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篱文创园A1展厅,在短短三天内经历了一场脱胎换骨的蜕变。周锐带领着团队,几乎是不眠不休,将这里打造成了一个充满江南韵味的非遗美学空间。原本略显粗犷的工业风骨架被巧妙地利用,悬挂着素雅的纱幔和竹帘,分割出苏绣、制扇、绸伞等不同的课程区域。每个区域的布置都紧扣技艺特色:苏绣区是静谧的,灯光柔和,仿若书斋;制扇区陈列着各式扇骨和成品,清风徐来;绸伞区则如同一片移动的烟雨江南,伞面半开,色彩清丽。
空气中弥漫着新定制的、带有龙井茶和冷竹香型的香氛,取代了之前装修残留的微弱气味。背景音乐是精心挑选的江南丝竹,音量恰到好处,若有若无,只为营造氛围,绝不喧宾夺主。
深夜十一点,展厅内依旧灯火通明,但嘈杂的施工和布置声已经消失,只剩下最后确认工作的细碎声响。
周锐站在展厅中央,手里拿着长长的检查清单,逐项打钩。他的眼下有着浓重的青黑,但眼神却亮得惊人。
“吴薇,所有课程的物料再清点一遍,尤其是绣针、丝线、扇面、伞骨,数量必须精确到个位数,预留10%的损耗备用。”
“孙磊,明天学员签到的动线再走一遍,确保从入口、签到台、寄存处到各课程区域的指引清晰无误。志愿者都培训好了吗?应对突发情况的预案再跟他们强调一次。”
“陈芳,和园区的对接最后确认,包括停车位、安保、保洁、电力保障,特别是我们有几个区域需要额外照明和插座,绝对不能出问题。”
他的声音有些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团队成员们虽然疲惫,但行动高效,如同上紧发条的齿轮,精准地完成着最后的准备工作。
与此同时,在云南大本营,林砚的办公室也亮着灯。她面前是两面屏幕,一面是杭州场地的实时监控画面(经授权开放),可以看到周锐团队忙碌的身影;另一面是视频会议界面,连接着沈砚心和赵小满。
沈砚心身在杭州,他刚刚结束与张清远、杨师傅等几位传承人的最后沟通。
“张师傅那边确认了,她明天会提前一小时到场,熟悉环境。教学用的绣帕和丝线样本,我刚刚亲自核对过,没有问题。杨师傅的扇骨和绸伞的半成品也都到位了。”沈砚心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来,平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他深知,这些艺术家的状态直接影响课程质量,丝毫不敢大意。
赵小满在云南负责最后的线上支撑和舆情监控。
“林总,所有报名学员的最终确认短信和详细交通指引已经全部发送完毕。我们的官方账号发布了最后的开课提醒和场地实景图,评论区反响非常热烈,期待值拉满了。我们也安排了专人明天实时监测社交媒体反馈,确保有任何问题能第一时间响应。”
林砚听着汇报,目光扫过监控画面里周锐坚毅的背影,心中感慨。从场地危机的绝地求生,到此刻万事俱备,这短短几天,考验的不仅是能力,更是心志。
“大家都辛苦了。”林砚的声音透过麦克风,清晰地传到杭州和云南,“这是我们跨区域扩张的第一场实战,意义非凡。记住,我们交付的不是简单的课程,是一种承诺,是对所有信任我们的学员和传承人的承诺。明天,我只要求一点:各司其职,展现我们最好的状态。”
在杭州,周锐做完了最后一遍巡检。他走到苏绣区,手指拂过张清远师傅那幅作为镇场之宝的《烟雨西湖》,冰凉的丝滑触感传来;他又走到敞开的窗边,夜晚湿润的空气涌入,带着植物和泥土的气息。这个场地,虽非最初首选,但此刻看来,其独特的 loft 结构和周边的静谧环境,反而比原定的酒店宴会厅更添了几分艺术气息和松弛感。
他拿出手机,在核心团队群里发了一条信息:
“场地终验完毕,一切就绪。”
后面附上了一张从展厅中央角度拍摄的全景照片——灯光温暖,陈设雅致,静候明日宾客。
几乎是瞬间,群里有了回应。
沈砚心:“收到。传承人状态稳定,明日准时到场。”
赵小满:“线上准备完毕,期待明日捷报!”
林砚:“很好。各位,今晚好好休息。明天,杭州见真章。”
周锐放下手机,对还在做最后收尾工作的团队成员们拍了拍手:“好了,今天就到这里。所有人,立刻回酒店休息!明天提前两小时到岗,我不希望任何人顶着黑眼圈迎接我们的第一批杭州学员!”
团队成员们相互看了看,脸上露出混合着疲惫和兴奋的笑容,开始收拾东西陆续离开。
当最后一个人离开,周锐独自一人关上展厅的大门,落锁。巨大的空间瞬间安静下来,只有隐约的丝竹声还在空气中流淌。他站在紧闭的门外,最后看了一眼这栋在夜色中静静矗立的老厂房。
明天,这里将迎来怎样的人潮和评价?是赞誉如潮,还是失望指责?未知的结果像一块巨石,悬在心头。
但他没有让自己沉浸在这种不确定性中太久。他深吸一口气,转身走向夜色。该做的,都已经做了。现在,他们需要的,是一场酣畅淋漓的睡眠,和一颗迎接挑战的平常心。
开课前夕,紧张与期待,如同拉满的弓弦。箭已上弦,只待天明。
第65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