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的晨光透过薄雾,将传艺馆的竹制窗格染成暖金色。陈念举着一卷散发着油墨清香的蓝图冲进正厅,脸上洋溢着兴奋:\"顾老师!沈老师!小林老师送蓝图来啦!\"
蓝图在竹制长桌上徐徐展开,满纸精妙线条勾勒出一座精巧的庭院式建筑。青檀木架构的二层小楼檐角雕刻着护本纹样,庭院中央预留着\"传艺苗圃\",右下角落款处力透纸背地写着:\"虚实传艺学校设计稿\"。
顾云深放下手中的墨块,快步走到长桌前,指尖轻颤着抚过\"非遗工坊区\":\"这竹制穹顶的设计,和问渠斋的老工坊如出一辙!\"沈砚辞指向\"数字传承室\",眼底含笑:\"小林把'传统与现代共生'的理念完美融入了每个角落——青檀木梁柱承载历史,智能设备指向未来,连门窗雕花都是护本纹嵌双梅榫的样式。\"
自鸣钟恰好敲响九点,十二音悠扬地漫过蓝图表面,为这份承载着传承希望的图纸平添了几分庄严。
竹帘轻响,小林带着两位建筑师走进来,手中捧着一个精致的微缩建筑模型。\"这是按比例制作的学校模型,\"小林热情地介绍,\"屋顶可拆卸,方便大家查看内部布局。\"模型屋顶掀开后,内部构造一览无遗:一层的\"时光修复室\"摆放着袖珍的自鸣钟和传艺砚模型;二层的\"纹样教室\"贴着精美的护本纹拓片;庭院里的青檀苗模型上系着极细的红绳。
\"我们调研了老街的传统建筑结构,\"一位建筑师指着梁柱解释道,\"发现它们的梁柱间距都严格按照青檀木生长规律设计。这样二十年后,青檀木成长起来,就能自然形成遮阳棚。\"
老周提着热气腾腾的青檀叶糕走进来,甜香顿时弥漫开来。他凑到\"食堂区\"前,眼睛发亮:\"这食堂窗棂得刻上糕模纹样!顾云深的爷爷常说'食艺也是传艺'。等食堂建好,我就在这儿开'糕纹课',教孩子们刻糕模!\"
李奶奶点头,手指指向\"刺绣室\":\"那我给刺绣室的窗帘就包了!用沈奶奶传下的并蒂梅纹打底,再绣一圈护本纹花边。要让孩子们一进门就能'闻'到手艺的香气。\"
张爷爷默默站在一旁,目光紧盯着\"钟表修复室\":\"我想把景明用过的修钟工具捐出来,摆成迷你展柜。让孩子们亲眼看看老手艺的模样。\"
陈念灵机一动,拉着小徒弟们捧来一摞画纸,上面是孩子们笔下的\"理想传艺学校\"。有的画了会转动的护本纹大门,有的给青檀苗圃画了刻刀式围栏。最引人注目的是陈念画的\"三代传艺墙\"——墙上画着顾爷爷、沈父老一辈的身影,然后是顾云深、沈砚辞,最后是他和小徒弟们,人人举着刻刀或拓包。
\"这面墙一定要建在庭院中央!\"陈念踮脚点在蓝图空白处,\"刘爷爷说过,墙上要刻满所有守艺人的名字!\"
沈砚辞被这气氛触动,从樟木盒里取出一张泛黄的宣纸——那是他父亲沈父在1999年手绘的\"传艺班草图\"。纸上简单勾勒着三间平房,标注着\"刻纹室\"、\"拓片室\",角落一行潦草字迹:\"待有朝一日,建传艺之所,育守艺之人\"。他将这张承载父辈梦想的草图轻轻叠放在新蓝图旁,两张图纸上庭院的位置奇迹般对齐。
\"父亲当年和顾爷爷省吃俭用办传艺班,\"沈砚辞声音感慨,\"这张蓝图,圆了前辈几十年的心愿。\"顾云深指尖轻抚草图上模糊的铅笔印记,忽然想起十七岁时在父亲传艺班帮忙拓印的日子,那时的阳光也是这样顾暖地落在纸页上。
新加坡学员们围着模型热烈讨论。学员代表指着\"海外交流室\"提议:\"可以建一面'跨洋传艺墙',展示海外学员修复的老物件拓片,比如那台航海钟的拓纹。\"小柱子目光灼灼地盯着\"钟表修复工坊\":\"沈叔,能不能在工坊里摆放迷你自鸣钟复刻版?让孩子们从修复小零件入门,就像您当年教我那样。\"
顾云深赞许地点头:\"我们还可以在每个工坊嵌入双芯标识牌。扫码就能看到前辈的手艺笔记和故事,让蓝图上的每个空间都'活'起来。\"
正午阳光爬满蓝图,众人围在桌边,将修改建议密密麻麻写在图纸边缘:老周的糕模纹窗棂、李奶奶的刺绣窗帘、陈念的三代传艺墙、学员们的跨洋传艺墙,还有沈砚辞提出的\"青檀木成长档案\"——为每棵青檀苗系上护本纹木牌,刻下栽种者名字,逐年记录成长轨迹和传艺故事。
小林专注地在蓝图上标注建议,笔尖轨迹与护本纹的优美弧度重合:\"把这些建议都融合进去,这所学校就不只是一座建筑,而是一幅活的传承图谱。\"
陈念拍手提议:\"我们来做一份'蓝图拓纹'留念!\"众人热烈响应。顾云深和沈砚辞共执拓包,在红宣纸上拓下庭院轮廓;老周用糕模拓上吉祥印记;李奶奶留下绣线纹理;小柱子拓上齿轮印痕;学员们拓上海洋纹路;陈念和小徒弟们将手印拓在\"传艺苗圃\"位置。当拓纸揭开时,一束阳光穿过青檀苗模型,在拓纸上投下细碎光影,宛如未来学校某个清晨的阳光,充满生机。
暮色降临,蓝图被悬挂在传艺馆最显眼的位置,紧挨着传艺砚,与传艺图谱、守岁拓片连成一片。沈砚辞将父亲的草图镶嵌在木框里,摆放在新蓝图下方。灯光下,两张来自不同时空的图纸字迹交相辉映,旧梦与新篇完美交融。陈念抱着学校模型,教小徒弟们给青檀苗系木牌;学员们认真记录拓片技巧。顾云深轻靠沈砚辞肩头,注视着蓝图,心中豁然开朗:原来,蓝图从不是冰冷的线条。那每一道墨线,凝结着前辈的嘱托;每一处空间,浸透着守艺人的热爱;每一个细节,寄托着后辈的憧憬。它像双星破晓后最肥沃的土壤,让\"匠心\"的种子生根发芽。这座即将拔地而起的学校,终将成为传承最生动的模样,承载起无数人关于文化、技艺与未来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