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是在几个小时前,突然接到来自最高层级的紧急会议通知,要求立即赶到八一大楼参加由总参牵头召开的多部门联席会议,议题只有一个——
“研讨海外重大突发情况应对”。如此紧急、如此高规格、且在深夜召开的多部门会议,近年来极为罕见。
大楼保卫处的官兵们,看着这些平日里只能在新闻里看到的部级领导们行色匆匆的样子。
以及从上层直接下达的加强警戒指令,都默默地提高了警戒级别,巡逻的哨兵增加了,安检流程更加严格,整个大院弥漫着一种山雨欲来的紧张气氛。
会议室里,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坐满了人。
叶修作为会议的主要汇报人和协调方,坐在靠近主讲位的位置。他面前摆放着厚厚的资料和笔记本电脑。
总参谋部的一位分管作战的副部长主持会议。
当与会人员到齐,会议室大门缓缓关闭后,主持会议的副部长开门见山:
“各位领导,同志们,深夜把大家请来,事出紧急,关乎重大。下面,请总参海外作战局局长叶修大校,向大家通报情况。”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叶修身上。叶修没有多余废话,直接打开投影,将利比亚的严峻局势、三万侨民面临的巨大风险,以及海外作战局制定的“启明”行动预案核心内容,再次清晰、扼要地进行了解读。
随着他的讲述,会议室里的气氛瞬间降到了冰点。
外交部的领导眉头紧锁,意识到这将是一场极其复杂的外交博弈;
商务部的领导忧心忡忡,担心海外资产和人员的巨大损失;
公安部的领导则在思考如何协助摸清分散人员信息并提供必要的安全支持;交通运输部和民航局的领导则开始在心里盘算运力调配和特殊飞行许可的问题……
每一个部门都清楚自己肩上的责任,没有人推诿,没有人犹豫。
在这个深夜的八一大楼里,为了三万同胞的安危,国家机器的一个关键齿轮开始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决心,紧密咬合,加速运转起来。
会议持续到凌晨。
当叶修最后与各位部门负责人确认了联络机制和下一步工作重点后,他合上笔记本,望向窗外漆黑的夜空。
他知道,一场真正的考验即将开始。
散会后,他就要直接前往机场,搭乘最早一班飞往开罗的航班。
多部门联席会议在凌晨时分终于落下帷幕。
与会各位部委领导面色凝重地匆匆离去,他们需要立刻返回各自单位,将会议上确定的各项任务分解下去。
启动那庞大国家机器中属于自己的一部分齿轮,为可能到来的“启明”行动提供全力支撑。
叶修没有片刻耽搁。
会议一结束,他立刻与等在外间的、由海外作战局情报处和总参通信局抽调骨干组成的前指通信保障分队汇合。
这支队伍规模约一个排,三十余人,个个神情精干。
携带的不是步枪弹药,而是各种型号的加密通信电台、卫星电话终端、便携式指挥系统服务器以及大大小小的天线和设备箱,这些是他们在此次行动中确保指挥畅通的“武器”。
就在叶修清点人员,准备出发时,他的目光扫过队伍末尾站着的三四个人。
这几人穿着普通的衣服或便装,没有携带明显的通信设备,只是背着简单的行囊。
但他们身上散发出的那种沉稳、内敛,却又带着一丝锐利洞察力的独特气质,让叶修瞬间了然于心——
这几位,定然是总参二部(情报部) 派出的精干人员。
他们的任务,将是在埃国前指,负责激活并直接领导海外,特别是利比亚及周边区域的情报网络,确保叶修能获得最实时、最核心的情报信息。
双方眼神交汇,无需多言,彼此都明白了对方的身份和职责。
“人都到齐了?”叶修沉声问道,目光扫过整个队伍。
“报告局长,海外作战局前指团队及配属通信、情报人员,应到三十二人,实到三十二人,集合完毕!”一名带队的中校低声报告。
“好,出发!”叶修一挥手。
一行人迅速而安静地走出八一大楼,登上了早已在楼下等候的两辆军用大巴车。
司机显然早已接到指令,待众人上车坐稳,车门关闭,便立刻启动车辆,熟练地驶出大院,没有开向常规道路,而是直接拐入了一条夜间专门开辟的、通往机场的快速通道。
车辆在寂静的后半夜都市中疾驰,窗外的路灯拉出一道道流光。
直到这时,在颠簸的车厢内,叶修才得以从高度紧张的状态中稍微喘息,掏出手机。
屏幕亮起,显示着数条俞青姝发来的询问短信,时间从晚上他离家后一直持续到深夜。他心中涌起一丝愧疚,手指飞快地在屏幕上敲击:
“青姝,有紧急任务,需立即出差,归期未定。照顾好自己和志远,告诉爷爷,一切安好,勿念。叶修。”
信息发出,他握着手机,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都市夜景,心中对家人充满了歉意,但目光随即变得更加坚定。
国事与家事,在军人这里,有时必须做出取舍。
大巴车一路畅通无阻,很快便抵达了首都国际机场。
车辆没有驶向普通的航站楼,而是在引导车的带领下,直接开往了专机区或特定保障区域。
在一处远离公众视线的停机坪上,一架隶属于东大国际航空公司的波音777宽体客机正静静地等待着,舷梯车已然就位,机身上的红星航徽在机场灯光的照射下格外醒目。
这架航班原本计划的起飞时间早已过去,它正是在等待叶修这群“特殊”的乘客。
机舱内,执行此次国际航班任务的乘务组早已做好了接收准备。
经验丰富的乘务长和几位核心乘务员,已经提前安抚了因航班长时间延误而颇有怨言的普通乘客。
并以“机位调整”、“特殊行李装载”等理由,巧妙地将机舱前部,尤其是商务舱和部分超级经济舱的区域清空了出来,并将部分外籍旅客或非紧要旅客引导至了客舱后半部分就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