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线路在屏幕上缓缓亮起,像一条被唤醒的脉络。
陈浩的手指还点在投影上,没挪开。他盯着那根新接入的线,看了好几秒。
“它自己连上了东区。”他说,“不是我们操作的,也不是程序预设的路径。它是……自己决定的。”
苏珊站在控制台另一侧,正把刚才的数据存进备份盘。她头也没抬:“说明系统还在运行判断逻辑。也许它觉得那边需要电。”
“可它怎么知道?”卡尔从电路板前抬起头,“我们都没进去过,它凭什么判断那里该通电?”
没人回答。
娜娜的声音这时候响起:“根据当前数据流分析,系统在过去七小时中完成了三次内部路由重构。每次调整都基于基地能耗分布变化。结论:该系统具备环境感知与自主优化能力。”
陈浩慢慢坐回椅子,发出一声闷响。“那就是说,咱们现在不是在用设备,是在跟一个会自己做主的东西共用电网。”
“听着挺玄乎。”卡尔抓了抓后脑勺,“但它至少没断我们的水和氧。”
“也不能排除试探性行为。”苏珊合上终端,“它可能正在学习我们的使用习惯,等摸清规律后再做出更大动作。”
空气静了一瞬。
陈浩忽然笑了一声:“行吧,人家都开始自学成才了,咱们总不能还靠碰运气捡东西过日子。”
他站起身,绕到主控桌前面,拿起一支笔,在白板上画了个歪歪扭扭的圈。
“开会。”他说,“正式的。下一次进遗迹,不能再是‘走哪儿算哪儿’了。得有目标,有计划,有分工。不然迟早有一天,我们会被自己漏掉的细节坑死。”
苏珊抬头看了他一眼,有点意外。
“你认真的?”
“我什么时候不认真了?”陈浩瞪眼,“上次进洞差点被幻觉吓尿裤子,再上一次差点被墙夹成肉饼,现在连电都能自己跑路了——我不认真点,难道等着哪天醒来发现床底下长出个AI大脑?”
卡尔嘀咕:“我觉得这地方早晚得长出个。”
娜娜已经调出全息地图,悬浮在桌面中央。蓝色光斑标记着过去十二次探索路线,密密麻麻像蜘蛛网。
“已探区域覆盖率百分之六十一。”她说,“其中资源类采集点九处,科技装置回收点五处,信息存储节点两处。风险等级评估显示,深层通道稳定性持续下降,建议下次行动时间窗口控制在四十八小时内。”
“先定目标。”陈浩在白板上写下三个字,“要啥。”
苏珊接过话:“第一,资源。我们现在能造新材料,但原料不够。深海锰结核富集带在东北方向三十公里,但那片区域有强磁场干扰,之前一直没敢深入。”
“第二,”卡尔插嘴,“得验证那些玩意儿到底耐不耐用。比如那个净水机,才运行半天,谁也不知道能不能撑一个月。不如回去找个旧区,埋几个样品,看它抗不抗得住高压腐蚀。”
“第三,”苏珊继续说,“文明溯源。金属册子上的星图指向南侧断裂带深处,那里可能是更早一代的信息中心。如果我们真想搞明白他们是怎么把自己玩没的,就得追源头。”
陈浩一边听一边写,字越写越大,最后直接把整块板占满了。
“采资源、验科技、寻源头。”他念了一遍,用力圈起来,“就叫‘目标三重奏’。听着像乐队名,但比‘别作死大会’顺耳。”
卡尔翻白眼:“你还记得那个名字?”
“当然记得,那是我这辈子最严肃的提案。”
娜娜光标一转,弹出新的界面:“目标确认后,需配套支持系统升级。当前最大限制因素为通讯中断问题。潜水服标准频道在遗迹内平均有效距离不足二十米,且信号延迟高达三点二秒。”
“这不是限制,是送命。”卡尔一拍桌子,“上次你喊我撤退,我听见的时候人都快被石头压扁了。”
“所以得改。”陈浩转向娜娜,“你有办法没?别跟我说你要造卫星。”
“不需要。”娜娜调出一张设计图,“量子晶片残余频段尚未完全衰减,可作为低功耗中继节点。通过布置微型信号塔,构建百米范围内的稳定语音网络。外壳采用纳米复合材料,抗压深度可达一万五千米。”
投影上出现一组小型装置模型,像个扁平盒子,带一根短天线。
“这玩意儿巴掌大,能贴在墙上或头盔上。”她说,“每五十米设一个中继点,团队之间可实现实时通话。初步模拟显示,延迟可降至零点三秒以内。”
苏珊凑近看了看:“功率够吗?别说着说着又断线。”
“使用遗迹能源核心的余热供电,无需额外电池。”娜娜回答,“只要附近存在古代设备运行,就能维持基本信号。”
卡尔挠了挠下巴:“听着靠谱。但我得提醒一句——别做得太复杂。咱们可没有专业施工队,还得我自己动手装。”
“结构简单。”娜娜切换视图,“插接式组装,三步完成部署:固定、激活、同步。预计单个制作时间不超过两小时。”
陈浩盯着图纸看了好久,突然伸手一拍:“干了!下次出发前,必须每人配一个。这不只是为了方便聊天,是保命的事。”
他转头看向其他人:“资源组由苏珊牵头,列一份必需品清单,重点找锰、钴、稀土。测试组归卡尔,挑三到四项技术产品做实地耐久实验,材料、能源、净水都得试。溯源部分我来负责,跟着星图往断裂带走一趟,看看还能挖出什么故事。”
“你一个人去?”苏珊皱眉。
“当然不是。”陈浩咧嘴,“你们仨谁想去听古人讲废话,就报名。”
“我去。”苏珊说,“如果那里真有原始记录,我们必须亲眼确认。”
卡尔叹气:“那我也去,总不能让你们两个文职人员把我一个人留在外面修设备吧。”
娜娜轻声补充:“我会同步更新导航数据库,并为通信模块进行最后一次参数校准。预计四十八小时内可完成首批六个中继器制作。”
陈浩点点头,在记录板上划拉几笔,把任务全记下来。
“那就这么定了。”他说,“三天后开最后一次准备会,没问题就出发。这次不许再临时改路线,不许乱碰奇怪按钮,更不许对着墙自言自语以为能触发隐藏剧情。”
“你那次不是说系统喜欢互动?”卡尔反问。
“那是我瞎猜的!”陈浩瞪眼,“结果差点引爆炸弹。”
“话说回来。”苏珊忽然开口,“如果系统真的在学习,那它会不会……也开始记住我们?”
众人一顿。
“你是说,它认识我们了?”卡尔声音低了些。
“不一定非得是‘认识’。”她说,“但它记录了我们的行为模式。每一次进入的时间、路径、操作方式。它可能已经在建立模型。”
娜娜接口:“可能性为百分之七十三。若系统具备长期记忆功能,则团队成员的行为特征已被归档。”
陈浩沉默了几秒,忽然笑了:“挺好。下次进去,说不定它还会给我们放欢迎音乐。”
“前提是别再踩塌它的地板。”卡尔说。
“那也是它地板质量不行。”陈浩振振有词,“咱们可是带着高科技下去的,它得适应我们,不是我们天天小心伺候它。”
苏珊摇摇头,开始整理笔记。卡尔拿起工具包,准备去测试舱看看接收器基座。娜娜则切换到材料匹配程序,蓝光在眼中流转,一行行数据快速滚动。
陈浩坐在椅子上没动,手里捏着笔,在记录板边缘涂涂画画。
几分钟后,他忽然抬头。
“娜娜。”
“我在。”
“你说这通信器用了晶片残频……那要是晶片里的数据变了,会不会影响信号?”
“不会。”她回答,“频率锁定独立于信息内容,仅依赖物理震荡特性。”
“那就好。”他松了口气,“我还怕说着说着,耳机里突然冒出一句‘你们也会消失’之类的。”
没人笑。
娜娜继续计算,手指轻点屏幕。材料配比跳出来,钛合金外壳,石墨烯导层,量子共振腔体。
卡尔走到门边,回头看了眼投影。
“第一批做六个?”他问。
“六个。”娜娜确认,“足够覆盖标准探索小队。”
“行。”他推开门,“我去拿料。”
苏珊合上笔记本,起身走向分析区。脚步声在地板上轻轻响着。
陈浩还在画。
忽然,他停笔。
投影上的通信模块示意图微微闪烁了一下,像是信号轻微抖动。
他眯起眼。
“娜娜。”
“嗯?”
“刚才是不是闪了一下?”
娜娜目光扫过数据流:“无异常。可能是光源反射。”
陈浩盯着屏幕,没说话。
三秒后,那图像又抖了一下,幅度更小,但确实存在。
他慢慢放下笔。
娜娜的视线终于停住。
“检测到外部信号微扰。”她说,“来源不明。持续时间零点八秒。频率接近通信模块预设频段。”
房间里安静下来。
陈浩看着她:“有人在外面试信号?”
“不可能。”苏珊走过来,“基地外无人活动记录。”
“也不是我们发的。”卡尔站在门口,“我没启动任何设备。”
娜娜调出频谱图,放大那段波动。
波形曲线短暂抬升,形状像一个极短的脉冲。
然后迅速回落。
“这不是随机干扰。”她说,“这是……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