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后的“墨香记忆”工作室,并未像投入湖面的石子般只激起一时涟漪,便迅速归于沉寂。相反,它如同一颗悄然植入土壤的种子,在云城这片丰厚的文化土层里,开始缓慢而坚定地生根、呼吸。
最初的几日,多是慕名而来的游客和本地好奇的居民。他们穿行在“时光长廊”里,对着老照片指指点点,在“记忆库”的终端前笨拙地尝试查询,或在活动区歇脚,感受着这片新旧交融空间独有的宁静氛围。苏晚意几乎每天都泡在工作室里,亲自担任讲解员,耐心回答各种问题,观察着参观者的反应,默默记下需要改进的细节。
渐渐地,一些更深入的变化开始发生。
镇上的几位退休老教师自发组织起来,轮流在工作室值班,义务为来访者,尤其是孩子们,讲解古镇的历史和民俗。他们丰富的知识和人生阅历,为冰冷的展陈注入了鲜活的温度。一位擅长书法和绘画的老人,甚至在活动区开设了不定期的小型公益课堂,教孩子们写毛笔字、画水墨画,内容往往与云城的风物相关。
“云城记忆”项目的参与者们,也真正将这里视为了一个“家”。他们会时不时带来新发现的旧物——可能是一本残破的家谱,一件锈蚀的农具,或是一张模糊不清的合影,兴奋地与苏晚意和其他志愿者分享、辨认、记录。工作室的一角,渐渐堆起了一个“待整理”的宝库,里面装满了这些自发捐赠的、带着体温的记忆碎片。
最让苏晚意感到欣慰的,是孩子们的变化。附近小学的老师将这里作为了课外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前来。孩子们不再走马观花,而是在老师的引导和苏晚意特意设计的简单任务卡帮助下,带着问题去观察、去倾听、去记录。他们趴在展柜前,仔细辨认古老织布机的结构;戴着耳机,努力听懂夹杂着方言的古老歌谣;甚至尝试用稚嫩的笔触,临摹地方志上的古地图。那种专注和好奇的眼神,让苏晚意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顾屿依旧是工作室最坚实的后盾。他不再事必躬亲,而是将运营的自主权完全交给了苏晚意和她的志愿者团队,只在涉及资源对接、重要决策或技术难题时才会出面。他更像是定海神针,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支持和保障。
他偶尔会在傍晚时分过来,不打扰忙碌的苏晚意,只是找个安静的角落坐下,处理自己的邮件,或是随手翻阅工作室新收集来的资料。有时抬起头,能看到苏晚意正俯身在一个孩子身边,耐心讲解着什么,侧脸在夕阳余晖中柔和得不可思议;有时能听到几位老人围坐在一起,用方言热烈地争论着某个早已消失的地名,声音洪亮,充满生气。
这种充满烟火气的、缓慢流淌的时光,与他所熟悉的那个高效、冷硬、充满博弈的商业世界截然不同。它不产生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却以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滋养着人心,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他越来越理解苏晚意执着于此的意义,也越来越为自己能参与并守护这片天地而感到庆幸。
当然,并非全是和谐的音符。工作室的日常运营开销,如水电、耗材、设备维护等,虽然目前主要由文化基金会的资助和苏晚意自己从书店收入中补贴支撑,但长远来看,仍需寻找更稳定的资金来源。志愿者队伍虽然热情,但管理和协调也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偶尔,也会有参观者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或是留下不甚友好的评价。
这些现实的琐碎和压力,苏晚意都默默承担了下来。她学会了更精打细算,学会了如何更有效地与志愿者沟通,也学会了平和地面对不同的声音。她不再是那个只沉浸在古籍修复中的安静女子,而是在实践中迅速成长,变得更加坚韧和周全。
这晚,两人在书店后院吃晚饭,苏晚意略带兴奋地跟顾屿分享:“今天有位从省城来的民俗学教授,在工作室待了一下午,对我们收集整理的方言歌谣和手工艺人口述史特别感兴趣,说很有研究价值,还想推荐我们申请一个更高级别的文化项目呢!”
她的眼睛亮晶晶的,像盛满了星光。顾屿给她夹了一筷子菜,笑着听她说。
“还有啊,王奶奶,就是那个会唱很多古老童谣的,今天居然带着她的小重孙来了,说要把她记得的歌谣都教给小朋友,还问我们能不能录下来,留给以后更多的孩子听……”苏晚意絮絮叨叨地说着,语气里满是成就感。
顾屿看着她眉飞色舞的样子,心中一片柔软。他知道,工作室的成功,不在于吸引了多少眼球,获得了多少赞誉,而在于它真正触动了人心,激发了参与感,让那些沉默的记忆重新焕发了生命力。而苏晚意,就是这一切发生的核心。
“你做得很好,晚意。”他放下筷子,认真地看着她,“比我想象的还要好。”
苏晚意微微一愣,随即脸上泛起红晕,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
“但核心是你。”顾屿的语气不容置疑,“是你点燃了这把火。”
夜色渐深,蛙声依旧,茉莉的香气在晚风中愈发浓郁。工作室的开幕像是一个分水岭,之后的生活,进入了一种更为平稳、却也更加扎根于泥土的节奏。没有惊心动魄的波澜,只有日复一日的耕耘和细微处的生长。但这种“润物无声”的力量,或许正是最持久、最深刻的。
对苏晚意和顾屿而言,他们的根,正与这座古镇、与这间小小的记忆宝库,愈发紧密地缠绕在一起。风雨或许还会来,但根基既深,便无所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