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兴元年三月中旬,春寒料峭的关中平原上,中华军的旗帜已插遍陕西各地。随着李自成在九宫山授首、大顺残部彻底覆灭,曾经被战乱蹂躏的陕西、甘肃两省,终于迎来了光复的曙光。李虎率领征西大军主力,自西安出发,分兵多路扫荡境内残余的大顺据点,那些负隅顽抗的小股叛军,在中华军的绝对实力面前如同螳臂当车,要么被迅速剿灭,要么缴械投降。短短半月之内,陕西、甘肃两省的行政疆域便已完全收复,流离失所的百姓开始陆续返回故土,残破的城池也逐渐恢复了些许人气。
西安城的皇城之内,李虎正伏案处理着两省的光复事宜,案头堆满了各地送来的战报与民情文书。就在此时,一名传令兵捧着一封密封的圣旨,快步走入大殿:“将军,陛下圣旨到!”
李虎闻言,当即起身整理铠甲,恭敬地接过圣旨。展开黄绸圣旨,王巢的御笔朱批清晰可见:“陕西、甘肃久遭战乱,民生凋敝,特设陕西行省,统辖两省军政要务。命李虎暂代陕西行省总督,总领治理事宜;选派文臣五十员,即刻赴陕协助推行新政。治国之道,在于安民、兴业、育才,望卿不负所托,使关西之地早日恢复生机。”
“臣李虎,遵旨!”李虎双手高举圣旨,沉声领命。圣旨中的“安民、兴业、育才”六字,如同明灯,为他接下来的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当日下午,王巢派遣的五十名文臣便抵达西安,这些官员多是科举出身,兼具学识与治政经验,其中不乏熟悉西北民情的本地士人。李虎当即召集众官员议事,在皇城偏殿召开了第一次行省治理会议。
“诸位,”李虎身着便服,端坐于主位,目光扫过下方的官员们,“陛下命我等治理陕西、甘肃,核心便是‘安民、兴业、育才’六字。如今两省百姓流离失所,土地荒芜,百废待兴。当务之急,便是推行均田制,解决百姓的生计根本。”
话音刚落,一名须发皆白的老臣起身拱手道:“总督大人,推行均田制固然是良策,但大顺军盘踞西北多年,其将领与亲信霸占了大量良田,不少土地还涉及本地乡绅豪强,强行收回恐引发动荡,此事需谨慎行事。”
李虎微微颔首,深知老臣所言非虚。大顺政权建立后,李自成的部将们仗着权势,大肆兼并土地,许多农民失去祖产,沦为佃户甚至流民。而本地的乡绅豪强为了自保,也多与大顺军有所勾结,手中同样掌握着不少土地资源。
“此事我已有考量,”李虎沉声道,“均田制的核心是‘收回不义之田,还田于耕者’。大顺军将领及其亲信霸占的土地,无论多寡,一律无偿收回;对于勾结大顺军、欺压百姓的乡绅豪强,没收其多余土地;而对于安分守己、愿意配合新政的乡绅,保留其合法拥有的田产,并给予表彰。同时,设立专门的土地核查司,由军民共同组成核查小组,公开透明地丈量土地、登记造册,杜绝舞弊现象。”
众官员闻言,纷纷点头称是。随后,李虎又任命专人负责土地核查司的组建,要求在一月之内完成两省土地的初步核查与登记。会议结束后,一道道政令迅速传遍陕西、甘肃各地,土地核查工作随即展开。
在西安城郊的渭水村,村民们得知中华军要推行均田制,收回大顺将领霸占的土地,无不欢欣鼓舞。该村的土地原本多为村民世代耕种,但三年前大顺将领刘体纯率军路过,强行将村中八成良田据为己有,村民们只能租种剩下的贫瘠土地,每年缴纳沉重的租税,生活苦不堪言。土地核查小组抵达渭水村后,村民们纷纷主动带路,指认被霸占的土地界限。核查小组按照登记册,逐一核实土地归属,不到三日便完成了全村的土地核查。
当核查小组宣布将刘体纯霸占的良田全部收回,平均分配给村民时,渭水村的村民们激动得热泪盈眶,纷纷跪地叩谢。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农捧着一把泥土,哽咽道:“中华军真是为民做主啊!我们终于又有自己的土地了!”
类似的场景,在陕西、甘肃的各个村落不断上演。土地核查司的官员们严格按照政令行事,对于敢于阻挠核查、隐匿土地的豪强劣绅,当即派兵抓捕,依法处置。有一名在本地势力庞大的乡绅,暗中贿赂核查官员,试图隐瞒其勾结大顺军霸占的百亩良田,事情败露后,不仅被没收全部非法土地,还被处以流放之刑。此事传开后,各地豪强无不收敛,均田制的推行变得异常顺利。
经过两个月的努力,两省的土地核查与分配工作基本完成。此次共收回大顺军将领及豪强霸占的土地共计两百余万亩,按照“按口分田、男女平等”的原则,分配给了近百万无地、少地的农民。每位成年男子分得良田三亩,女子分得两亩,孤寡老人与孤儿则由官府额外给予补贴。同时,行省官府还发放了统一的土地凭证,明确土地归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拿到土地凭证的农民们,纷纷扛起锄头、牵着耕牛,走向久违的田地,荒芜已久的平原上,终于重现了耕种的身影。
解决了土地问题,接下来便是恢复农业生产。陕西、甘肃两省因长期战乱,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许多良田因缺水而无法耕种;同时,农民手中缺乏良种与新式农具,耕种效率低下。针对这些问题,李虎上奏朝廷,请求设立农业局,专门负责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王巢很快批准了请求,并从京城调拨了大量的良种、农具以及修复水利的物资。
农业局成立后,首要任务便是修复水利设施。陕西境内的泾惠渠、渭惠渠等古老水利工程,在战乱中遭到严重破坏,渠道堵塞、堤坝坍塌。农业局调集了数万民夫,由专业的水利工匠指挥,对这些水利工程进行全面修复。在修复过程中,李虎还下令推广新式的筑堤技术与灌溉工具,如用三合土加固堤坝、使用龙骨水车提高灌溉效率等。同时,农业局还组织农民开挖新的灌溉渠道,将渭水、泾水等河流的水资源引入更多的农田。
为了确保水利工程的质量,李虎亲自带队巡查各地的修复工地。在泾惠渠的修复现场,他看到民夫们正顶着烈日搬运砖石,当即下令为施工的民夫提供充足的饮水与粮食,并发放防暑药品。一名负责施工的水利官员向李虎汇报:“总督大人,按照目前的进度,泾惠渠预计下月便可修复完毕,届时可灌溉良田三十余万亩。”
李虎满意地点点头:“务必保证工程质量,绝不能出现豆腐渣工程。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关乎百姓的生计,马虎不得。”
除了修复水利,农业局还大力推广良种与新式农具。朝廷从江南地区调拨了抗寒、耐旱、高产的水稻、小麦良种,免费发放给农民;同时,引进了新式的犁、耙、镰刀等农具,这些农具相较于传统农具,更加轻便、高效,能够大幅提高耕种与收割效率。为了让农民们掌握良种的种植技术与新式农具的使用方法,农业局在各地设立了农技推广站,派遣农技人员下乡指导,举办培训班,手把手地教农民耕种技巧。
在渭水村,农技人员指导村民们采用新式的育秧方法种植水稻,并用新式犁进行耕地。村民们发现,用新式犁耕地,不仅省力,而且耕得更深、更均匀,水稻的长势也比往年好了许多。到了秋收时节,渭水村的水稻亩产较往年翻了一番,小麦亩产也提高了三成以上。村民们丰收后,纷纷将自家的粮食送到官府,缴纳赋税,剩余的粮食足够全家温饱,还有部分可以拿到集市上售卖。
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两省的粮食产量大幅提升,不仅解决了百姓的温饱问题,还储备了大量的军粮与救济粮。李虎还下令在各地设立常平仓,丰年时平价收购粮食,荒年时低价出售,稳定粮食价格,保障民生。
在安民、兴业的同时,育才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李虎深知,要实现地方的长期稳定与发展,必须培养足够的人才,而教育是育才的根本。此前,陕西、甘肃两省因战乱,学校大多被毁,文教事业停滞不前,百姓识字率极低,许多孩子无法上学。为此,李虎按照朝廷的政令,在两省各地设立帝国学堂,推广普通话与简体汉字,普及基础教育。
帝国学堂分为初等学堂与高等学堂,初等学堂面向适龄儿童,教授识字、算术、常识与普通话;高等学堂则选拔成绩优异的学生,教授经史子集、政法、算术等更深层次的知识,为朝廷培养后备官员与专业人才。学堂的师资力量一方面从朝廷派遣的文臣中选拔,另一方面招募本地的饱学之士,给予优厚的俸禄与待遇。同时,行省官府还规定,适龄儿童必须入学,学费由官府承担,贫困家庭的学生还可获得生活补贴,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有学可上。
在西安城的第一所帝国学堂,开学当日便迎来了数百名学生。学堂的教室宽敞明亮,里面摆放着整齐的桌椅,墙上挂着识字挂图与简易的地图。授课的先生先用普通话进行自我介绍,然后教学生们认读简体汉字。对于从未接触过普通话与简体汉字的孩子们来说,起初学习有些困难,但在先生的耐心教导下,他们进步飞快。不到半年时间,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认读常用的简体汉字,并用普通话进行简单的交流。
除了基础教育,李虎还注重职业教育的发展。针对陕西、甘肃矿产资源丰富的特点,设立了矿业学堂,教授采矿、冶炼等技术;针对农业发展的需求,设立了农艺学堂,培养专业的农业技术人才。这些职业学堂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纷纷投身于地方的建设之中,为两省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推行各项治理措施的同时,李虎还十分注重社会秩序的恢复与稳定。他下令在各地设立警察局,负责维护地方治安,打击盗窃、抢劫等违法犯罪行为;设立民政司,负责安抚流民、救济孤寡、调解民间纠纷;设立司法司,公正审理案件,维护法律的尊严。同时,加强军队与地方的协同配合,严厉打击残余的叛军与土匪,确保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在西安城,警察局成立后,迅速开展了治安整治行动。此前,因战乱导致城中治安混乱,盗窃、抢劫事件频发,百姓夜间不敢出门。警察局通过排查线索、走访群众,成功抓获了一批作恶多端的盗贼与土匪,依法进行了惩处。经过一个月的整治,西安城的治安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百姓们夜间出行不再提心吊胆,市场上的商铺也纷纷延长了营业时间,城市的活力逐渐恢复。
对于流离失所的流民,民政司采取了“就地安置、分类救助”的政策。对于愿意返乡耕种的流民,发放路费与种子、农具,帮助他们重建家园;对于无家可归的孤寡老人与孤儿,送入官府设立的养老院与孤儿院,由官府负责赡养与抚养;对于有一技之长的流民,介绍到相关的工坊或作坊工作,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在兰州城郊的流民安置点,一名失去双亲的孤儿被送入孤儿院后,得到了工作人员的悉心照料,不仅有饭吃、有衣穿,还能进入附近的学堂读书。孩子感动地说:“中华军就是我的亲人,我长大了也要为国家出力。”
经过半年的治理,陕西、甘肃两省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荒芜的田野变得郁郁葱葱,丰收的粮食堆满了粮仓;残破的城池得到了修缮,街道上车水马龙,商铺林立;学堂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笑容;各地治安良好,百姓们安居乐业,对中华政权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日益增强。
这年秋天,王巢派遣钦差大臣前往陕西巡查治理情况。钦差大臣走遍了两省的城乡,看到了百姓们安居乐业的景象,听到了百姓们对新政的赞誉,心中感慨万千。在向王巢的奏报中,钦差大臣写道:“陕西、甘肃两省经李虎总督半年治理,已从战乱废墟中恢复生机。均田制使百姓有田可耕,农业局使五谷丰登,帝国学堂使文教兴盛,社会秩序井然,民心归附。此等治绩,实属罕见,陛下可高枕无忧。”
王巢看完奏报后,龙颜大悦,当即下旨嘉奖李虎及陕西行省的众官员,将李虎正式任命为陕西行省总督,并赏赐大量金银绸缎。同时,下令将陕西、甘肃的治理经验推广至全国其他新收复的地区。
此时的西安城,正值丰收时节,城中举行了盛大的丰收庆典。百姓们自发地涌上街头,舞龙舞狮,敲锣打鼓,庆祝来之不易的丰收与安宁。李虎站在皇城的城楼上,看着下方欢腾的人群,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这一切的成就,离不开陛下的信任与支持,离不开众官员的齐心协力,更离不开百姓们的积极配合。
“总督大人,”副将陈明走到李虎身边,拱手道,“如今陕西、甘肃已安定下来,百姓们安居乐业,我们也可以安心准备南下征讨南明了。”
李虎目光望向南方,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他沉声道:“是啊,陕西、甘肃已稳,接下来,便是挥师南下,剿灭南明,完成天下一统的大业。相信在陛下的英明领导下,在我中华军的强大实力面前,南明政权的覆灭只是时间问题。”
庆典的欢笑声与鼓声交织在一起,回荡在西安城的上空。这座古老的都城,曾经见证了大顺政权的兴衰,如今正见证着中华政权的崛起与繁荣。而陕西、甘肃两省的光复与治理,不仅为中华军南下征讨奠定了坚实的后方基础,也为天下一统后的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中华政权的领导下,一个统一、繁荣、强盛的帝国,正在缓缓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