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间即将开张的租书铺子,望舒是寄予厚望的。
它不仅仅是项产业,更是一步关键的棋。
擢秀书院汇聚扬州才俊,无论寒门学子还是世家子弟,皆是未来官场、文坛的潜在力量。
在此处扎下根来,潜移默化间,便能织就一张无形的人脉网络,其长远价值,远非银钱可以衡量。
铺面地处书院对街,首要的便是清静,以免扰了学子们攻读。
故而,那开张惯用的震耳鞭炮、喧天锣鼓,是断不能用的。
然而,开业总要有个开业的样子,要引人注目,便需在“眼见”上下功夫,弄出些既雅致又别致的光景来。
翌日,她匆匆赶到已然收拾停当的铺子。
铺面不算极大,却因布局得宜,显得轩敞明亮。
新漆的书架散发着淡淡的木香,上面分门别类,已摆上了不少书籍,多是尹大学士借予以及近日收罗来的旧书,墨香与纸香混合,沉淀出一种令人心安的韵味。
掌柜的姓巫,名永贞,年约三十许,面容清癯,带着读书人特有的文气,正是尹大学士引荐帖中所列六人之一。
他见东家到来,忙放下手中正在整理的书册,起身相迎。
行动间,右腿微跛,显是腿脚不便。
望舒早从引荐信中得知,他昔年在学堂骑射课上不慎坠马,伤了腿脚。
又因家贫,未能及时用好药好生将养,这才落下了残疾,也断了科举晋身之途。
望舒在临窗设下的茶座旁坐下,含笑请巫秀才也坐。
待小伙计奉上清茶,她才温言道:“巫先生肯屈就,来帮我守着这方寸之地,实在是望舒的荣幸。”
巫永贞苦笑着拱了拱手,神态间既有感激,亦有一丝难以完全掩去的落寞:
“东家言重了。巫某残躯,能得东家不弃,有一容身立命之所,已是万幸。
何况此地尚有万卷书册相伴,于巫某而言,非是屈就,实是求之不得的福分。”
他目光扫过满架书籍,眼中流露出真挚的眷恋。
“先生过谦了。”
望舒不欲在客套上多费唇舌,转入正题。
“你我既为东伙,往后便是一家人,不必过于拘礼。
这铺子日后如何经营,才是关键。
不知大学士此前,可曾与先生细说过我的些许构想?”
巫永贞点头道:
“老师曾再三提及,盛赞东家心思奇巧,胸怀仁念,能想到以租书之法惠及寒门学子,解其购书之难。
老师言道,他于此道竟未曾深想,常自感慨愧。
故而,巫某能得东家青睐,参与此事,心中实感幸运。”
望舒微微一笑,道:
“大学士过誉了。既然如此,我便再与先生分说一番。
这铺子,我首要之求,是力求不亏本,能长久维系下去。
先生也知,擢秀书院中,寒门学子占了大半。
他们能来此进学,多是举全家、甚至全族之力供养,盼着能有朝一日金榜题名,光耀门楣。
然而科举之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登科者终究是凤毛麟角。
那些落第的学子,归家之后,心中苦闷自不待言,更要面对亲族乡邻或明或暗的失望与排揎。
我设此铺,首要便是想为他们略减书籍上的花费,这几乎是他们最大的开销之一。
若能省下,于他们,于其家宅家族,皆是莫大幸事。”
她顿了顿,见巫永贞听得专注,继续道:
“然而,慈善难以持久。
铺子要长久经营,必要的进益还是需有的。
不瞒先生,现在这擢秀书院的铺子,只是我的初步尝试,一块问路之石。
待此番摸索出经验,日后城南、城北、城西各大学院附近,我皆有意开设类似的铺面。
或是规模更大的书肆,或是专营文房四宝的笔墨铺子。
故而,先生在此,目光不妨放得长远些,不必过于计较眼前一店一铺的蝇头小利。
此地,是我们敲开学子圈子、树立口碑的第一道门户。”
巫永贞听着这番娓娓道来却又格局宏大的规划,心中最后一点关于“铺子能否长久”的疑虑终于烟消云散。
原来东家所图甚大,此间不过是起始之地。
他不由得衷心赞道:“东家深谋远虑,巫某佩服。”
这声赞美,比起方才的客套,多了几分实实在在的敬佩。
望舒却知他这赞叹背后,亦有对“财”的认可。
文人清高,即便内心深知钱财重要,面上也总要做出视金钱如粪土的姿态。
尤其寒门出身的士子,若表现得过于热衷商贾之事,极易被同窗圈子排斥。
便是尹大学士那般人物,不也将家中庶务、银钱往来尽数交由老夫人打理,自己乐得清闲?
这几乎成了文人圈子里一个心照不宣的惯例。
望舒能直言不讳地将商业布局道出,既是信任,也是坦诚。
接着,二人商议起开张事宜。
望舒告知,匾额已请兄长林如海题写,开张当日便会悬挂出来。
巫永贞则回禀,所有书目皆已整理登记造册,随时可以对外开放。
说到开张流程,望舒正自沉吟,该如何既不喧闹,又能广而告之,吸引学子们前来。
却见巫永贞面露犹豫,似有话想说又难以启齿。
“巫先生若有良策,但说无妨。”望舒鼓励道,“望舒洗耳恭听。”
巫永贞沉默了片刻,仿佛下定了决心,方开口道:
“东家,巫某有个不情之想。我们的主顾,终究是书院里的学子。
若是开张之事,能得书院方面出面,或是联合筹办,是否效果更佳,也更显郑重?”
望舒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化为欣赏。
她没想到这位看似拘谨的秀才,思路竟如此活络,能跳出铺子本身,想到借力书院。
“先生此议甚好!只是书院方面,先生可有相熟之人能够联络?”
只见巫永贞脸上掠过一丝复杂神色,微微涨红,低声道:
“确实有一位故人。
年少时同窗共读,也曾有过些意气之争,些许龃龉。
后来也算冰释前嫌。
此人如今,正在擢秀书院任副院长一职。
或可尝试联络。”
他话语间带着难掩的窘迫与伤感,显是忆起旧事,心中颇不平静。
望舒观他情状,便猜到此段“故人”关系恐怕并非他说的这般轻描淡写,多半涉及昔日恩怨。
自己落魄残疾,对方却官至副院长,此番前去联络,无异于揭开旧日伤疤。
她心下不忍,温言道:“若此事令先生为难,万万不必勉强。我们另想他法便是。”
巫永贞却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抹带着苦涩的坚定:
“东家体恤,巫某感激。
只是此乃巫某心结,终究需要面对。
如今借着东家所托之事前去,反倒有了个由头,能与之平等相见。
若他日以巫某自身身份贸然登门,只怕更是难堪。
说来,巫某还要感谢东家,给了我这个不得不面对的理由。”
见他心意已决,望舒也不再劝阻,点头道:
“既然先生心意已定,此事便全权交由先生办理。
切记,若觉勉强,随时可停,一切以先生心意为先。”
她顿了顿,又道,“另有一事,铺中伙计,我原想着每日只需一人当值,可轮换而来。
这伙计的选用,也想请先生一并定夺,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巫永贞迟疑道:
“只一人?东家,铺中事务繁杂,整理书籍、登记租借、应对询问,一人怕是忙不过来。能否多请几位?”
望舒仔细解释道:
“先生所言在理。
只是铺子初开,盈利前景未明,开销需得控制。
这样吧,具体请几人,由先生决定,只是每月伙计的总工钱,需控制在五两银子之内,先生看可使得?”
“五两……”巫永贞沉吟片刻,眼中忽地一亮。
“东家,若以五两计,可请五位伙计,每人月银一两。
每日铺中留两人当值,五人轮换。不知东家觉得可否?”
“一两银子?”望舒微微蹙眉。
“这般工钱,怕是难以维持生计。先生所说的,莫非是大学士荐帖中另外那五位?”
“东家明鉴,正是他们。”
巫永贞道,“一两银子的确微薄,他们皆要养家糊口,确实艰难。
但我想着,若能给他们一个基本保障,再另辟一条增收的门路,或可两全。”
“哦?先生请细说。”望舒来了兴趣。
“我想着,”巫永贞条理清晰地说道,“他们五人,皆通文墨,可于不当值时,抄录书籍,或自行创作些话本传奇。
将这些抄本、话本也放在铺中出租,所得租金,与铺子按一定比例分成。
如此,他们收入多寡,便可凭自身勤勉与才学而定。不知东家以为此法如何?”
望舒闻言,大喜过望,抚掌赞道:
“妙啊!先生此法,才是真正的高才!
如此一来,不仅是他们五人,便是先生你,日后若有余力,亦可参与其中,凭自身笔墨增补进益。
此乃良性循环之道!好,甚好,就这么定了,他们抄书所需的笔墨纸砚,皆由铺子支应!”
巫永贞见东家从善如流,且如此大方,心中亦是激动,起身深深一揖:“巫某代他们五人,多谢东家。”
望舒忙虚扶一下,笑道:
“先生不必多礼。
与书院联络之事,我便不直接介入了,全权托付先生。
若需我出面,或需请动兄长名帖,尽管让留下的小厮传话于我。
另外五位伙计,也劳先生一并联络告知,与他们说明章程。
开张的日子,我意定在六日之后,时间紧迫,先生怕是要多辛劳了。
期间若缺人手或缺了任何物什,只管吩咐小厮回府禀报,我必即刻安排。”
巫永贞肃然应道:“东家放心,巫某必竭尽全力,将此事办得妥帖周全。”
从租书铺子回来,望舒心下一松。
这巫永贞,确是个可用之才,不仅心思缜密,更能体恤同伴,且不乏变通之智。
她想着,一事不烦二主,既然匾额劳烦了兄长,那门两边的对联,索性也一并请兄长题了便是。
恰逢林如海休沐之日,过来府中请卢先生复诊。
诊脉之后,文嬷嬷根据脉象,将他的药膳调整为一目一餐,卢先生也制定了新的针灸周期,望舒自是又在一旁仔细观摩学习。
诸事完毕,望舒陪着精神渐佳的兄长在园中散步。
时值初夏,园中草木葱茏,微风拂面,甚是惬意。望舒便趁机提起:
“兄长,等会儿您若不觉疲累,再帮小妹一个忙可好?
那铺子的门联,也请您一并赐下墨宝吧?
反正匾额都题了,也不差这两行字,正好凑成一套。”
林如海心情颇佳,含笑点头:“可。笔墨现成,现在便可……”
他话音未落,一个洪亮又带着几分不满的声音便插了进来:
“怎地什么差事都让林探花一人领了去?本王这满腹的才华,竟无处施展了么?”
不用回头,也知是东平王到了。
只见他与安平郡主正从另一条小径转出,显然也是在园中散步说话。
望舒与林如海忙上前见礼,却被郡主摆手止住。
东平王踱步过来,故意板着脸,睨着望舒:“林夫人这是嫌弃本王的笔墨,不如林探花的风流蕴藉?”
安平郡主在一旁横了他一眼,语带调侃:
“大哥,你莫不是忘了今日是为何事而来?正事不提,倒先争起笔墨官司来了。”
王爷被妹妹点破,有些不自在地咳了一声,强自辩解道:
“本王不过是想在你堂孙女的铺子上也留点念想,怎么了?这与今日要说的正事,有何干系?”
望舒听得云里雾里,看看面带笑意的郡主,又看看故作严肃的王爷,扶着郡主的手轻声问道:
“堂祖母,王爷这是有何要事?”
东平王抢先道:
“自然是有事!本王今日过来,有两桩事。这第一桩,”
他说着,从袖中取出一份礼单,递给望舒,“是替老二给你送赔罪礼来了。礼单在此,你自己过目。”
望舒双手接过,那礼单颇为厚重,她却未立即展开,只静候王爷说第二件事。
郡主在一旁,已忍不住以帕掩口,转过头去,肩头微耸,显是在偷笑。
东平王清了清嗓子,挺直了腰板,努力让自己的语气显得理所当然:
“这第二桩事嘛……就是你那什么书铺的门联,本王替你写了!就现在,走,书房笔墨伺候!”
他一副不容置疑的模样,仿佛这是给了望舒天大的恩典。
? ?当一位多年前不如你的故人然后现在站在你够不到的位置你心态会如何?有很多人接受不了,现实里这种事很多,其实我们身边的人皆有很多优势,取长补短吧。其实我这种算是看透了的有时候还是会难受,但我调整很快,身边的人未必能接受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