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他们实力超群,依然不够。仔细查看地图就会发现,他们的位置并不理想。要想跨越寒冷的冰原,再抵达那些盛产石油和资源的地区,比如欧罗洲,距离东北的小鬼子简直遥不可及!”
“因此,这条路行不通。相比之下,他们更倾向于通过与我们较量来评估强弱,然后沿着这条大动脉直抵港湾地带,甚至以港湾为跳板获取更多资源——这正是他们战略的核心。”
“要么北上,要么南下,最终他们选择了南下。然而,即便这样,他们不断挑战各国,扩张领土,却始终无法真正掌控占领区,导致问题重重。”
“之前我们讨论过类似话题,这里就不再赘述……”
小鱼儿眉头微蹙:“可他们还是很强吧?听老大的意思,我们不仅佩服他们,早年还派人去学习过?”
许平摆了摆手:“这是历史事实。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我们不得不向强者学习。当时所谓的西方列强中,唯一位于东方的就是这个岛国。”
“那时的情形与后来的抗战不同。无论是八国联军、英法联军,还是 战争引发的问题,都可以归为清王朝时期的近代史。”
“尽管小鬼子跻身列强行列,但他们主要贪图钱财,并占领了高丽。”
“你知道高丽半岛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吗?”
“这意味着他们不再局限于孤岛,而是获得了接近大陆的跳板。整个高丽半岛就像一块延伸至海岸的大陆架,他们的梦想已经实现!”
“然而,野心会不断膨胀,这是另一个问题。当时的发展看似顺利,实则充满坎坷。尽管他们进入了列强序列,但发展并不平稳。”
“有趣的是,清王朝的统治者和士大夫们早已察觉他们的意图。”
许平一甩袍袖,看向小鱼儿:“当时无论是岛国还是我们,虽然觉醒,但缺乏物资和设备。比如那场海战,双方的舰炮都是外购的,谁也无法自产。”
“后来,他们逐步升级,直到占据东北,获得煤矿、铁矿等资源,甚至建立大量兵工厂!”
“正因如此,他后期才能大规模入侵我们,夺取众多殖民地,并与多国交战。这种实力是逐步积累的,而非与生俱来,万事万物皆需过程。”
“这一点我们多次强调。到了这个阶段,他的扩张为何放缓?根源在于增长已跟不上消耗。过去一战可繁荣十年,至少五年,如今却每况愈下!”
“不仅受困于内部矛盾,兵力日渐枯竭,占领区却不断扩大,战争物资也愈发短缺,这才是致命问题!”
“若从小鬼子的立场分析,要想一劳永逸,最佳策略应是击败子,占据广袤土地,从而掠夺更多资源……”
“相较我国落后的农业基础,子是工业强国。倘若鬼子真能战胜子,甚至联合欧罗洲的狂人夹击,资源格局或将“但问题在于:其一,他实力不济;其二,觊觎的2.7份资源远在天边,犹如远水难救近火。即便南下,所得亦有限,故陷入进退维谷之境。”
“左右为难之际,他最终选择南下,但终将耗尽所有资源!”
小鱼儿蹙眉问许平:“战争拼的是资源、粮食和。这些需持续生产,他们当初为何不懂?”
许平挥手道:“非是不懂!若真明白,最佳选择便是不启战端。但他早被甜头冲昏头脑,恰似动物世界中一只蚂蚁遇见昏睡的巨象。”
“这蚂蚁体魄强健,见象不动,便肆意啃噬。或许大象病重难醒,让蚂蚁占尽便宜。”
“可若大象苏醒呢?”
“人总存侥幸。近几十年来,他们战无不胜:胜子、胜我国,八国联军时亦攻陷京城!”
“清廷覆灭后,蒋光头师徒内斗不休,而鬼子已成帝国,不断攫取利益,至今仍在取胜。”
“近八十年的胜利,代代相传,令其认知扭曲。如同大秦帝国,自始皇先祖起连年征伐,直至横扫六合,终建煌煌大秦!”
“结果呢?结果就是垮了。他一直赢,赢得连仗打完了该怎么善后都不知道,还是老一套的法子,最后硬生生把自己架在火上烤,活活烤死了。”
“这套路数值得后世深思。汉唐这些王朝都反复琢磨过——疯狂扩张之后,怎么拉拢人心?怎么抹平战争创伤,让百姓喘口气?这类事儿我们可没少干……”
“但小鬼子偏不!他们和当年的秦帝国一个德行,满脑子只有抢地盘。这种强盗逻辑注定要完蛋,最后果然崩得稀碎!”
小鱼儿叹了口气,望向许平:“可他们确实强啊!您不是说晋绥军、东北军里都有他们培养的人?”
许平一挥手:“这事儿我倒能掰扯几句。没办法,人家当年确实横,一横就是几十年。清朝那会儿,全球军事实力最强的可是普鲁士!”
“咱们和鬼子都去普鲁士学过军事。人家那套步炮协同战术经过大改革,在欧罗巴战场打出赫赫威名!强国嘛,谁不想学?早先沙俄追着英国学,后来普鲁士崛起,连鬼子都跑去取经。”
“听说最早留洋那批人里,海军 的还当过同学。可等咱们惨败几次想重建新军时,世道早变了!到这会儿,别说比列强,连隔壁鬼子都成了咱们的‘老师’——大批人挤进他们的士官学校,学的不是当兵,是怎么当教官、当 。”
“后来国内也搞起讲武堂,像358团楚云飞读的黄埔就是顶有名的一个。不过要说进过日本军校或黄埔就一定能打?嘿,未必!”
小鱼儿听得一愣:“老大,这说法新鲜啊?”
许平咧嘴笑了:“简单嘛!去名校能出两种人——一种是真学霸,另一种嘛……学得稀松平常,或者压根学歪了呢?”
“这事还真不好说。不同的人对鬼子的学习方式看法各异,有人推崇备至,觉得他们那套东西高明得很;也有人嗤之以鼻,认为简直愚不可及!”
小鱼儿听得一头雾水,疑惑地看向许平。许平摆摆手:“举个例吧,比如蒋光头——他算是那儿的毕业生,不过要我说,他顶多算个肄业生!”
小鱼儿更懵了。许平解释道:“正常毕业得修完课程、成绩达标。但有些人课没上完,或者挂科太多,学校就不发毕业证,只给张肄业证,证明你在这儿混过。”
小鱼儿惊讶道:“照这么说,蒋光头学业不怎么样啊?”
许平哈哈一笑:“其实他这段经历挺有意思。当初他去那儿当兵,纯粹是一腔热血。那时候的年轻人想报效国家,都觉得当兵是条出路。可国内当兵没前途,只好跑去海外。”
“但去欧洲留学费用太高,一般人负担不起。所以他们这些中产家庭的孩子,东拼西凑借笔钱,就奔着那边去了。说是当兵,实际还是为了谋个前程。”
“当时留学生分几类:最早有朝廷公派的,比如甲午海战那些管带,都是从小在国外培养的精英;后来也有自费留学的。能公派去岛国的毕竟是少数,多数人得自掏腰包。”
“说白了,花这笔钱出去镀金,回来就能高人一等。混得好的当教授、办企业,差点的也能进 部门。就像金陵那些大学教员,多半都有留洋背景。”
小鱼儿恍然大悟:“我懂了!咱们这儿落后,他们出去学成归来,要么当教授,要么从军,尤其是进 系统,对吧?”
许平点头:“对,这就是条出路。蒋光头家族在江南有点名气,但到他这代已经没落。他是借钱去的,本想当兵,可惜语言不行,体格也差,最后学得半吊子。”
“在军队里想当个合格士兵并不容易,虽然学得还行,但为人呆板。倒是某人虽然学业不精,头脑却很灵光,在那儿结识了不少人!”
“这些结识的可都是后来赫赫有名的人物,比如国父他们。”
小鱼儿恍然大悟地点头,许平摆了摆手。
“别看这位连毕业证都没拿到,但在那个年代已经很了不起了。当时国内分不清正式毕业生和肄业生,所以他混得还不错。不过他去军校根本不是真心想当兵报国,而是为了给自己谋条出路!”
小鱼儿完全明白了,许平继续说道:“说白了,他就是去混江湖、拜码头的,根本不是正经求学。后来那些正统毕业的精英没少嘲笑他,说他连 都没有就在外头瞎混。”
听到这话,小鱼儿忍不住笑起来。两人沿着山梁慢慢走,许平皱眉道:“可蒋光头确实厉害,别的没学会,整合资源这套玩得炉火纯青。当时 比他资历深、能力强的大佬多的是,可没过几年他竟成了最高领袖。”
“他手下有戴局长那样的江湖混子,后来又娶了宋三,跟国父成了连襟。这一系列操作下来,这人可真不简单!”
许平一挥手:“所以当时军校里既有真才实学的人,也出了蒋光头这种异类。”
小鱼儿追问:“老大,您上次提的东北军是不是也这样?”
许平摇头:“东北军更复杂。因为靠近京城,老帅少帅用人更杂,有些 还跟鬼子走得很近。所以后来东北军溃散时,不少人当了汉奸——虽然比例不高,但绝对数量不少。”
“还有一部分人来自当地 以及与京城有关的一些人员,后来这些人也成了赫赫有名的人物!”
“什么狗肉将军、三不知总督,搞得乌烟瘴气,成了军阀混战的典型代表!”
“但说实话,真正能打仗、堪称军神或战神的人物,对战争的理解至今仍有影响。比如8路那边的几位,总部的老总和参谋长都很厉害,他们也是从旧军阀走出来的,当年南征北战的经验足以证明他们的实力!”
小鱼儿一脸惊讶:“老大,他们不全是泥腿子?居然有这样的背景?”
许平大笑:“你以为呢?他们的出身可不简单!朱老总、彭老总都是立过军功的,叶老总、刘老总更是战神级别的人物!”
小鱼儿望着远山升起的太阳,感叹道:“老大,真没想到啊……”
许平摆摆手:“国共合作是有基础的,双方很多人早就认识。这段历史不提也罢,我只是想告诉你,我们和鬼子的渊源很深,有的是同学,有的是师生,这种情况很常见。”
“我们不必纠结谁打败了谁,或者谁当年是优等生。重要的是,战争是动态发展的,这种变化本身就值得深思。”
许平耸耸肩:“鬼子的确强大,不然也不会成为西方列强之一。从八国联军到现在,一百年过去了,他们虽然仍在巅峰,但已经开始走下坡路。这不是我的断言,而是他们自己信心不足,甚至给自己判了 。”
小鱼儿叹气:“老大,扯远了。如果双方的战术相似,不管是老师打败学生,还是学生打败老师,您觉得他们的战术是不是过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