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刺破云层,斜斜地切进实验室的玻璃幕墙,落在尚未冷却的服务器机箱上。金属外壳泛着冷光,散热风扇低鸣如远雷滚动,空气中仍残留着昨夜鏖战后未散的焦灼气息。李刚靠在椅背上,指节轻敲桌面,目光却未曾离开主控屏——那上面,自适应枢纽核心的运行曲线平稳如江河奔涌,不再有半点迟滞。
“数据流稳定,响应延迟低于八毫秒。”张涛站在监测台前,声音里透着压抑不住的兴奋,“过去二十四小时,系统自主调整能源分配三十七次,全部精准匹配负载变化。”
赵宇翻动报告,指尖划过一串串跃升的数字:“能源利用率提升百分之三十九点六,故障预警准确率百分之九十八。这不是优化,是颠覆。”
话音未落,林娜推门而入,手中文件夹边缘微微翘起,显然是匆忙整理。“陆哥要我们尽快汇总小规模应用方案。”她将资料放在会议桌上,“他说,是时候让世界看看,什么叫真正的协同。”
会议室很快聚齐了人影。李刚将投影调出,一幅工业园区三维模型缓缓旋转。“我们选了城南的绿谷园——占地不大,但光伏、风电、储能、生产负荷齐全,企业类型多样,适合作为试验场。”
“关键在于真实。”张涛补充,“不能只是实验室里的完美模拟,得经得起风吹雨打、订单突增、设备突发故障。”
胡军站在角落,双手抱胸:“安保也得跟上。一旦接入真实系统,黑客、竞争对手,甚至内部误操作都可能成为突破口。”
“那就布防。”李刚眼神锐利,“边缘节点加密升级,部署动态防火墙,马亮的情报组二十四小时轮值,任何异常信号,第一时间溯源。”
陆轩推门而入时,众人齐齐起身。他没多言,只是走到投影前,凝视那片被标记为“试验区”的园区轮廓。良久,他开口,声音不高,却如铁锤落砧:“我们不是去试错的,是去立规的。这一战,若成,便是新秩序的起点。”
会议结束,行动即刻展开。
三天后,绿谷园的能源调度中心悄然接入“枢纽”系统。初始阶段,仅开放三家试点企业:一家精密电子厂、一座冷链仓储中心、一个小型数据中心。系统以“观察-响应-学习”三阶段模式运行,不直接接管控制权,而是提供实时调度建议,由人工确认后执行。
第一天,风力突增,风电输出骤升。系统在两秒内识别过剩电能,建议冷链中心启动备用制冷机组预冷,同时向数据中心推送低价电力时段预测。两家企业采纳建议,单日用电成本下降近两成。
第二天,午后云层遮蔽,光伏出力锐减。系统提前十五分钟预警,自动引导电子厂将高耗能工序延后,启动储能供电,并协调园区内电动车充电桩暂停充电。整个过程,未造成一次生产中断。
第三天,暴雨突至,交通受阻,一家供应商延迟送货。系统捕捉到电子厂原材料库存预警,立即评估其生产线能耗弹性,建议临时关闭非核心检测线,将电力让渡给仓储系统的温控备份。决策落地,园区整体能源波动控制在百分之五以内。
“这不只是节能。”电子厂负责人站在监控屏前,看着那条平稳如初的负荷曲线,喃喃道,“这是……预知未来。”
消息如风,悄然扩散。
一周后,全国智能制造峰会召开。樊星阁团队以“绿色协同能源管理”为主题,发布《绿谷园试点阶段性报告》。大屏幕上,动态图表清晰展示能源流与生产流的共生关系——不再是被动供给,而是主动协同;不再是孤立系统,而是智能网络。
台下,数十家企业代表紧盯数据,频频点头。
“你们的系统,真的能自主决策?”一位能源集团技术总监提问。
“它不决策。”李刚站在台上,目光如炬,“它学习。它观察每一个变化,记录每一次响应,然后,在下一次危机来临前,已经准备好答案。”
问答环节结束,展台前人流未散。数家企业主动留下联系方式,提出实地考察意向。更有甚者,当场递出合作意向书,愿以试点项目为起点,全面接入系统。
陆轩站在展厅边缘,目光扫过那些跃跃欲试的面孔。他知道,这不仅是技术的认可,更是格局的撬动。
当晚,樊星阁总部会议室灯火通明。
孙明将最新财务模型投影在墙上:“若将应用规模扩大至五个中型园区,首期投入需一点八亿元。设备采购、系统部署、运维团队扩建——资金压力不小。”
“但回报呢?”陆轩问。
“保守估算,两年内可实现现金流回正。”孙明调出图表,“若后续接入城市级能源网络,五年内估值有望突破千亿。”
会议室陷入短暂沉默。
张涛率先开口:“技术上,我们已具备复制能力。自适应枢纽核心的模块化设计,支持快速部署与本地化调优。”
赵宇补充:“绿谷园的数据证明,系统在复杂环境下依然稳定。下一步,完全可以挑战更大场景。”
胡军沉声道:“安保体系也能同步升级。我们已在研发量子加密通信模块,确保大规模部署下的数据安全。”
陆轩缓缓起身,走到窗前。城市灯火如星河铺展,每一盏灯,都是一条能源脉络的终点,也可能是新网络的起点。
“我们起步于校园,”他背对众人,声音低沉却坚定,“一路走来,靠的不是侥幸,是每一次在绝境中破局的勇气,是每一夜在代码与数据中凿出的光。”
他转身,目光如刀,扫过在场每一个人。
“现在,有人看到了光,想借它取暖。但我们不是卖火柴的孩童,我们是点火的人。这火,不能只暖一隅,要燎原。”
“我决定,启动‘燎原计划’——三个月内,完成五个园区的系统部署,覆盖制造业、物流、数据中心三大领域。资金缺口,由我亲自对接投资方。技术团队,分三组轮战,确保每一场战役都赢。”
命令下达,全员起身。
李刚当场拨通陈志远电话:“陈教授,我们需要您团队的算法支持,尤其是跨区域能源协同模型。”
张涛立即起草市场拓展方案,锁定首批合作目标。
孙明连夜修订预算,冻结非核心项目,优先保障“燎原”资源。
陆轩坐在办公桌前,翻开一份文件——那是东南大学智能协同实验室的最新研究成果摘要。他提笔写下批注:“扩大应用后,技术迭代压力将剧增。必须深化产学研合作,建立联合攻关机制。”
笔尖顿了顿,他又添一句:“未来战场,不在园区,而在标准。谁定义协同,谁掌控能源命脉。”
窗外,夜色正浓。
实验室里,李刚盯着新部署的测试节点,输入最后一行指令。
“启动多园区协同模拟,注入真实气象与生产波动数据。”
回车键按下,屏幕闪烁。
进度条缓缓推进,标注着:“系统载入中……正在稳步推进”。
监测屏上,三条代表不同园区的能源曲线开始起伏,起初杂乱无章,随后,一道蓝色指令流悄然介入。
曲线渐趋同步。
就在此时,警报轻响。
“检测到外部信号接入请求。”系统提示,“来源:华东某智能制造基地。”
李刚眼神一凛,迅速调出接入权限界面。
请求内容清晰显示:“申请接入‘枢纽’系统,参与多园区协同测试。”
申请单位:江南重工。
他抬头看向监控墙,那里,代表绿谷园的光点正稳定闪烁,而新的信号,如星火初燃,静静等待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