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兵十年方成精锐。”许平似是看透他的心思,摆手道,“与其凑数养着乌合之众,不如锻造真钢。这道理,你这老兵痞该比谁都清楚。”
朱传武轻叹一声,略显沉闷地说道:\"不过我觉得您的训练方式很有新意,循序渐进,层次分明。在我看来,这种训练水准已经接近军校的标准了。\"
许平嘴角微扬,心中却掀起波澜。军校训练?这评价正中下怀。他本就是精通军事理论的高手,来到这个世界后,不过是广纳人才,严格操练罢了。
然而成效有限。这一万多人里,仅培养出千余精锐,另有二千勉强达标。余下七千,大多表现 ,与后世战士相比差距悬殊。
原因复杂多样。首先便是体力问题。这些士兵长期食不果腹,面黄肌瘦,许多人还患有腹泻等传染病。山寨中疾病肆虐,状况堪忧。
待病情好转,饮食改善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士兵们虽面色红润,体重增加,却未能练就强健体魄。白米饭、红烧肉养出了赘肉,而非肌肉。
个体差异明显。部分人天生体质欠佳,即便经过短期训练,也只能充任后勤。许平不得不从难民和部属中反复筛选,现已选拔三轮,凑齐千名精兵和二千合格者。
剩余 仍需持续训练淘汰。除身体素质外,长期积累和文化素养同样关键。识字只是基础,协同作战、战术配合才是重点。
士兵们要掌握基本军事动作、负重行军等技能。这些本该是基础训练,但许平发现,若按现代标准要求,莫说眼前这些士兵,就连敌军也未必达标。
现代士兵与近代士兵存在显着差异,无论是体能、智力还是综合素质都无法相提并论。若想通过训练弥补差距,所需的时间与资源成本实在难以承受!
为解决这一难题,许平不得不一再降低选拔标准。最终,他参考了新一团和358团的训练体系,勉强将要求定得略高一些。
然而,即便标准只提高了一点,真正符合精锐条件的士兵数量却大幅减少。原本预计上万人的队伍中,至少有三分之一能成为精兵,三分之一保持普通水准,剩余三分之一即便不达标也无妨。
按此推算,麾下应有七千可用之兵,但实际筛选下来,连三分之一都难以凑齐。这便是现实的残酷——不仅华夏军队如此,日军同样面临困境!
随着战线延长,日军不断抽调老兵支援前线,导致其战斗力急剧下滑。战争初期,一名日军士兵可对抗七八名华夏士兵,甚至以一敌十;如今却只能勉强应付三四人。
持续四年的战争消耗,使得日军整体水平大不如前。许平估算过,若正面交锋,华夏军队仍处劣势,但在伏击战中,若能以三倍兵力围剿,尚有一战之力。
例如,伏击一支千人日军中队,需投入三千兵力。虽难以全歼,但借助突袭优势,仍可重创敌军。尤其在近身肉搏时,人数优势更能发挥作用。
当然,若想全歼敌军,除非己方装备水平接近日军。直到战争末期(1944彼时日军训练不足、补给匮乏,战斗力锐减。华夏军队则凭借经验与装备提升,开始实现以三围一的歼灭战。残存的日军只能龟缩防守,甚至弃守据点。
众人纷纷聚集到类似县城的地方,这便是战争中的一种默契状态。
许安轻叹一声,微微摇头。他心中盘算着建立军校的念头,但转念一想,历史上的军校也不过如此,对自己而言并无太大意义。
另一边,朱传武虽未开口,目光却扫过漫山遍野的训练场景,眼中满是新奇。他小心翼翼地指向远处,说道:“大寨主,你这儿对军事素养的要求可不低啊。”
“无论是进攻、遭遇战、偷袭还是防守,你都做了充分准备,确实高明!”
许平摆了摆手,语气凝重:“这只是开始。我想培养的是真正的钢铁战士,而非军校里的普通学员。这对我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
他深知,想要手下强将如云并非易事。目前山寨中,勉强称得上精锐的只有三千人,剩下的 还需进一步筛选。若实在不行,他打算从中再挑出两千人组成预备队,余下的五千人则分散到百姓中去。
鬼子的扫荡即将来临,势头凶猛。尽管已是秋后蚂蚱,但困兽犹斗,这次行动必将波及黑云寨、大沽镇乃至周边的358团、新一团、新二团。能否守住山寨,牵制敌人火力,仍是未知数。
许平心中已有大规模规划,但对于是否纳入眼前这位魁梧的朱传武,他仍有些犹豫。
据他推测,鬼子的扫荡将在一个月后展开。那时正值秋收,鬼子会逼迫百姓在前,伪装扫荡。一旦主力进攻,无论是山区还是山寨,都将陷入包围。358团和八路军的武装再想抢夺秋粮,恐怕难有机会。
届时,敌方可能派出两个军的兵力,彻底扫荡这片区域,时间可能持续近三个月,从秋收直至年关。尽管鬼子不重视华夏的新年,但秋粮未收,其他势力能否熬过寒冬,对他们而言已无关紧要。
由于粮食短缺,许多部队不得不缩减规模。358团、团、新一团和新二团都面临大规模缩编,有的甚至被迫撤往更偏远的山区。若无法突破敌人的包围圈,很可能全军覆没。
许平沉思片刻,觉得一个月的时间足够重新部署。他在考虑是否该与其他势力沟通此事。
许平并不着急,因为他清楚自己虽然聪明,但别人也不傻。楚云天之前就提醒过他,要警惕日军的扫荡,尤其对黑云寨威胁极大。
许平认为夺取大沽镇并非关键,抢收日军秋粮才是重中之重。没有粮食,再强的扫荡也难以支撑过冬。物资和武器不会凭空而来,用简陋装备对抗全副武装的日军无异于送死。
他间接提醒楚云天,粮食才是根本。楚云飞显然也意识到这点,打算抢先攻占大沽镇,还想拉许平一起行动。不过许平对此并不在意,山寨的存粮足够维持。
现在他更关心的是如何实施金蝉脱壳之计,同时招揽人才。比如眼前的朱传武,是否值得招入麾下?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招揽人才需要耐心,往往要花费数月时间。
像朱传武这样的人才,无论加入哪方势力都会受到重用。许平想起电视剧中魏和尚投奔团后,很快成为李云龙的得力助手。他决定先放下其他事务,专心应对朱传武。
既然对方已经打开话匣子,许平便陪他边走边聊。看着朱传武对周围充满好奇,许平问道:\"看你从军十年,莫非也是军校出身?\"
朱传武转过头回答:\"我在军校待过,但不是通过军校入伍。大当家的,实不相瞒,我确实当了十年兵,是因为一次偶然机会才加入部队的。\"
“那时候局势动荡,在东北自然是咱们东北的军队最可靠。不过这话当着大当家的面说,不知合不合适?”
许平眉头微蹙,突然看向朱传武道:“不必过分自谦。你在358团即便只是个副官,我也不会轻视你。其一,我这人向来主张官兵平等。”
“长官是长官,士兵是士兵,但战时若能同吃一锅饭,共甘共苦,真正做到官兵一致,打仗才有劲头!”
这番话让朱传武更加震撼。他原以为许平已是枭雄,此刻却觉得对方的光环又扩大了十分之一。随口一句话就能颠覆他的认知,这是何等人物?
说句实在话,就算是老帅在世,恐怕也未必有这等见识!
许平摆摆手:“这些都是小事。关键有两点:第一别妄自菲薄,第二要正视曾经的辉煌。至于为何衰落,我倒能说个一二。当年奉军何等威风,海陆空三军齐备!”
“既有舰队又有炮旅,连少帅都是军舰从山海关接回来的。可后来为何一蹶不振?中原大战是个由头,但根子上还是旧军阀那套思想作祟。”
“我这山寨虽无番号,不过是群草寇,论资格比你还不如。可事实就是事实——几十万大军一夜溃散,大好河山拱手相让,总得有个说法。敌人蓄谋已久,咱们在夹缝中求存多年,逼得小鬼子搞出皇姑屯事件,说到底都是博弈的结果。”
山路崎岖,许平示意放慢脚步。他望着朱传武问:“你进过军校,后来提干,这么说没错吧?”
朱传武连连点头:“大当家对我们的事竟如此清楚!”
许平心想:何止清楚?一座大帅府,半部民国史。把张家兴衰捋明白,民 事史就懂了七八成!从晚清发迹到海陆空大元帅,从皇姑屯到九一八,哪件不是张家的事?即便如今烟消云散,可眼下战局胶着,再打下去就是......
不过这话不便明说。许平笑着挥手继续前行,忽然指向远方:“战争终究是人的较量。教科书总这么写,可真正懂得的人太少——如何在战场上灵活应变,把仗打好,从来都不是简单事!”
“过去的经历里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你从东北到西北积累了丰富经验,是个难得的人才,应当发挥所长!”
这番话仿佛拨动了朱传武心底的某根弦。他低头沉默片刻,轻轻摇头,不愿多谈。
许平叹了口气,指向远处,“看那边!”
朱传武抬眼望去,远处传来零星的枪炮声,一群人正在进行射击训练。他眯眼观察片刻,“大当家的,武器种类这么杂,训练不该统一枪械吗?”
许平咧嘴一笑,“我也想统一,可哪有那么多现成的家伙?山寨里有个小作坊能造些 ,再把缴获的枪械凑合着用,能保证规范射击就不错了!”
“眼下这情况,让弟兄们熟悉各种武器,适应战场变化才是关键。不管是老式火铳还是新式机枪,只要能打响,就得练上手!”
“每样武器都得摸透?”朱传武眉头紧锁,“上万人的队伍,每人打十发就是十万发 ,这消耗太惊人了!”
许平摆摆手,“没那么多实弹训练,大部分是战术模拟。真正打出去的,一天也就万把发。”
“一天上万发?!”朱传武瞪大眼睛。这数字远超他的想象——358团全天都未必消耗这么多。他难以置信地问:“您说山寨能自产 ,一天真能造出五万发?”
许平坦然道:“不瞒你说,日产五万发 不在话下,外加百来箱炮弹。咱们黑云寨现在最不缺的就是火力。”
“但打仗不光靠 充足,还得练出在各种地形下的攻防本事。这半年演练下来,能参加实弹训练的仍是少数。”
他说得轻描淡写,朱传武却听得目瞪口呆。这哪是训练一个团?简直是在操练整支军队!
朱传武听着许平夸耀寨中物资齐全,心头涌起复杂滋味。他暗自思忖,许平这黑云寨哪是什么 窝,分明是个自给自足的小王国!几万人马在此扎根,倒比阎老西治下的第二战区还要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