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将至,省城寒风刺骨,医学堂附属医院的门诊室却暖意融融。林闻溪有幸被选为陆九芝老先生的侍诊学生,每日跟随左右,记录病案,学习诊病。
晨光初照,诊室已排起长队。陆老诊病有其独特风格:不同限于四诊,常结合西医体征检查;不开方即了,必详细解释病机。
首诊是位咳喘老翁。陆老望闻问切后,让林闻溪听诊胸部。 “可闻及湿啰音?”陆老问。 林闻溪点头:“双肺底明显。” “此乃痰饮阻肺,西医谓支气管炎。”陆老边开方边讲解,“用射干麻黄汤宣肺化痰,合三子养亲汤降气平喘。然患者年高正气虚,需加黄芪、党参扶正祛邪。”
第二例是胃痛妇女。陆老触诊腹部后,让林闻溪注意其痛处喜按拒按。 “痛而喜按属虚,拒按属实。”陆老教导,“此患者痛而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沉迟,乃脾胃虚寒。用黄芪建中汤温中补虚,合理中丸健脾和胃。”
林闻溪发现,陆老虽为中医大家,却不排斥西医检查。一例水肿患者,他特让检测小便蛋白;一例黄疸患者,他询问有无检查肝功能。
午间歇息时,陆老解释道:“西医检查可助明确诊断,中医辨证可指导整体治疗。二者非对立,实可互补。”
下午一例疑难病让林闻溪印象深刻。患者自称“全身气流窜动”,痛苦不堪。多家医院检查无异常,诊断为“神经官能症”。
陆老仔细四诊后,沉吟道:“此乃《金匮要略》所谓‘奔豚气’,情志不遂,肝气上逆。然...”他让林闻溪测患者血压,发现偏高;又触诊甲状腺,略有肿大。
“非纯然功能性疾病,兼有肝阳上亢之象。”陆老调整方案,“用奔豚汤平冲降逆,合天麻钩藤饮平肝潜阳。同时建议西医检查甲状腺功能。”
三日后复诊,患者症状大减。检查结果确显示甲亢,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良效。
最让林闻溪感悟的是一例晚期肺痨患者。西医已告无术,家属抱一线希望来求中医。
患者骨瘦如柴,咳血不止,午后潮热,脉细数无力。林闻溪暗想:此乃不治之症,恐难回天。
陆老却从容诊察,开方不仅用百合固金汤滋阴润肺,更用西洋参、蛤蚧等扶正培本。还详细嘱咐饮食调养、精神慰藉之法。
患者离去后,林闻溪忍不住问:“先生,此症已危,用药恐难见效,为何...”
陆老肃然:“医者非神仙,岂能起死回生?然即无回天之力,亦当尽济人之心。减轻痛苦,延长时间,慰藉家属,皆医者本分。”
他继续道:“西医判‘不治’,中医求‘可治’。即便不愈,亦当带病延年,提高生存质量。此中医以人为本之精神也。”
这番话如醍醐灌顶,林闻溪顿悟医学真谛:不仅是治愈疾病,更是关怀生命;不仅是技术操作,更是人文艺术。
随诊日久,林闻溪渐能举一反三。一例头痛患者,他主动建议检查眼底;一例心悸患者,他提醒测量血压。陆老颔首赞许:“善!中西并举,病证结合。”
月末,陆老让林闻溪试诊简单病例。首例是感冒患者,林闻溪诊为风寒外袭,用荆防败毒散。陆老修改:加黄芩预防入里化热。
第二例是失眠患者,林闻溪用酸枣仁汤养心安神。陆老增删:合交泰丸交通心肾,加珍珠母潜镇安神。
“辨证虽准,用药须知变通。”陆老教导,“病无常形,药无常方。知常达变,方为良医。”
最难忘的是一位贫困老农,无钱买药。陆老不仅免了诊费,还赠药施治。事后对林闻溪说:“医乃仁术,非为牟利。富者收费以养医,贫者施治以积德。此医门传统,不可或忘。”
林闻溪深深感动。他看到医学不仅是理论技术,更是济世情怀;不仅是职业谋生,更是生命担当。
侍诊月余,林闻溪在日记中写道:“案旁侍诊,悟得真知:医学之要,不在炫技,而在务实;不在争辩,而在疗效;不在派别,而在仁心。理论如舟,能渡人过河;实践如水,能载舟前行。唯有舟水相得,方能通达医海。”
雪后初晴,阳光照进诊室。林闻溪看着陆老慈祥而专注的侧脸,心中升起无限敬意。他知道,这一个月学到的不仅是医术,更是医道;不仅是知识,更是智慧。
医路漫漫,真知灼见,往往就在这寻常的侍诊案旁,悄然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