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府城沉浸在一片欢腾之中,百姓们欢呼雀跃,庆祝着匪患的肃清。而陈天佑,这位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在百姓们的强烈要求下,陈天佑决定留下一些墨宝,以纪念这一伟大的时刻。
这一日,阳光明媚,微风轻拂。遵义府衙的大堂之上,早已摆好了笔墨纸砚。陈天佑身着一袭素净的长衫,英姿飒爽地站在桌前。他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眼神中透露出一股文人的儒雅之气。周围的百姓们静静地围在一旁,大气都不敢出,生怕打扰到陈天佑的创作。
“陈举人,您可得给咱多写几句!” 人群中,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拄着拐杖,声音洪亮地开口,他是城西的王老汉,之前匪患最严重时,家里的存粮被抢了个空,还是陈天佑的队伍送了救济粮。
陈天佑闻言,放下手中的笔,转身朝着王老汉拱手笑道:“王老伯放心,今日定当好好创作,不辜负乡亲们的期待。”
旁边一个穿着粗布短打的青年也凑了过来,他叫李二郎,曾跟着陈天佑的队伍打过几次散匪,此刻眼中满是敬佩:“陈举人,您还记得上次在尚大坪,您带着我们冲上山头的时候不?当时您那把刀耍得,真是威风!”
陈天佑听了,眼中闪过一丝回忆,笑着点头:“当然记得,那天二郎你也很勇敢,带头把匪兵的弓箭给夺了下来。”
李二郎挠了挠头,不好意思地笑了:“那都是跟着您学的!要不是您,咱尚大坪的百姓现在还在受匪患的苦呢。对了陈举人,您写诗的时候,能不能把尚大坪的事儿写进去?让后人都知道咱这儿曾经的艰难,还有您的功劳!”
周围的百姓纷纷附和:“是啊陈举人,可得把尚大坪写进去!”“还有玉华山,上次在玉华山下,您的赤霞马可是立了大功,那马跑得比风还快,一下子就把匪首给追住了!”
陈天佑抬手示意大家安静,温和地说:“乡亲们的心意我都明白,尚大坪和玉华山的事儿,还有赤霞马的功劳,我都会写进诗里,让这些事儿永远流传下去。”
说完,陈天佑重新站到桌前,微微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脑海中浮现出这段时间剿匪的种种画面。那些激烈的战斗、百姓们痛苦的面容、以及匪首们的嚣张跋扈,都一一在他的眼前闪过。片刻后,他缓缓睁开眼睛,眼神中透露出一股坚定的光芒。他提起笔,饱蘸浓墨,略作思索,便在纸上挥毫泼墨起来。
“黔北匪患久为殃,壮士提刀赴战场。” 刚写下这两句,人群中就传来阵阵赞叹。王老汉激动地说:“说得太对了!这匪患害了咱多少年,多亏了陈举人带着壮士们去打仗!”
陈天佑没有停下,继续写道:“尚大坪头驱贼寇,玉华山下扫豺狼。”
“写了!写了尚大坪和玉华山!” 李二郎兴奋地喊了起来,周围的百姓也都凑得更近了,盯着纸上的诗句,脸上满是激动。
“青龙偃月寒光闪,赤霞追风意气扬。” 当写到 “赤霞追风” 时,一个牵着孩子的妇人忍不住开口:“陈举人,您的赤霞马真是通人性啊!上次我家孩子在山上迷路,还是赤霞马把孩子驮回来的。”
陈天佑闻言,嘴角露出一抹温柔的笑意:“赤霞马确实是匹好马,这段时间剿匪,它帮了不少忙。”
最后,他写下 “今日凯旋歌盛世,山河重振焕荣光。” 整首诗一气呵成,刚劲有力的字迹跃然纸上。
周围的百姓们看着陈天佑题诗,不禁被他的才华所折服。他们纷纷交头接耳,赞叹声此起彼伏。“陈举人真是文武双全啊,这诗写得太有气势了!”“是啊,有陈举人这样的英雄,是我们黔北百姓的福气!” 百姓们的话语中,充满了对陈天佑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题完诗后,陈天佑并没有停下手中的笔。他稍作休息,又开始构思起一幅画来。他要画的,正是他的坐骑 —— 赤霞追风马。在这段剿匪的日子里,赤霞追风马与他并肩作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它的英勇表现,让陈天佑难以忘怀。
“陈举人,您这是要画赤霞马吗?” 旁边一个做木匠的张师傅问道,他之前还帮着陈天佑的队伍修过马鞍。
陈天佑点头:“是啊,赤霞马立了不少功,得把它画下来,留作纪念。”
张师傅连忙说:“那太好了!上次我给赤霞马修马鞍的时候,就觉得这马神骏得很,您画出来,肯定好看!”
陈天佑仔细回忆着赤霞追风马在战场上的英姿,它那矫健的身姿、飞扬的鬃毛、以及充满斗志的眼神,都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中。他开始下笔,先用淡墨勾勒出赤霞追风马的轮廓,然后再用浓墨细细地描绘它的细节。他画得极为专注,每一笔都饱含着他对赤霞追风马的深厚感情。
“陈举人,您看这马的鬃毛,是不是再画得飞扬一点?” 人群中,一个学过几天画的少年小声提议。
陈天佑看了看少年,笑着说:“你说得有道理,战场上的赤霞马,鬃毛确实是飞扬着的,更有气势。” 说着,便按照少年的提议,调整了笔触。
随着陈天佑的笔触,一匹栩栩如生的赤霞追风马逐渐呈现在众人眼前。它昂首挺胸,四蹄腾空,仿佛正在战场上奋勇驰骋。它的眼神坚定而有神,充满了力量和勇气。周围的百姓们看着这幅画,仿佛看到了赤霞追风马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不禁为之热血沸腾。
“太像了,简直和真的赤霞马一模一样!”“陈举人不仅诗写得好,画也画得这么好,真是让人佩服!” 百姓们对陈天佑的画作赞不绝口,他们纷纷表示,要将这幅画珍藏起来,作为对这段历史的纪念。
陈天佑看着自己的作品,心中也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这些墨宝不仅是他个人的创作,更是对这段剿匪历史的见证。他希望,这些作品能够激励后人,让他们记住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
而在完成这些墨宝之后,陈天佑又将目光投向了尚大坪和玉华山。他深知,虽然匪患已经肃清,但那里的百姓们还需要重建家园,恢复生产。下一章,让我们一同看看尚大坪重建家园的艰辛历程,以及玉华山又将如何再无贼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