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控室里一片寂静,只有全息屏幕上的数据在缓缓滚动。
赢昱和玄女都被这个“死星假设”震撼到了。
这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宇宙学理论,如果是真的,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将被彻底改写。
“为什么要告诉我们这些?”
赢昱终于开口,他知道李擎风不会无缘无故提出这样的假设。
李擎风转过身,目光落在两人身上,眼神里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郑重,他走到主控室中央,调出“传承者任务面板”:
“因为前哨-7的使命,需要升级了。”
“‘母星计划’最初的目标是在太阳系边缘建立资源支点,验证深空生存技术。
但现在,我们的视野该更开阔——太阳系只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不是终点。”
他按下面板上的“任务关闭”按钮,红色的提示框弹出:
【确认关闭传承者序列任务指令?此操作不可逆转】。
李擎风没有犹豫,直接按下“确认”。
面板上的任务进度条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全新的星图,那是星系之间的深空,漆黑的背景中只有稀疏的死星光点。
“内太阳系的技术储备和防御体系已经足够稳固,”
李擎风的声音低沉而坚定,
“但人类文明不能永远局限在太阳系,这些死星残骸的发现,或许能为我们打开新的认知窗口——
它们不仅是宇宙演化的密码,未来甚至可能成为星际航行的‘引力航标’。
前哨-7的新方向,就是先吃透太阳系边缘的死星分布规律,为更远的探索打基础。”
赢昱和玄女都愣住了,他们从未想过前哨-7的使命会向“认知宇宙”延伸。
从太阳系内的资源开发到研究宇宙深层规律,这意味着他们要从“建设者”向“探索者”转变,面对的不再是可控的工程问题,而是未知的宇宙本质。
“可是‘影刃-2’的能力有限。”
玄女快速调出数据,
“它的0.5倍亚光速仅够勘察柯伊伯带到奥尔特云外围,无法触及更远的死星区域,而且现有传感器对红外辐射的捕捉精度还不够——要验证死星假设,我们需要先升级探测设备。”
“所以我开放了‘文明传承’核心代码序列。”
李擎风调出科技储存模块的深层目录,里面有许多从未解锁的技术资料,
“这里面有‘方舟’计划的星际航行引擎设计图纸、低温休眠技术的实验数据,还有针对深空环境的船体材料配方。
这些技术以前因为风险过高而被封存,但现在,它们是你们探索深空的关键。”
“你的神经适配性和与玄女的同步率,是优化探测系统的关键。
前哨-7现在的工程能力已经能支撑设备升级,先把太阳系边缘的死星分布图绘制出来,后续的深空探索计划才能有清晰方向。”
赢昱的心脏剧烈跳动起来,恐惧与兴奋交织在一起,探索星系间的深空,这是人类从未有过的壮举,也是一项充满未知危险的使命。
但他看着身边的玄女,看着她眼中闪烁的坚定光芒,心中的恐惧渐渐被使命感取代。
“我们需要时间。”
赢昱深吸一口气,
“先升级‘影刃-2’的红外传感器和航行控制系统,至少需要半年才能完成改装;
绘制太阳系边缘死星分布图则需要更长时间,而且需要更多星核晶体来提升探测精度。”
“资源不是问题。”
李擎风调出一份资源调配文件,
“地球和火星基地会优先供应星核晶体和传感器元件,‘影刃-2’的改装可以动用土星主基地的量子加工舱。
至于更远的探索,比如格利泽581这类邻近星系,目前还只是个模糊构想——
当务之急是把太阳系边缘的‘地基’打牢,搞清楚死星的分布和特性。”
赢昱敏锐地捕捉到了这句话中的深意:
“执行官,内太阳系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你一直没有告诉我们。”
李擎风沉默了片刻,最终还是决定说出真相:
“三个月前,地球总部的深空望远镜在太阳系外围观测到格利泽581星系的异常红外信号,和我们发现的死星辐射特征很相似。
这让我们意识到,死星可能不是太阳系边缘的特例,而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但要验证这个猜想,必须先从我们能触及的太阳系边缘开始——前哨-7就是验证这个假设的第一个‘实验室’。”
他调出望远镜传回的图像,屏幕上一片模糊的红外光斑中,格利泽581星系的位置有几个微弱的亮点。
“这些亮点是不是死星,我们现在无法确定。
但如果能先在太阳系边缘摸清死星的‘指纹’——比如特定波长的红外辐射、引力场波动周期,未来才有能力判断其他星系的信号。
前哨-7的任务,就是建立这个‘指纹数据库’。”
赢昱和玄女终于明白,李擎风关闭传承者任务、提出死星假设、开放核心代码,都是为了让前哨-7从“资源支点”升级为“宇宙认知前哨”。
太阳系内的工程建设是基础,而破解死星奥秘、建立宇宙天体“指纹库”,才是为人类未来深空探索铺路的关键一步。
“我们明白了。”
赢昱的眼神变得无比坚定,
“前哨-7会先聚焦太阳系边缘,完成‘影刃-2’的升级和死星分布图绘制,为后续的深空探索打好认知基础。”
“我会立刻启动‘影刃-2’升级方案,优先提升红外传感器精度和航行稳定性;
同时优化‘基石’系统,增加死星特征识别模块……
具体的深空探测计划,等太阳系边缘的数据足够后再逐步细化。”
李擎风欣慰地笑了,他走上前,分别拍了拍赢昱和玄女的肩膀:
“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就从你们绘制的第一张死星分布图开始。”
他从护卫手中拿过一个金属盒,递给赢昱,
“这里面是地球总部的死星观测原始数据、红外辐射分析模型,还有设备升级的核心技术图纸——
遇到技术瓶颈时,直接调用内太阳系的专家库支持。”
赢昱接过金属盒,盒子入手冰凉,却感觉沉甸甸的,那里面装的不是危机预警,而是人类文明向更远方探索的入场券。
当天傍晚,李擎风乘坐“鲲鹏号”离开了前哨-7。
看着座舰的尾焰消失在柯伊伯带的黑暗中,赢昱和玄女站在观测塔上,久久没有说话。
“我们真的能做到吗?”
赢昱轻声问道,不是怀疑自己,而是对未知的敬畏。
玄女握住他的手,掌心的温度传来,带着坚定的力量:
“我们可以。
神经同步率70%的默契,工业母舰的生产能力,还有‘文明传承’的核心技术……
我们拥有人类文明最顶尖的资源,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就没有办不到的事。”
赢昱转头看向她,眼眸里映着柯伊伯带的星辰,像藏着一片小小的宇宙。
他想起两人从陌生到熟悉,从协作到默契,从战友到伴侣的点点滴滴,心中充满了温暖。
“有你在,我就不怕。”
回到主控室,赢昱和玄女立刻启动了“影刃-2”升级计划和“死星特征测绘项目”。
全息屏幕上,左侧是无人机的改装方案——
新增的高灵敏度红外探测器、强化型聚变推进器、抗干扰通讯阵列;
右侧是太阳系边缘的探测区域划分,从柯伊伯带内侧到奥尔特云外围被分成12个区块,标注着优先勘察的引力异常点。
“红外传感器是关键。”
玄女调出传感器设计图纸,
“现有设备只能捕捉150-200微米的波长,死星辐射的微弱信号很容易被背景噪声掩盖,需要将探测范围扩展到10-250微米,同时提升信噪比5个量级。”
“星核晶体的量子滤波特性可以派上用场。”
赢昱补充道,
“我们可以用高纯度星核晶体制作滤波片,过滤掉星际尘埃的红外干扰。
同时优化无人机的飞行轨迹,让它沿着引力异常点的切线方向飞行,减少背景辐射的影响。”
两人的思维再次同步,一个负责引擎的整体设计,一个专注于反物质储存模块的优化。
屏幕上的数据快速更新,设计方案在不断完善。
不知不觉间,主控室的灯光已经亮了整夜,窗外的柯伊伯带迎来了新的黎明。
虽然在这片深空里,永远看不到真正的太阳,但赢昱和玄女的心中,却燃烧着比太阳更炽热的火焰。
接下来的日子里,前哨-7进入了新的忙碌阶段。工业母舰的生产重点转向无人机改装部件——
高灵敏度红外探测器的核心元件、强化型推进器的喷嘴组件;
“影刃-2”的现有功能模块开始分批次返厂,进行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升级;
赢昱和玄女则带领基地的AI系统,日夜攻关死星特征识别算法,用地球总部的观测数据训练模型。
第四天清晨,赢昱疲惫地靠在椅背上,看着屏幕上的数据报告,心中充满了挫败感。
玄女走到他身边,递给他一杯热咖啡。
“别着急,我们再想想。”
玄女的手指轻轻划过屏幕上的温度漂移曲线,
“或许我们可以换个思路,不用被动冷却,而是利用星核晶体的量子纠缠效应进行主动温度补偿,让滤波片和传感器的温度波动同步抵消。”
赢昱眼前一亮,瞬间来了精神:
“量子纠缠补偿!
把星核晶体滤波片和传感器的温控模块进行量子纠缠绑定,两者的温度变化会实时同步反向调节,这样就能抵消漂移误差了!”
两人立刻投入到新方案的研发中。
玄女负责量子纠缠绑定的模型构建,赢昱则专注于温控模块的电路设计。
经过两天两夜的努力,第一台搭载量子纠缠温控系统的红外传感器终于研制成功。
当传感器在模拟的星际环境中稳定工作48小时,温度漂移控制在0.001c以内时,主控室里响起了两人激动的欢呼声。
传感器的突破让“影刃-2”升级迈出了关键一步。
接下来,他们又攻克了强化型推进器的燃料效率优化、抗干扰通讯阵列的信号加密等难题。
半年后,首批12架完成升级的“影刃-2”改装型无人机在cK-7342的停机坪列队完毕,机身下方新增的红外探测舱泛着银灰色的金属光泽,准备开启太阳系边缘的死星测绘任务。
与此同时,完成改装的“影刃-2”在奥尔特云外围发现一颗代号为“寒星-1”的天体:
它的直径约20公里,表面温度低至-270c,红外辐射波长恰好落在死星特征范围内,引力场波动周期与李擎风提出的模型高度吻合。
这是人类在太阳系边缘发现的第一颗疑似死星,赢昱和玄女立刻将其列为重点测绘目标。
站在停机坪旁,看着改装后的“影刃-2”缓缓升空,飞向奥尔特云方向,赢昱和玄女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李擎风发来视频通讯,看到无人机的出发画面,他欣慰地说:
“你们打响了人类认知死星的第一枪,太阳系边缘的测绘成果,会成为未来深空探索的‘导航图’。”
赢昱看着屏幕上的李擎风,又看了看身边的玄女,语气坚定:
“这只是第一步,我们会先完成太阳系边缘12个区块的测绘,建立死星‘指纹库’;
等数据足够后,再逐步探索更远的空域。
未来,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边界,一定会从这里不断延伸。”
视频通讯结束后,玄女握住赢昱的手,两人一起看向空洞顶部的观察窗——
那里可以看到柯伊伯带的星辰,看到“开拓者”系列母舰在虚空中航行,看到“影刃-2”无人机群如同银色的蜂群在空域中穿梭。
“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时吗?”赢昱突然开口,“你递给我营养液,我还对你充满了警惕。”
玄女笑了:“当然记得。那时你的神经同步率只有12%,连‘利剑’的基础操作都不熟练。”
赢昱也笑了,心中满是感慨。
从柯伊伯带的流放者到人类文明的领航者,从陌生的AI伙伴到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的人生因为前哨-7而彻底改变。
而这一切,都源于那份跨越了人与AI界限的羁绊,源于对文明延续的执着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