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振义提着刚买的烧鹅进了厨房。
他把烧鹅放在案板上,回身想叫人吃饭。
却见周妙灵还紧紧围着周淑芬,嘴里叽叽喳喳地讲个不停。
周淑芬听得认真,不时点头。
“我跟舅舅算了笔账,一块钱算一分,积分攒到一百,就能换一块香皂,两百换洗衣粉,三百换酱油!等于直接打九折,谁不爱占这个便宜?尤其是厂里的阿姨们,最爱这种实在的福利。”
她顿了顿,眼珠一转,又补充道。
“要是有人带朋友来,还能送额外积分,这样咱们的客源就越滚越大!”
郭振义靠在门框边,听着小姑娘头头是道地分析,忍不住笑了。
“光让人来还不行,得让人惦记着来。”
周淑芬摸着下巴思索着。
“等进了港货糖果,比如奶油糖、话梅糖、水果软糖,都限量供应。会员凭卡优先挑选,每人最多买两包。数量有限,抢不到就只能眼巴巴看着,下次更得早点来。”
“等他们尝到了甜头,自然就离不开了。超市不是靠一锤子买卖活着的,是要让人心里记挂着,天天想着再来。”
话音刚落,里屋的门“吱呀”一声被推开。
周宇杰从屋里走了出来,手里捏着一件厚实的藏青色外套。
他一眼就看见周淑芬穿着单薄的衬衫站在风口,连忙把外套递过去。
“小妹,夜里风凉,披上,别着了凉。”
周淑芬接过外套,轻声说了句“谢谢哥”。
周宇杰又瞥了眼郭振义。
见他站在厨房门口,手里还拿着烧鹅的油纸包。
“振义,进来坐会儿吧,别光在厨房忙活。我刚沏了新茶,铁观音你尝尝看合不合口味。”
堂屋里的煤油灯静静燃着。
周齐刚趴在堂屋中央的木桌上写作业。
遇到实在不会的算术题,他便抬起头,目光寻找坐在茶桌边的周宇杰。
周宇杰放下茶杯,走过去俯身看了看题,耐心地讲了一遍。
周齐刚听完,眼睛一亮,点点头,又埋头写了起来。
郭振义看着这一幕,心里忽地一软。
这院子热热闹闹的,有孩子的读书声,有长辈的叮嘱声。
和他那间连回声都显得寂寞的屋子相比,简直像两个世界。
“对了,我想起一个事。”
他端起茶杯,轻啜一口。
“明天供销社的黄主任说不定又会来,上次他临走提了一嘴,说什么‘联营’,说是愿意提供货源,共同经营,一起盈利。”
他冷笑一声,把茶杯往桌上一放。
“说白了,就是想分一口汤。咱们辛辛苦苦起早贪黑把铺子撑起来,他倒想空手套白狼,坐享其成。”
周淑芬一听,眉头一扬。
“他倒挺会挑时候。咱们刚做出点样子,风头正旺,他就巴巴地凑上来,真当我们好欺负?”
“别理他。”
郭振义语气干脆。
“工商那边我早打过招呼了,咱们是正经注册的个体户,营业执照齐全,想怎么干,咱自己说了算。他们供销社要是真有本事,自己去开一家,别盯着我们的铺子打主意。”
周宇杰点点头。
“振义说得对。咱们熬了多少个夜,顶着冷眼和风言风语,才把‘周记便民超市’这块牌子立起来。凭啥让人来摘果子,坐享其成?”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郭振义脸上。
“你帮了我们那么多,出钱出力,还护着小妹和孩子们,我们都记在心里。也该为自己的事好好地想一想了。”
“先前是我看走眼了,总觉得你背景深,心思重,怕淑芬跟着你吃苦。现在我知道了,你不是那种人。”
郭振义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滑向了周淑芬。
她正低头坐在桌前,耐心地给周齐刚讲解着一道复杂的数学题。
郭振义坐在一旁的藤椅里,终究什么也没说出口。
只是仰起头,将杯中那浅褐色的茶水一饮而尽。
夜已深了,窗外的风变得清冷。
周淑芬起身送他到门口。
“明早我去找李师傅。”
郭振义站在门槛外,一字一句的说着。
“让他闺女去找你。会员卡的事你也别愁,印刷厂我熟,老关系了,我亲自去跑,不仅可以打折,还能把质量给你盯死。”
周淑芬听了,轻轻点了点头,随即拢了一下身上略显单薄的外套。
郭振义忽然往前走近了半步。
“淑芬,我说过,只要你在乎的,我都会放在心上。”
她的心跳猛地乱了节拍,胸口一阵发烫。
“那你……路上慢点,注意安全。”
郭振义看着她这副模样,嘴角扬起一抹淡淡的笑意。
他只是缓缓转身,抬手朝她挥了挥。
“明天见。”
她站在门口,望着他的背影一步步融入夜色。
回到堂屋,屋里灯光昏黄。
周齐刚歪在书桌旁的椅子上,头枕着胳膊,已经沉沉睡去。
周宇杰正在厨房门口擦着木桌,听到脚步声抬起了头。
“振义这人,靠得住。”
周淑芬没有立刻回应。
她只是走过去,弯下腰,小心翼翼地抽出周齐刚压着的作业本。
她懂周宇杰想说的是什么。
有些话不必说得太明,她心里早已有数。
郭振义这些年来的沉默付出,早已在她心底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自从有警察在这片街区加强了巡逻,那些小混混再也不敢轻易来撒野。
秩序慢慢恢复,街坊邻里也开始安心做生意。
她当机立断,让周宇杰把会员制仔细整理成一份字报,然后贴在了超市门口最显眼的位置。
来往的顾客只要经过,都能停下脚步瞅上一眼。
每次会员兑换的东西其实都不值大钱,可正因如此,反而显得实在可信。
积少成多,省一点是一点。
就靠着这点看得见摸得着的小实惠,不少人的心都被牢牢抓住了。
眼见一切步入正轨,周淑芬便开始盘算着,该带周宇凡回一趟余新了。
孩子大了,总得认祖归宗。
也该让他见见老家的亲人,知道自己的根在哪儿。
临走前,她在宁城展开了大采购。
特区最早开放,港商们早早涌入,带来了各式各样的新鲜玩意儿。
录音机、电子表、尼龙伞、塑料花、港式连衣裙……
她一家店一家店地逛,一件件地挑。
不光为自己和周家准备,还特意给余新的亲戚们带了不少礼物。
更让人佩服的是,她连续七天,每天都亲自给周宇捷送菜送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