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沁妜与百里爵并肩立于太极殿高台之上,晨风自丹墀下卷涌而上,拂动二人衣袂翻飞。她的玄色披风在风中猎猎作响,边缘绣着银线云纹,在初阳的映照下泛出淡淡光晕;他的墨紫长袍则沉稳如夜,唯有袖口垂下的青玉流苏随风轻颤,仿佛心绪微澜。她方才说,每年春分,她都要来这高台站上片刻,看日光破云,洒落宫阙万瓦,听风穿过九重殿宇的回响。他说好,声音不高,却坚定得如同磐石落地。
他们的手仍握在一起,十指交扣,并非刻意,却自然得像是早已如此。阳光斜斜地切过檐角铜铃,落在他们相贴的指尖,暖意顺着皮肤渗入血脉,像一缕无声的誓言埋进时光深处。那一刻,整座皇城仿佛都静了下来,连远处巡守侍卫的脚步声也变得遥远。只有风在耳畔低语,带着春日特有的湿润草木气息,从太液池方向飘来的柳絮掠过台阶,轻轻撞在玉阶边的青铜仙鹤灯柱上,又悄然散去。
退朝的钟声悠悠荡尽,百官鱼贯而出,身影渐次消失在重重宫门之后。人群散去,百里爵独自踏上前往华阳宫的青石长道。他走得极稳,步伐不疾不徐,一如他素来沉敛的性子。天光此时已完全铺展开来,金乌高悬,将琉璃瓦染成一片流动的琥珀色。两侧朱墙巍然耸立,影子被拉得修长,仿佛时间也被拉长了。
风依旧吹着,撩起他肩头残余的一缕暖意——那是刚才她在风中微微倾身,靠在他肩上的瞬间留下的温度。那一下极轻,轻得像一片初融的雪落在肩头,还未察觉便已消逝。可他记得分明,记得那刹那的柔软与信赖。没有权谋的试探,没有朝堂上的算计,也没有谁对谁的提防。她只是累了,便顺势倚了一下,像寻常夫妻间最自然不过的依靠。
那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有人以毫无防备的姿态靠近他。
他自幼长于深宫,见惯冷眼与权斗,父皇的目光如刀,兄弟之间的问候都裹着锋芒。他曾以为,这世上所有的亲近都是交易,所有的温柔背后皆有目的。可就在刚才,在那高台之上,在万丈光芒之中,她只是静静地靠着,像山月靠向晚云,像流水依偎河岸。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蜷了蜷,仿佛还能感受到她掌心的温度。袖口的流苏轻轻晃动,在石板路上投下细碎摇曳的影。他知道,有些东西,已经悄然变了。不是政局,不是权力,而是心底那一片长久荒芜的土地,终于被一道不经意的光照亮。
他缓缓抬起手,指尖轻轻抚过腰间的短剑,触感冰凉而熟悉。剑依旧安静地躺在鞘中,未曾出鞘,可他的心却已悄然绷紧。宫道幽深,青砖铺地,两侧高墙夹峙,仿佛将空气挤压得更加浓稠。风自西而来,拂动檐角铜铃,发出细微的颤音。可就在那三处转角屋檐下,东侧的瓦片上竟覆着一层薄灰——这不对。风从西来,灰尘怎会落在东面?除非,有人曾潜伏其上,衣袂带落了积尘。
他脚步微顿,瞳孔在暗处微微收缩。指节轻挑,流苏结上银线缠绕,一声几不可闻的轻响后,一枚细如发丝的银记悄然滑入袖袋。那是绝杀堂独有的暗号,以丝线编成特定纹路,唯有他亲手所设,也唯有一人能解。它不传信,不求援,只昭示一个事实:杀局已至,死期不远。
不到半盏茶工夫,屋顶瓦片微动,三道黑影如夜鸦般无声跃下。他们身披墨色夜行衣,连头脸都裹得严实,只露出一双双冷得没有温度的眼睛。刀刃在月光下一掠而过,泛起幽蓝光泽——是毒,见血封喉的那种。三人出手极有章法,一人直扑咽喉,招式狠辣迅疾;一人低身扫向膝盖,意在废其行动;第三人则如鬼魅般绕至背后,刀锋斜切后颈大穴,三面合围,不留退路。
百里爵只退了一步,脊背便抵上了冰冷的宫墙,退无可退。但他脸上并无慌乱,反而浮现出一丝极淡的冷笑。他没有拔剑,甚至连剑柄都未再触碰。只是抬臂一格,手腕翻转间已精准扣住袭来之人的脉门,稍一发力,只听“咔”一声脆响,对方整条手臂顿时软垂下去。那人还未来得及痛呼,脖颈已被一道突如其来的铁链绞紧,整个人被狠狠拖倒在地,抽搐几下便不动了。
地面骤然裂开,碎石飞溅,四名黑衣人破土而出,动作整齐划一,仿佛从地底钻出的修罗。他们脸上蒙着黑巾,只露双眼,目光如钉,出手更是凌厉无情。其中一人站于中央,身形略高,气势凌驾众人之上。他冷冷开口,声音低哑却字字清晰:“封其要穴,断其经脉,留一口气,带回总堂。”
话音落下,空气仿佛凝固。百里爵站在原地,呼吸未乱,眼神却渐渐沉了下来。他知道这些人是谁——绝杀堂的死士,专司清理叛徒与隐患。他曾亲手训练他们,也曾看着他们在暗夜里一个个倒下。
他望着那领头之人,嘴角微扬,似笑非笑。
夜色如墨,风在宫墙间穿行,发出低沉的呜咽。刺客显然未曾料到此处竟有埋伏,一时间阵脚大乱,惊惶失措。黑暗中寒光乍现,毒针无声射出,两名刺客应声倒地,身体剧烈抽搐了几下,随即四肢僵直,再无动静。惨白的月光洒在他们扭曲的脸上,映出死亡的阴影。
第三人转身欲逃,可刚迈出一步,铁链便如毒蛇般自暗处疾掠而出,精准缠住他的脚踝,猛地一拽,将他狠狠拖回地面。尘土飞扬间,那人挣扎翻滚,面巾也在混乱中被扯开一角,露出右脸一道深褐色的陈年疤痕——那不是寻常伤痕,而是烙印,只有玄国东宫侍卫在入役时才会被刻下的印记,象征着忠诚与归属,也昭示着身份。
百里爵缓缓蹲下身,目光如刀,死死盯住那张布满冷汗的脸。他的声音并不高,甚至有些低沉,却像一根根冰冷的钉子,一字一句戳进对方的骨髓:“谁派你们来的?”
刺客紧咬牙关,喉结滚动,却始终不发一语。眼中闪过一丝恐惧,又迅速被倔强掩盖。百里爵没有动怒,只是伸出手,修长而有力的手指钳住他的下巴,稍一用力,只听“咔”一声轻响,那人嘴一张,一颗乌黑的小药丸滚落出来,在青石板上弹跳了一下。
他俯身拾起,指尖轻轻捻了捻,凑到鼻前嗅了嗅,神色微凝——是迷魂散。这种药极少出现在市井,多用于军中审讯俘虏,服下后神志涣散,言语失控,极易套取情报。如今却藏于刺客口中,显然是早有准备。他们不怕被捕,甚至……期待被捕。
百里爵眸光一沉,心中已有判断: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刺杀,而是一场精心布置的局。有人想借这具活口,传递某种信息,或是栽赃,或是引火。
他缓缓站起身,衣袍在夜风中轻轻摆动,眼神却比寒霜更冷。“留活口。”他对身旁一名黑衣统领说道,语气不容置疑,“我要知道,是谁让他们来的,又是谁,在背后盯着我。”
那黑衣人低头领命,挥手示意手下将刺客押走。临行前,他弯腰从血迹斑斑的地面上拾起半枚断裂的军符,恭敬地递向百里爵。铜质军符残缺不全,但上面清晰刻着四个古篆——“北营左骁”。那是玄国边军左骁骑营的信物,唯有校尉以上将领方可持有。
百里爵接过军符,指尖摩挲着那冰冷的刻痕,眉心微微蹙起。北营……左骁……这两个字眼在他心头重重压下。边军为何会卷入宫廷暗斗?是私兵越界,还是有人假传军令?亦或,这一切本就是一场更大的棋局?
他将军符缓缓收入袖中,动作沉稳,却掩不住眼底那一抹深藏的警惕。抬头望去,一轮明月已悄然升至中天,清辉洒落宫道,石板泛着幽冷的光,仿佛铺了一层薄霜。远处华阳宫的轮廓在夜色中若隐若现,灯火稀疏,静得有些诡异。
他迈步前行,脚步不再如先前那般迅疾果断,反而多了几分迟疑与思索。风拂过耳畔,带起一丝凉意,也吹动了他心底那根久未松动的弦。他知道,今夜之后,朝堂之上,必将风云再起。而他,已无可退避。
夜色如墨,深沉地铺展在皇城之上,星子稀疏,唯有那轮孤月悬于天际,清辉洒落宫道,将青石板映出一层银白。风从太极殿方向吹来,带着些许凉意,拂过树梢时发出沙沙的轻响,仿佛低语着未尽的秘密。
凌霄就站在宫道口的灯影边缘,背靠着一根雕龙柱,手里拎着那只旧酒葫芦,葫芦皮已磨得发亮,绳结也打了好几个补丁。他斜倚着,嘴角扬起一贯懒散的笑容,见百里爵走近,便晃了晃葫芦,声音清朗:“你运气不错,再晚一步就得自己动手了。”
百里爵脚步未停,目光淡淡扫过他,眉宇间仍残留着方才那一战的冷峻。“你知道他们会来?”
“不是我知道,是我姐知道。”凌霄仰头喝了一口,喉结滚动,酒香随风飘散,“三天前就有细作混进宫里,藏在偏殿底下那条废弃地道中。他们自以为隐秘,可天机楼的眼线早就在墙缝里安了耳目。一举一动,都在监视之下。”
百里爵沉默下来,脚步缓缓向前。脑海中浮现出刚才那一幕——刀光掠面,却不致命;黑衣人出手狠辣却留有余地,分明不是为了取他性命,而是要活捉。若真是玄国皇帝下令,断不会用这般冒险之举。这更像是某个人急于立功,或是想借他的死,在两国之间点燃战火。
他低声问:“你姐……早就安排好了?”
“当然。”凌霄收起笑意,正色道,“她说你现在是皇夫,不只是质子,更不是任人摆布的棋子。动你,就是动她的心。”
心?
这个词像一枚石子投入深潭,在百里爵心头激起层层涟漪。他怔住了一瞬,指尖微颤。心?太重了,沉重得让他不敢深想。可他却无法忘记退朝时的那一幕——玉沁妜悄然伸出手,在众人看不见的角度,紧紧握住他的手腕。那一握很短,却极用力,像是怕他走失,又像是怕他回头。
华阳宫已在眼前。朱红大门巍然矗立,门前两队禁军肃立两侧,盔甲锃亮,长矛如林,寒光映月。他们站得笔直,纹丝不动,宛如铁铸的雕像。百里爵停下脚步,望着这前所未有的森严阵势,低声问:“什么时候开始的?”
“就在你走出太极殿那一刻。”凌霄走到他身旁,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难得认真,“讲武堂调来的精兵,两千人轮班守夜,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你要是半夜想出去赏月,得先递牌子报备,还得等内阁批红。”
百里爵嘴角微微动了动,终究没能笑出来。他迈步走入宫门,脚踩在青砖上,回声幽远。屋内未点灯,一片昏暗,唯有月光透过窗棂洒进来,在地上织出斑驳的光影。他缓步走到窗边坐下,从袖中取出那半枚军符,放在掌心。
月光下,铜质的军符泛着冷光。正面刻着“玄”字篆文,背面却有一道极细微的划痕,像是被人刻意磨去什么,又用相似材质填补上去。这不是正规兵符应有的痕迹——那是伪造的证据,还是某种隐秘的标记?他翻来覆去地看着,指尖摩挲着那道裂痕,心中疑云渐起。
门外传来脚步声,轻而稳,踏在廊下木地板上,节奏熟悉得如同心跳。他没有回头,也不必回头。
玉沁妜走进来了。
她未着凤袍,也未戴金钗,只穿一身素色常服,外披一件浅青色薄衫,发髻松挽,簪一支白玉簪。月光照在她脸上,勾勒出柔和的轮廓,眉眼沉静,却藏着千言万语。她在门口站了一会儿,静静看着他,然后才缓缓走到桌前坐下。
“活口带走了。”她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如刃,“绝杀堂亲自审讯,不会让他轻易死去。他会说出幕后之人是谁。”
百里爵点头,依旧低头看着手中的军符。
“刺客用的是迷魂散。”她继续说道,语气平静,却透着一丝冷意,“这不是朝廷军令行动,是私人指使。玄国那边,有人不想让你活着回来。”
“我知道。”他说,声音低沉,“想让我死的人很多,有些人恨不得我尸骨无存。可真正敢动手的,从来不多。这一次……倒是胆子大了些。”
玉沁妜抬眼看他,目光深邃如古井。“你还想回玄国吗?”
这个问题来得猝不及防,像一阵突如其来的风,吹乱了他心底最深处的思绪。百里爵抬起头,迎上她的视线。月光落在她眼中,映出一点微光,像是等待答案的火种。
许久,他才缓缓开口:“以前想。”
顿了顿,声音更轻了些:“现在不想了。那里没有家,只有仇。父皇无情,母妃早逝,兄弟相残……那些曾经属于我的地方,早已成了埋葬记忆的坟场。”
玉沁妜静静听着,没有打断。风吹动窗纱,轻轻拂过她的鬓角。她站起身,缓步走到窗边,与他并肩而立。两人之间不过尺许距离,却谁也没有靠近。
“明天早朝,我会宣布加强皇夫护卫等级。”她说,语气坚定而不容置疑,“增派羽林卫贴身值守,出入皆由禁军护送。这不是因为怕——”她侧过头,目光灼灼,“是因为信。”
信?
百里爵心头一震。他低头看着手中的军符,忽然觉得它变得很轻,轻得几乎握不住。曾经象征权力与归属的物件,如今竟显得如此虚妄。他想起小时候在玄国宫中,也曾捧着完整的军符,梦想着领兵出征、建功立业。可现实却一次次告诉他,权谋之下,忠诚不过是筹码,信任更是奢侈品。
而现在,有人愿意为他打破规则,只为一句“信”。
玉沁妜转身欲走,手扶上门框时,脚步顿了一下。她没有回头,只是轻声道:“别忘了点灯。”
片刻后,又添了一句,声音极轻,却清晰入耳:
“我不在的时候,你也得好好活着。”
话音落下,门被轻轻合上,发出一声轻微的“咔嗒”声。
屋内重归寂静。
百里爵坐在原地,良久未动。月光依旧洒在窗台,照着他手中的军符,也照着他低垂的眼睫。他终于抬起手,把军符放进怀里,伸手摸了摸胸口的位置。那里跳得平稳,不像从前那样总带着戒备和压抑。
从怀中取出火折子,摸向灯芯。轻轻一吹,点亮了桌上的油灯。
昏黄的灯火轻轻摇曳,在寂静的房间里缓缓铺展开一片温暖而柔和的光晕。火光微微跳动,仿佛呼吸一般,将四壁映照得通明,连角落里的尘埃也浮现在光影之中。整个屋内被这缕缕光芒温柔包裹,显得格外宁静而安详,仿佛时间都随着那轻晃的灯影慢了下来。
光影晃动间,他的唇角终于浮起一丝极淡的弧度,像是冰封湖面裂开的第一道春痕。
窗外,夜风渐息,星辰悄然隐去。东方天际,已隐隐透出一抹灰白。新的一天,正在无声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