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一章进度条重启后,主控台上的进度条便带着一种近乎倔强的节奏缓缓推进,数字跳动间带着一种坚定而执着的律动。 李刚双目布满血丝,手指在键盘上翻飞如战鼓急擂,一行行代码在他指尖流淌而出,仿佛不是在编写程序,而是在凿开一堵横亘于未来与现实之间的高墙。
上一章检测到的来自某高端制造园区的异常数据流,如同战书,让团队深知挑战与机遇并存。 它携带着精准到毫秒级的能耗预测模型——这不是试探,是邀战,更是共鸣。
“他们也在等。”张涛站在窗边,声音低沉却有力,“等一个能听懂他们语言的人。”
话音未落,门被推开。马亮快步走入,手中紧握一份加密文件,额角微汗,眼神却亮得惊人。“查到了。”他将文件放在主控台边缘,指尖轻点,“国内有一支高校科研团队,三年前就在做异构系统通信协议的自适应解析研究,成果没公开,但内部论文显示,他们构建过类似的动态中间层原型。”
李刚猛地抬头:“叫什么名字?”
“东南大学智能协同实验室,负责人叫陈志远,专攻工业物联网底层架构。”马亮语速极快,“他们曾参与国家智能制造试点项目,后来因资金中断停摆,但技术积累深厚,尤其擅长跨协议语义映射和实时数据流重构。”
空气骤然凝滞。
赵宇迅速调出资料库,几秒后屏幕弹出几篇尘封的技术报告。图示中的通信模型与“枢纽计划”的构想惊人相似——同样是通过边缘计算节点实现多源协议的动态翻译,同样是采用事件驱动与时间同步混合调度机制。
“这不是巧合。”赵宇声音微颤,“这是同一条路,有人已经走过一半。”
李刚站起身,目光灼灼:“那就把他们拉进来。”
电话接通时,陆轩正站在总部顶层的落地窗前,手中握着一杯早已凉透的茶。他听着马亮的汇报,没有打断,只是缓缓点头。挂断后,他拨通了一个多年未联系的号码——那是他研究生时期导师的学生,如今在东南大学担任副院长。
二十分钟后,视频会议开启。
陈志远出现在屏幕上,五十岁上下,衣着朴素,眼神清明如深潭。他听完陆轩的陈述,沉默片刻,才开口:“你们想做的,是我们当年没能走完的路。我们缺资源,你们缺理论根基。合作可以,但我有一个条件——技术成果必须共享,不能沦为私有壁垒。”
陆轩微微一笑:“我们不是来摘果子的,是来种树的。这棵树,要长成森林。”
握手达成。
当天下午,陈志远带领两名核心研究员抵达樊星阁总部。李刚亲自迎接,没有寒暄,直接带他们走进实验室。屏幕上,新能源系统的负荷曲线与模拟交通流量仍在艰难匹配,每一次对接失败都伴随着刺耳的警报提示。
“问题不在协议本身。”陈志远只看了五分钟便断言,“而在时间基准的错位。你们的系统依赖高精度时钟同步,而大多数工业控制系统使用事件触发机制,两者之间存在‘感知延迟’。强行对接,等于让两个人用不同的节拍说话,注定无法交流。”
张涛追问:“怎么解决?”
“不是翻译。”陈志远走到白板前,提笔写下三个字:时序对齐。
“我们需要一个‘时间中介’,不是简单校准时钟,而是动态感知两个系统的节奏差异,像指挥家一样,在交响乐团与街头鼓手之间建立共同的拍子。这个中介,必须具备自学习能力,能预判对方的行为模式。”
李刚瞳孔一震。
这正是他们缺失的一环。
当晚,联合攻关启动。陈志远团队带来了他们尘封多年的算法框架,结合樊星阁的算力资源与真实场景数据,开始重构中间件的核心逻辑。李刚带领技术骨干彻夜调试,将原本僵化的协议转换模块替换为具备自主判断能力的“时序协调引擎”。
凌晨三点,第一次全链路测试开始。
新能源系统输出波动,智慧城市交通模拟平台随即响应,中间件实时捕捉两者的节奏差异,自动调整数据发送频率与优先级。屏幕上的曲线开始同步起伏,不再是机械匹配,而是一种近乎默契的共振。
“成功了?”有人低声问。
“还没。”李刚盯着延迟参数,“再看十秒。”
十秒过去,系统未报错。二十秒,依旧稳定。一分钟,双向通信建立,能耗调度与交通信号灯实现联动响应。
实验室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欢呼。
陈志远看着屏幕,嘴角微扬:“这不是终点,是起点。真正的融合,是从‘能通’到‘会想’。”
从今天起,‘枢纽计划’取得初步成果,迅速推进到新阶段,从打通系统迈向让系统学会思考、协作,改变世界。
孙明早已在财务室等候多时。他盯着电脑屏幕上的预算表,眉头紧锁。随着项目进展大幅提前,测试与部署节奏加快,设备使用频率激增,资源消耗速度远超预期。 原计划的研发周期为六个月,如今进度提前了近一半,意味着后续测试、部署、迭代将全面加速,资金需求呈指数级增长。
他迅速调出各项支出明细:服务器扩容、边缘设备采购、外部专家顾问费、安全认证投入……每一项都在飙升。
“不能再按老规矩走了。”他自语道。
半小时后,他敲开陆轩办公室的门,手中拿着一份重新编制的财务方案。
“我把非核心项目的资金暂时冻结,调拨三千万元注入‘枢纽计划’。”孙明语气坚定,“同时申请追加研发专项贷款,以‘启明’基地未来三年收益作担保。只要技术能落地,回报率至少五倍起步。”
陆轩翻阅方案,片刻后签字:“批准。告诉银行,这不是借贷,是投资未来。”
命令下达,资金迅速到位。服务器集群连夜扩容,第二批边缘计算终端开始生产,技术团队分成三班轮替,确保研发不停歇。
第七十二小时,新版本中间件完成部署。这一次,他们接入了真实的工业自动化系统——一家新能源汽车工厂的生产线。
测试开始。
当光伏电站因云层遮挡导致输出骤降时,中间件瞬间识别风险,向工厂控制系统发出预警,并自动调用厂区储能系统补充电力。与此同时,生产线根据能源状态动态调整工序优先级,高耗能环节暂缓运行,低功耗检测流程提前启动。
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干预。
大屏上,能源流与生产流交织成一张动态网络,如同血脉与神经的共生。
“我们做到了。”赵宇喃喃道,“能源不再是被动供应,而是主动参与生产决策。”
李刚靠在椅背上,长舒一口气。这一夜,他们跨越了技术的高山,为新秩序的建立埋下了种子。
陆轩站在窗前,望着城市渐次亮起的灯火,仿佛看见无数系统正在悄然连接,从电网到交通,从工厂到楼宇,一张无形的网正在成形。
手机震动。
是马亮发来的消息:“陈志远团队发现,那股异常数据流的源头,不止一个制造园区。过去七十二小时,至少有五家不同行业的企业向我们系统边缘节点发送了测试信号。”
陆轩回眸,目光如炬。
“让他们继续发。”他低声说,“每一道信号,都是一个盟友的叩门声。”
实验室中,键盘敲击声再次响起,如战鼓重擂。
李刚在代码界面新建了一个子模块,命名为:Adaptive Nexus core(自适应枢纽核心)。
他输入第一行指令:
“启动自学习模式,记录所有外部交互行为,构建动态响应策略库。”
回车键按下,光标闪烁。
屏幕跳出初始化提示:“系统载入中……正在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