里同志们还是积极的,斗志也是昂扬的!”
老杨咂着嘴挠了挠头:“啧!我是舍不得大家呀,可这国家现在实打实的困难~~你说,都是好同志,谁走谁不走?哎~!”
俩人一时相对无言,各自抽着烟。
下班回家,院里又热闹了,街道天天宣讲,各级组织建立了严格的户籍、粮食、档案三联审制度。
这几天已经开始审查了,严格登记造册,那些有农村户口的各家是人心慌慌。
傻柱回来急的一嘴的泡,这要把媳妇给轰回农村,他能天天哭死。
后悔当初熊光明说让他花点钱打点打点给媳妇找份工作,还能转个户口的。
傻柱一撇嘴,我一厨子还能养活不了媳妇?!牛逼的一塌糊涂。主要是这孙子怕别人惦记他媳妇,这么好看得养在家里。
现在政策还没出来,但是风声已经起来了,大部分人还在观望,政府就等着全部摸底普查完之后就开始有所动作了。
易中海难得早回来一天,就被街道叫走开会,院里不少人眼巴巴等着消息。
熊光明家里没这个烦恼,都是城镇户口,桂英姨之前是天津市户口,后来爷们去世了,又迁回保定市,嫁过来之后也户口也让桑母帮忙迁了过来。
何大清也不慌,王令仪郑州市的户口,在前公公的帮助下现在中学当老师,户口也是本市的。
最慌的是还是几家有农村户口媳妇的,贾张氏撇着嘴美的不行,满院的得瑟,牛逼的一塌糊涂。
熊光明心里暗自发笑,也不知道她美什么呢,看来还是对政策不了解。
6点半三个管事大爷都回来了,其实跟他们三家没什么关系,但一个个表情严肃,相关邻居吓得够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