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驿馆杂役照例来送物资,小翠趁看守不备,将一张字条塞入其手中。
上面写着:“我已疯,看守松懈,速遣蛊师来,我要给束雪容下蛊,拿到粮种图谱。”
纸条经西北使者转手,很快联系上了潜伏京中的蛊师巴图。
他曾是阿依朵的部下,擅用一种名为“噬魂蛊”的阴毒之物,无色无味,中蛊者会渐渐疯癫,最终走向死亡。
巴图伪装成送柴的杂役,趁着看守换防的空隙,将一个装着蛊虫卵的小瓷瓶扔进了墙内,由小翠接应。
当那冰冷的瓷瓶被小翠从发髻中取出,最终递到慕晴手中时,她紧紧攥住,眼中只剩淬毒的狠厉:“束雪容,这次,我看你怎么活!”
一项针对束雪容的阴毒谋划,其核心在于利用“噬魂蛊”实施加害,此计划在宫廷深处悄然启动。
她命小翠暗中联系御膳房的旧识,欲将“噬魂蛊”虫卵下入束雪容的饭菜。
那宫女深知凶险,本想推辞,慕晴却抛出她曾帮二皇子藏匿粮草的旧事作为要挟。
在身家性命的威胁下,宫女别无选择,只得应允。
然而,她们自以为隐秘的交易,早已落入一张无形的大网。
暗卫的密报连夜送抵侯府,纸条上的字迹,如同一份指向阴谋核心的卷宗。
谢照君的脸色瞬间冰封:“果然是在装疯!她背后不仅有蛊师,目标更是直指雪容的‘噬魂蛊’!”
彼时,束雪容正在医馆整理药方,闻讯后,笔尖在纸上凝住了一个墨点。
“‘噬魂蛊’……”她从记忆中调取凌清寒提供的情报,
“此蛊极为阴毒,中蛊者将神智渐失,走向疯癫,且极难破解。”
“放心,我已经布控,”
谢照君握住她的手,声音沉稳,
“针对御膳房宫女的监视已经启动,她不会有下手机会。同时,另一队人马已出发缉拿蛊师巴图——他是斩断慕晴这条毒脉的关键。”
束雪容点头补充道:“必须立刻通知凌清寒,启动解药的预研,备下最后一道防线。”
凌清寒得讯,即刻投身于解药的研发。他彻夜翻阅医典,更亲入深山寻觅“还魂草”“天山雪莲”等稀世药材,与时间赛跑。
数日后,收网之时到来。
御膳房的宫女正欲将蛊卵投入膳食,潜伏的暗卫当即现身,人赃并获。巨大的惊恐下,她心理防线崩溃,立刻招认一切皆为慕晴所逼。
谢照君亲自押着宫女来到冷宫对质。
当慕晴看到这张本不该出现的人证时,血色从脸上尽褪。
“你……”
宫女的哭诉击碎了她最后的侥幸:“西妃娘娘,是您逼我的,奴婢不想害谢夫人……”
慕晴欲要狡辩,暗卫已从她发髻中搜出藏匿蛊卵的瓷瓶——这是无可辩驳的物证。
“娘娘,人证物证俱在,你无话可说了吧?”
铁证如山,慕晴瞬间崩溃,瘫软在地。
这场精心策划的阴谋,至此彻底败露。
正在此时,另一条战线的捷报传来:
蛊师巴图落网!审讯之下,一个更深层的阴谋浮出水面——西北王意图借蛊师之手,破坏新政,窃取粮种图谱。新皇震怒,下旨将慕晴贬为庶人,永囚冷宫;西北使团亦被即刻驱逐,终生不得踏入大渝国境。
冷宫高墙之内,慕晴再无往日半分气焰。
她日日枯坐炕上,对着破窗外的方寸天空,只剩一句无尽的忏悔:“我错了……我不该害束雪容……”
然而,为自己的恶毒与嫉妒付出的代价,已再无挽回的余地。
而与此同时,在雾气弥漫的青州山林中,凌清寒正背着药篓,手持药铲,于山涧边艰难搜寻着解蛊的关键药材——“还魂草”。
“凌大夫,我们已经找了三天了,”
随行学徒小张满脸疲惫地劝道,
“要不先回去?”
阴谋虽破,但未雨绸缪的努力,仍在寂静的山林间继续。
“‘噬魂蛊’所造成的致命威胁,长期以来作为一项核心医学难题悬而未决,而其根治的关键,则被锁定在一种名为‘还魂草’的稀有植物上,每一株的发现都直接关乎生命的延续。”
凌清寒蹲下身,视线锐利地扫过草丛,小张会意,埋头继续搜寻。
两个时辰的追踪几乎耗尽了耐心,就在此时,山涧边几点不起眼的白色小花,终于让凌清寒紧绷的神经豁然一松。
“在这里!”
他声音里难掩激动,用药铲小心翼翼地取出了这破解奇毒的“关键证物”,将其珍重地放入药篓。
回到医馆,一场严谨的“解密”即刻开始。
还魂草经晒干、研磨,与天山雪莲、金银花等多种药材按精确配伍,熬制成汤药。
真正的考验,是在那几只中了普通蛊毒的兔子身上。
第一天的观察结果令人不安:汤药似乎并未奏效,症状毫无缓解。
这个反常的“证据”几乎要推翻他的全部假设。
然而,第二天,案情出现了转机——兔子的狂躁症状开始消退。
至第三天,蛊毒的痕迹已然消失,兔子彻底痊愈!
凌清寒欣喜若狂,他知道,他已破解了“噬魂蛊”的作案手法。
束雪容闻讯,欣慰地笑道:“太好了!这解药便是一面坚盾,从此蛊毒再难成为他们的凶器。”
谢照君的目光则看得更远:“我立即奏请陛下,将此药方推广至全国,尤其是蛊师横行的西北边境,那里才是真正的战场。”
新皇的批复与拨款火速到位,将这一“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战略资源。
凌清寒带领学徒们夜以继日地赶制,一瓶瓶解药承载着希望,被送往各地医馆。
远在西北边境的李丫,很快便遇到了第一个“实战”病例——一名中蛊士兵。
她依方施救,三天后,士兵奇迹般康复,他激动地抓住李丫的手:“李大夫,你救了我的命!”
李丫微笑道:“职责所在,无需言谢。”
解药的奇效,不仅挽救了生命,更成了新政最有力的信誉证明。
青州百姓甚至敲锣打鼓,为凌清寒送来一块书有“蛊毒克星”的匾额。
凌清寒接过匾额,感慨万千:“此非我一人之功,而是众人智慧的结晶。能为百姓谋一分安宁,足矣。”
束雪容望着此景,心中明澈。
这便是新政成功的“隐藏机制”:
它并非依赖一人之智,而是由凌清寒的医术、学员的执行、乃至百姓的支持共同编织成的强大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