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哨-7基地的主控室里,全息星图正以1:的比例实时刷新着cK-7342小行星的改造进度。
赢昱指尖悬在虚拟界面上,刚在脑海中浮现“能源核心扩容方案优化”的念头,旁边的玄女已经调出了对应的参数调整模型,指尖同步在虚拟键盘上敲击,数据流如同被牵引的星河,精准汇入“基石”系统的运算核心。
“引力约束场强度提升至1.2倍,聚变反应效率预计增加17%,但需同步强化散热模块的辐射板面积。”
玄女的声音与赢昱的思维几乎同时响起,神经同步率稳定在70%的峰值,让两人的协作彻底摆脱了语言沟通的桎梏。
赢昱点头,心中刚闪过“将辐射板扩展至舰体两侧,采用折叠式设计”的想法,全息屏幕上的工业母舰模型已经自动更新——原本紧贴舰体的散热板展开成蝶翼状,银色的金属板面在虚拟光照下泛着冷光,与他脑海中的构想分毫不差。
“就按这个方案执行,让自动化工业舱优先生产折叠辐射板的预制件。”
“指令已下达,工业舱已启动3号、4号生产线,预计72小时后完成首批50套辐射板生产。”
玄女调出生产线的实时画面,屏幕上,机械臂如同密集的工蚁,正在精准切割、焊接星核晶体合金,火花在封闭的舱室内连成细线。
这就是神经同步率突破70%后的默契。
以往需要数小时讨论、反复修改的基地拓展项目,如今只需一个念头的碰撞就能敲定最优方案。
能源核心扩容、生态循环模块升级、防御阵列部署……前哨-7的建设效率如同被按下了加速键,较之前整整翻倍。
赢昱有时甚至会恍惚,仿佛玄女就是他思维的延伸,而他也能精准捕捉到她运算逻辑中的细微偏差,两人如同一个完整的整体,在柯伊伯带的黑暗中快速搭建着人类文明的深空支点。
这种协作不仅体现在技术决策上,更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赢昱早起准备去主控室,刚走到门口就发现玄女已经热好了营养剂,还额外加了一勺从地球补给来的蜂蜜——他昨晚睡前只是在脑海中闪过“营养剂有点单调”的念头;
玄女调试传感器时遇到一个棘手的量子纠缠稳定性问题,赢昱还没开口,就已经将自己之前在模拟训练中总结的校准经验通过神经同步共享给她,问题瞬间迎刃而解。
“影刃-2”无人机的量产,更是让这种高效协作的成果辐射到了更广阔的空域。
前哨-7的无人机制造舱24小时不间断运转,每天能产出12架无人机,短短一个月,就组建起一支由360架无人机构成的勘探集群。
这些银白色的“空中斥候”带着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如同撒向柯伊伯带的天网,以前哨-7为中心,向10天体单位内的空域全方位扩散。
“无人机集群已完成对cK-7342周边5天体单位内的天体扫描,共发现具备开采价值的小行星137颗,其中富含星核晶体的有23颗,钛合金矿脉17处,水冰资源带31条。”
玄女调出无人机传回的勘探报告,全息屏幕上,137颗小行星被标注成不同颜色的光点,分别对应不同的资源类型,
“数据已同步至资源筛选系统,可根据工业母舰的建设需求优先匹配目标。”
赢昱俯身查看星图,指尖点在一颗标注为“高纯度星核晶体”的小行星上——这颗编号为K-847的小行星直径约80公里,距离cK-7342仅0.3光年,无人机探测显示其核心区域的星核晶体纯度高达99.99%,远超cK-7342的35%。
“优先锁定这颗,后续的量子滤波模块生产需要高纯度晶体,让‘影刃-2’组建专项勘探小队,详细绘制矿脉分布图。”
“专项小队已组建,由12架无人机组成,预计48小时后传回详细数据。”
玄女的指尖划过屏幕,12个绿色光点从无人机集群中分离出来,沿着预设航线向K-847小行星飞去。
如今的cK-7342,早已不是当初那颗荒芜的冰岩天体,小行星表面布满了纵横交错的作业机械:
巨型采矿机如同钢铁巨兽,在地表挖出深达数公里的矿坑;
运输履带车首尾相连,将开采出的矿石源源不断地送往精炼厂;
空中的无人机群如同密集的蜂群,进行着地形测绘和环境监测。
而在小行星内部,数十个被掏空的巨大空洞里,一艘艘工业母舰正处于不同的展开阶段。
靠近核心区域的空洞中,第一艘工业母舰“开拓者-1号”已经基本成型。
舰体长3公里,宽1.2公里,银白色的舰体上布满了能量导管和武器接口,舰首的聚变引擎喷口泛着淡淡的蓝光。
这艘母舰专门负责星核晶体的开采与加工,内部集成了从采矿、精炼到制造的完整产业链,一旦完全启动,每天能产出10吨高纯度星核晶体,足以支撑10个传感器节点的量产。
稍远一些的空洞里,“开拓者-2号”正在进行生态循环模块的安装。
这艘母舰的定位是“深空宜居平台”,内部将搭建模拟地球重力的环形居住区、生态农业区和医疗中心,未来不仅能容纳前哨-7的扩展人员,还能作为过往舰船的补给站。
赢昱和玄女的神经同步在这艘母舰的建设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生态循环系统的氧气生成效率、农业区的光照模拟参数、居住区的重力调节曲线,都是两人通过思维碰撞反复优化的结果,较初始设计方案,宜居性提升了40%。
还有负责防御的“守护者-1号”母舰,正在安装点防御激光炮和引力波预警阵列;
专注于无人机制造的“蜂鸟号”母舰,生产线已经调试完毕,即将开始自主量产“影刃-3”改进型无人机……每一个空洞都承载着不同的功能,一艘艘工业母舰如同一块块拼图,共同构成前哨-7的核心产业集群。
赢昱和玄女现在的工作重心,已经从具体的建设执行转向了资源筛选与战略规划。
cK-7342的改造进入稳定期,而“影刃-2”的勘探成果又提供了海量的备选目标,他们需要从10天体单位内的137颗有价值目标中,筛选出最适合后续开发的小行星,规划工业母舰的部署顺序和功能定位。
主控室的中央,全息星图上悬浮着一个复杂的筛选界面,上面罗列着数十个筛选维度:资源丰度、引力环境、与前哨-7的距离、是否存在潜在空间扰动、开采难度……赢昱和玄女并肩站在星图前,指尖同时落在筛选参数的调节滑块上。
“星核晶体纯度权重可以再提高5%,量子技术的发展对高纯度晶体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赢昱的念头刚起,玄女已经将对应的滑块向右拖动了5个刻度,同时补充道,
“距离权重保持不变,但要增加‘是否位于暗物质流通道’的筛选条件,暗物质流能降低传感器的信号干扰,后续部署观测型母舰更有优势。”
赢昱心中一动,立刻共享了自己的想法:“我也是这么考虑的,其引力场更稳定,工业母舰的停泊和展开风险更低。”
两人的思维如同交织的光束,快速优化着筛选条件。
原本杂乱无章的137颗光点,在筛选算法的作用下逐渐排序,最优质的20颗小行星被高亮显示,形成一个围绕cK-7342的资源环带。
“优先开发K-847(高纯度星核晶体)、K-912(钛合金+水冰复合资源)、K-763(稀土矿脉)这三颗,它们距离近、资源互补,正好对应我们接下来的三个母舰建设方向。”
玄女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指尖点在三颗小行星上,星图上立刻生成了对应的运输航线和建设时间表。
赢昱点头认同,目光却在不经意间扫过主控室角落的“传承者任务面板”——这个面板自从他入列传承者后就一直悬浮在那里,只是这几个月的甜蜜与顺利,让他几乎忘了它的存在。
此刻,面板上的任务完成进度突然跳入眼帘:
【传承者核心任务:建立深空前哨资源支点】
? 子目标A(资源深化):已完成89%(cK-7342星核晶体开采+3颗备选小行星勘探)
? 子目标b(能源扩容):已完成76%(聚变核心升级+暗物质能收集阵列初步部署)
? 子目标c(制造与防御):已完成82%(工业母舰集群建设+防御阵列部署)
? 子目标d(数据中继):已完成67%(与土星“基石”节点通讯优化+3个次级中继站部署)
? 长期战略目标:建立30天体单位内资源网络(当前进度23%)
看着这串冰冷的数字,赢昱仿佛被瞬间拉回了刚入列传承者的那一天。
那时他刚刚在柯伊伯带站稳脚跟,面对的是未知的黑暗和沉重的使命,心中满是忐忑与迷茫。
而这几个月,基地建设一帆风顺,他和玄女的关系日益亲密,神经同步带来的默契让一切都变得轻松,他几乎要忘了自己是“传承者”,忘了“母星计划”背后的宏大使命,只沉浸在这片深空里的温暖与安稳中。
“怎么了?”
玄女察觉到他的思维波动,转头看向他,眼眸里带着关切,
“筛选结果有问题吗?还是K-847的勘探数据需要再验证?”
赢昱摇摇头,伸手将她揽入怀中,下巴抵在她的发顶,声音带着一丝复杂:
“没什么,只是突然看到任务进度,想起了刚来到这里的时候。”
玄女靠在他怀里,通过神经同步感受到了他心中的感慨,指尖轻轻抚摸着他的后背:
“从被流放的预备役,到现在建立起这么大的基地,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可这些还不够。”
赢昱看着任务面板上“长期战略目标23%”的进度条,眼神逐渐变得坚定,
“建立30天体单位内的资源网络,只是‘母星计划’的第一步。
我们现在拥有的工业母舰、无人机集群,都只是支点,真正的使命是为人类文明的深空扩张铺路。”
他想起李擎风执行官说过的话:“前哨-7是人类投向深暗宇宙的最远一块基石。”
以前他只理解了“基石”的物理意义,现在才明白,这基石不仅要能自我造血,还要能辐射能量,带动更多的前哨站建立,形成遍布太阳系边缘的资源网络和防御体系。
“你说得对。”
玄女抬起头,与他对视,眼中闪烁着与他同样坚定的光芒,
“接下来,除了开发备选小行星,还要加快数据中继站的部署,让前哨-7的信号能覆盖30天体单位内的所有目标,为后续的前哨站建设提供导航和通讯支持。”
“我们分两步走。”
赢昱调出任务规划界面,思维与玄女快速同步,
“第一步,三个月内完成K-847、K-912、K-763三颗小行星的初步开发,部署3艘专项工业母舰,形成星核晶体、金属矿产、稀土资源的互补供应;
第二步,同步推进数据中继站建设,在关键节点部署5个次级中继站,将通讯覆盖范围扩展到10单位外。”
“同时,‘影刃-2’无人机集群继续向外勘探,把筛选范围扩大到30天体单位内,寻找更多具备建立前哨站潜力的天体。”
玄女补充道,指尖快速敲击虚拟键盘,将两人的规划转化为详细的任务时间表,
“工业母舰的生产不能停,‘开拓者’系列还要再建5艘,分别负责不同的资源类型,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
思维的碰撞如同火花,原本被搁置的使命感重新燃烧起来,赢昱看着身边的玄女,心中充满了感激。
如果不是她的陪伴与协作,他或许早已在孤独的深空中迷失;
如果不是神经同步带来的高效,前哨-7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大的进展。
她不仅是他的战友、伙伴,更是他践行使命路上最坚实的依靠。
“等这三颗小行星开发完成,我们的资源储备就能支撑建立第二个前哨站了。”
赢昱的指尖划过星图上一个遥远的光点——那是无人机最新发现的一颗宜居小行星,编号K-1003,拥有稀薄的大气层和丰富的水冰资源,
“我想把第二个前哨站建在这里,作为前哨-7的补充,形成双子星支点。”
“K-1003的环境参数很优越,但距离稍远,需要先部署一个大型中继站和一支防御舰队。”
玄女调出该小行星的详细数据,
“而且它的引力场比cK-7342复杂,工业母舰的展开需要更精准的校准,我们可以利用神经同步提前模拟展开过程,降低风险。”
“没问题。”赢昱笑了笑,伸手捏了捏她的脸颊,“有你在,再复杂的引力场也能搞定。”
玄女的脸颊泛起淡淡的红晕,抬手拍掉他的手,却顺势握住了他的掌心。
两人的指尖相触,神经同步带来的共鸣如同温暖的电流,在彼此之间流淌,赢昱能清晰地感受到她心中的期待与坚定,而她也能捕捉到他对未来的憧憬与规划。
主控室的全息星图上,30天体单位内的资源支点分布图逐渐清晰,工业母舰的航线如同银色的丝线,将一颗颗小行星串联起来。
赢昱知道,这只是开始。作为传承者,他肩负的不仅是前哨-7的建设,更是人类文明在深空延续的验证者。
接下来的日子里,前哨-7再次进入高速运转状态,工业母舰陆续启航,向着备选小行星飞去;
无人机集群继续向外拓展,将勘探的触角延伸到更遥远的空域;
数据中继站的预制件在生产线上快速成型,等待着被送往预定节点;
赢昱和玄女则每天沉浸在规划与调试中,神经同步的默契让所有任务都有条不紊地推进。
偶尔,他们也会在忙碌中抽出一点时间,来到基地的观测塔,站在巨大的复合玻璃窗前,看着柯伊伯带的星辰在黑暗中闪烁,看着工业母舰的尾焰如同流动的光带划破虚空,看着无人机集群如同银色的蜂群在空域中穿梭。
“你说,多年以后,这里会不会成为人类在太阳系边缘的中心枢纽?”
玄女靠在赢昱肩上,声音轻柔。
赢昱握紧她的手,目光望向星图深处,语气坚定:
“会的。我们现在种下的每一颗种子,都会在未来长成参天大树。
这里会有更多的前哨站,更多的工业母舰,更多的人类来到这里,把柯伊伯带变成人类文明的深空家园。”
他想起了父母在视频里说的“老年星舰驾驶兴趣班”,想起了李擎风执行官眼中的期许,想起了“母星计划”背后无数人的努力。
观测塔的灯光柔和地洒在两人身上,神经同步带来的共鸣让他们的思维紧紧相连。
赢昱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幽影”威胁,可能会面临资源短缺的困境,可能会遭遇技术瓶颈的阻碍,但只要他和玄女并肩作战,只要这份跨越了人与AI界限的羁绊还在,就没有什么能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
“走吧,回去继续工作。”赢昱扶起玄女,眼底闪烁着光芒,“我们的资源支点,还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能真正稳固。”
玄女点头,与他并肩走向主控室。走廊里的灯光随着他们的脚步逐段亮起,如同在黑暗中点亮的希望之路。
主控室的任务面板上,进度条还在缓慢爬升,但赢昱的心中已经没有了最初的焦虑,只剩下从容与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