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发布的讣告与讨逆檄文,如同在滚沸的油锅中泼入了一瓢冷水,瞬间在荆襄大地炸开了锅。
襄阳城内,蔡瑁等人强行拥立十三岁的刘琮继任荆州牧,但这份仓促的继位诏书,在新野那篇慷慨激昂、占据大义名分的檄文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人心浮动,暗流汹涌,许多原本中立的士族与将领,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
而此刻,林凡已如一道鬼魅般的身影,穿梭于山林小道,将官道让给了可能存在的追兵与眼线。
他施展的并非单纯的轻功,而是《昊天统御万神经》中记载的缩地成寸之术,看似步履从容,实则一步数丈,速度远超快马。
江夏,太守府。
刘琦正坐立不安。他早已听闻父亲病重,却屡次求见被阻,心中已有不祥预感。
当新野的檄文传到江夏时,他更是如遭雷击,既悲恸父亲去世,又惊怒于蔡瑁的狠毒与卖州行径。
“父亲!蔡瑁狗贼!我誓杀汝!”刘琦双目赤红,拔出佩剑狠狠劈在案几上。
“公子息怒!”其麾下将领,如苏飞、陈生等人连忙劝阻,但人人脸上都带着愤慨与忧虑。蔡瑁掌控襄阳主力,若真引曹操南下,江夏这点兵力,如何能挡?
就在这时,亲卫来报,称府外有一人,自称新野林凡,求见公子。
“林凡?那位召唤温侯英魂的林军师?”刘琦又惊又喜,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快请!不,我亲自去迎!”
府门外,林凡一袭青衫,风尘仆仆,却神色平静,仿佛只是进行了一次寻常的拜访。
“林军师!”刘琦快步上前,激动地抓住林凡的手臂,“襄阳之事,可是真的?我父亲他……”
林凡点了点头,语气沉痛而肯定:“刘公子,节哀。刘荆州确已仙逝,蔡瑁、张允秘不发丧,欲立刘琮,献州于曹操。我主刘皇叔已发布檄文,誓保荆襄,特命林某前来,迎公子前往新野,共商大计,以正视听,以抗国贼!”
“我去!我去!”刘琦毫不犹豫,眼中燃起复仇与希望的火焰,“蔡瑁害我父子,卖我基业,此仇不共戴天!皇叔仁德,林军师神通,琦愿效犬马之劳,共抗曹贼!”
苏飞在一旁谨慎道:“公子,此去新野,路途不近,蔡瑁必派兵拦截,恐有危险。”
林凡淡然一笑:“苏将军放心,林某既来,自有把握护公子周全。事不宜迟,请公子即刻挑选心腹精锐,轻装简从,随我出发。”
刘琦当即下令,由苏飞、陈生率领五百精锐部曲随行护卫,他自己仅带少量贴身仆从,与林凡即刻出发。
果然,众人刚离开江夏不久,探马便来报,蔡瑁派出的拦截兵马,已在前方要道设卡。
苏飞、陈生面露忧色,看向林凡。却见林凡不慌不忙,观察了一下地形,指向一条险峻难行的小路:“走这边。”
“林军师,此路崎岖,大军难行……”陈生迟疑道。
“无妨,跟我来。”林凡一马当先,踏入小路。说来也怪,他行走其间,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拂过,脚下的荆棘藤蔓自动让开,陡峭的崖壁也似乎变得易于攀爬。众人紧随其后,虽觉惊奇,但行进速度竟丝毫不慢。
这正是林凡以神识轻微影响周围环境,降低了地形带来的阻碍。
偶尔遇到无法绕开的哨卡,林凡或施展幻术迷惑守军,或直接以神识冲击使其短暂昏厥,五百人的队伍,竟如同隐形一般,悄无声息地穿越了蔡瑁布下的层层封锁。
数日后,新野城在望。
刘备早已率领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文武,出城十里相迎。看到刘琦安然抵达,刘备快步上前,紧紧握住刘琦的手,悲声道:“贤侄!景升兄不幸早逝,备心痛如绞!今蔡瑁倒行逆施,贤侄能深明大义,与我等共举义旗,实乃荆襄之幸,汉室之幸!”
刘琦见到刘备,亦是泪流满面,跪拜于地:“叔父!琦飘零之人,幸得叔父不弃,愿听叔父差遣,诛杀国贼,以报父仇!”
这一幕“刘皇叔义迎刘琦”,迅速被刻意传播开来。
刘备仁德、刘琦正统、蔡瑁卖州,三者形成了鲜明对比。荆襄各地观望的势力,终于开始做出了选择。
文聘在襄阳城中,听闻刘琦已安全抵达新野,并与刘备汇合,沉默良久。
他望着北方,那是曹操的方向,又看了看新野的方向,心中那份对故主的忠诚,与对蔡瑁卖州行径的不耻,激烈交战。
最终,他长叹一声,对副将吩咐道:“严守城池,未有明确军令,不得妄动。”这已是某种程度的默许与中立。
而在更南方的长沙,老将黄忠得知消息后,抚摸着手中的凤嘴刀,眼中精光一闪。
他本就对刘备集团心存好感,如今见其高举义旗,汇聚正统,对抗国贼,心中的天平彻底倾斜。
甚至一些原本依附蔡瑁的小型豪族,也开始暗中与新野联络,为自己留一条后路。
新野城内,因刘琦的到来,士气大振,人心更加凝聚。刘备奉刘琦为荆州刺史,自己仍领左将军、豫州牧,但实际军政大权,已尽归刘备集团掌握。
林凡与诸葛亮站在城头,望着络绎前来投奔的士人百姓,以及更加稳固的军心。
“大义名分已立,人心初步归附。”诸葛亮轻摇羽扇,“接下来,该应对蔡瑁的垂死反扑,以及……那即将南下的雷霆之怒了。”
林凡点头,目光投向北方,那里,曹操的数十万青州兵,想必已经磨刀霍霍。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正好,借此一战,让天下皆知,荆襄之地,谁主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