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力士府邸下潜藏的妖兵工坊,如同一块冰寒的巨石压在秦昭心头。此事牵涉之深、之险,已远超寻常妖祸,直指帝国权力核心。在没有掌握铁证、理清其背后真正目的与牵连网络之前,贸然行动无异于打草惊蛇,甚至可能引发难以预料的宫廷剧变。鉴妖司的缇骑如同最耐心的猎犬,无声无息地潜伏在高府周围,记录着每一丝可疑的流动,等待着猎物露出破绽的瞬间。
然而,长安城的局势并未因秦昭的按兵不动而沉寂,反而在另一个层面上,掀起了更大的波澜。
这一日,大朝会。含元殿内,百官肃立,气氛却与往日有些微妙的不同。龙椅之上的玄宗皇帝李隆基,面色沉静,眼神中却闪烁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混合着疲惫与某种决断的光芒。近来一连串的事件:镜花祠血雨、新式妖祸袭击、剑阁万剑悲鸣、乃至市井间关于“妖孽未除”的窃窃私语,都像一根根鞭子抽打在这位志在开创盛世的帝王身上。他需要向天下臣民,也向自己证明,局势仍在掌控之中,并且,他有一个超越前人的、一劳永逸解决“妖患”的宏大构想。
在议完几项常规政务后,玄宗轻轻咳嗽一声,目光扫过殿下的文武百官,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众卿皆知,自朕登基以来,夙兴夜寐,励精图治,所愿者,无非四海升平,百姓安乐。然,前朝遗毒,妖孽偶现,虽赖将士用命,忠臣辅佐,屡次化险为夷,然终非长久之计。妖物之患,源于上古,与人族纠缠万载,杀之不尽,封之不绝,徒耗国力,徒增伤亡。”
殿内一片寂静,百官皆屏息凝神,不知皇帝陛下突然提及此意欲何为。
玄宗继续道:“朕近日深思,妖亦天地所生,有其存续之理。一味剿杀,非但难以根除,反而易结怨仇,循环往复,永无宁日。况,世间亦有如青丘狐族般,虽有异能,却愿与人为善、甚至曾助我大唐平定祸乱之族类(他巧妙地将玉面狐的相助归于‘族类’)。岂可一概而论,尽数屠之?”
这番话,在奉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朝堂之上,可谓石破天惊!许多保守的老臣顿时面露惊疑不解之色,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起来。
姚崇、宋璟等较为开明的重臣则微微颔首,似有所悟。
玄宗将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声音陡然提高:“故此,朕有一议——何不效仿上古圣王,化干戈为玉帛?朕欲拟一《三界安睦契约》,邀约仍存于世、愿守秩序的妖族、乃至超然物外的仙界代表,共聚长安,歃血为盟,划定疆界,立约共守!”
“契约之要,在于三点:其一,人族承诺不再无故剿杀愿守秩序的妖族,并划出特定区域供其栖息,允其与人间有限通商往来;其二,妖族须立誓永不侵犯人族疆域,不得以妖术惑乱人间,并需协助人族清剿那些冥顽不灵、嗜血暴虐的恶妖;其三,朕亦会焚表告天,恳请仙界作为见证与担保,监督契约执行。”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
与妖族签订和平契约?还要请仙界作保?这简直是闻所未闻!自古以来,人妖便是对立之势,虽有零星记载某地某时人与妖和平共处,但由一朝天子明确提出要以契约形式确定下来,无疑是开天辟地头一遭!
“陛下!万万不可啊!”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御史立刻出列,激动得浑身发抖,“妖物诡诈,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与之立约,无异于与虎谋皮!它们岂会遵守信约?届时恐反受其害!”
“臣附议!妖孽之言岂能轻信?况且,仙界缥缈难寻,如何请来作保?此议恐流于空谈,徒损朝廷威严!”
反对之声此起彼伏,大多源于固有的恐惧与不信任。
但也有大臣表示支持:“陛下圣明!若能以契约止干戈,免去刀兵之灾,实乃苍生之福!且划分区域,令其自治,亦可集中力量应对真正穷凶极恶之辈,事半功倍!”
“臣以为可试行之策。若能成,功在千秋!”
朝堂之上,顿时分为两派,争论不休。
玄宗静静听着,并未立刻制止,直到争论渐歇,他才缓缓抬手,压下所有声音,目光变得深邃而锐利:
“众卿所虑,朕岂能不知?契约非儿戏,岂会无的放矢?朕所谓契约,绝非一纸空文!”
他语气一转,变得冷硬起来:“契约之中,必将明确条款:凡签契之妖族,其族中重要成员,需自愿在鉴妖司留下本命精血或魂印,录入‘万妖谱’,以便追踪其位,察其言行。其栖息之地,将由鉴妖司设置‘鉴妖镜’、‘镇妖塔’等法器,实时监控妖气波动,一旦有逾矩之行,或族中有恶妖诞生而未自行清理,朝廷便可依据契约,即刻知晓,并有权采取一切必要手段,包括……雷霆镇压!”
“至于仙界……”玄宗顿了顿,目光若有似无地扫过垂首肃立的秦昭,“朕自有考量。即便仙界代表一时难以下界,契约亦可由人族与妖族先签,待日后补上仙鉴亦可。重要的是,立下规矩,明确界限!”
这番话,如同冷水滴入沸油,再次引发震动!
原来如此!这所谓的《三界安睦契约》,看似怀柔,实则暗藏雷霆手段!那“万妖谱”和“鉴妖镜”,分明就是套在妖族脖子上的枷锁,名为监控,实为掌控其生死!这哪里是和平契约,分明是一份条件苛刻的“招安书”和“监控令”!
许多原本反对的大臣顿时沉吟起来,如果是以这种绝对掌控为前提,似乎……并非不能接受?既能彰显天子仁德,怀柔四方,又能将潜在的威胁置于严密监控之下,似乎是一举两得之举。
支持的大臣则更加坚定了想法,认为这是以最小代价换取长治久安的妙策。
朝堂上的风向,开始悄然转变。
秦昭站在百官之中,低垂着眼睑,心中却是波澜起伏。他瞬间就明白了玄宗皇帝的真正意图。
以契约之名,行监控之实。
以怀柔之策,收雷霆之效。
这绝非一时兴起之念,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一方面,可以尝试分化妖族,拉拢一批,打击一批,减少人族伤亡和资源消耗;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万妖谱”和“鉴妖镜”,建立起一套对境内妖族的强大监控网络,将不可控的因素尽可能纳入掌控。这对于经历多次妖祸、渴望绝对安稳的朝廷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而且,提出仙界见证,更是妙棋。既抬高了契约的格调,又暂时回避了仙界是否回应的问题,留下了操作空间。
然而,秦昭却敏锐地感受到了这宏大构想之下隐藏的暗流。
那些真正强大、骄傲的古老妖族,会甘心交出本命精血,接受时刻监控吗?
这契约一旦推出,是否会迫使那些原本中立的妖族倒向更极端的阵营?
而“万妖谱”和“鉴妖镜”的掌控权……又将落在谁手中?鉴妖司?还是……其他势力?
陛下在这个时机突然提出此议,是否与高力士之事、剑阁之变有关?是想借此机会,整合力量,加强对内外所有“非常”力量的掌控?
就在秦昭心念电转之际,玄宗的目光再次扫过全场,最终落在了他的身上。
“秦卿。”
“臣在。”秦昭出列躬身。
“你执掌鉴妖司,对妖物之事最为熟知。朕欲将此《三界契约》之筹备、与妖族初步接洽、乃至‘万妖谱’与‘鉴妖镜’的构建事宜,交由你统筹办理。你可能胜任?”
刹那间,所有目光都聚焦在了秦昭身上。
这是一个巨大的权柄,也是一个巨大的漩涡。
秦昭抬起头,迎向玄宗那深邃而充满压迫感的目光,平静地答道:
“臣,遵旨。”
他知道,从他接过这份旨意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置身于这场前所未有的风暴中心。
怀柔之下,暗藏机锋。
契约之背,杀机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