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晚上,柏海花准备安排大家住旅馆,艾叶没有同意。
众人挤在艾焕杰家,或在床上,或在地铺上,草草地睡了。
第二天,早上六点半,唐振绪就带着副院长倪可信,来到艾焕杰家。
两人接了梁有余等人,和艾青田一家四口,乘坐学校的大客车,先去了火车站。
众人在火车站附近的郝家火烧店,吃起了早餐。
梁九斤和郭以群饭量大,每个人都吃了8个火烧,唐振绪和倪可信见了,瞪大了眼睛,大开了眼界。
火烧店老板看着对梁九斤和郭以群,笑道:“今天,你们两人的早餐免费。
以后,只要有人,吃得比你们多,全都免费。”
见两人欣然接受,老板拿出了一张小黑板,挂在了迎街的墙上。
然后,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话:“吃郝家火烧,单人最高记录:8个。
凡能破此记录的朋友,当场免费!”
接着,请梁九斤和郭以群,在黑板上签了名。
看着墙上的最新创意,老板笑道:“开店二十多年,我还是第一次,见到那么能吃的人。
还一下子,就见识了两个人!”众人听了都笑。
秦关意拿出照相机,让梁九斤和郭以群,一左一右站在了黑板两侧,给他们拍了照。
秦关意笑道:“老板,你真会做生意。
隔天,我请人把照片给你。
祝老板生意兴隆,天天发财!”老板大笑着谢过。
吃完早饭,艾青田先乘车,去柏各庄农场报信。
其他人上了大客车,直奔滦州湾海滨。
上了车,倪可信立即与蒙豆豆、梁九斤、郭以群三人,聊起了专业问题。
万胥月抱着一岁的艾逸欧,与艾叶、周娴香拉着家常。
唐振绪和梁有余坐在一起,与艾青青、蒙不迟、秦关意和王守常四人,以及三岁的艾逸霞,说起了唐山和滦河铁路大桥的事。
他边想边说:“唐山位于河北东部,南临渤海,北依燕山。
这里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华北与东北通道的咽喉要地。
这座城市,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句丽驻跸而得名,历史丰富、文化底蕴深厚。
历史上,唐山市曾是兵家必争之地。
自唐朝开埠,直到近代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中,唐山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唐山市已经成了北方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
随着开平矿务局的建立,以及附近多条铁路的修建,唐山市逐渐发展成为华北地区的商业和交通中心。
与此同时,工业基础得到了加强,成为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
蒙不迟听了,赞道:“原来,唐山市有那么厉害啊!”
唐振绪点头,又说:“唐山有着两个中国之最。
第一,中国最早修建的胥各庄火车站。
1881年,为了解决煤炭运输不便的问题,清政府就开始修建唐山至胥各庄的运煤铁路。
胥各庄火车站,就是这条铁路的终点站。
第二,中国最早修建的铁路大桥。
1894年,为了方便往京津冀运送煤炭,在中国着名的铁路工程师、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主持下,修建了滦河铁路大桥。
他用压气沉箱法,解决了桥梁建筑界的难题,获得了全世界建筑专家的认可,也为中国人争了光。”
秦关意想起,自己要去北京见留学归国的冯捕蝉,问道:“唐伯伯,詹天佑也是留学生吗?”
唐振绪点头说:“是的。
11岁时,清政府招派詹天佑等人,赴美国留学。
1878年,他考入耶鲁大学,主修铁路工程。
1894年,回国主持建成了滦河铁路大桥。
在1905年至1909年期间,在他的主持之下,修建了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
他创设的‘竖井开凿法’以及‘人’字形线路,在世界铁路建设史上,都是首创。
后来,他又筹划修建了沪嘉、洛潼、津芦、萍醴、潮汕、粤汉等铁路。
另外,他还着有《铁路名词表》、《京张铁路工程纪略》等书。
周恩来总理评价詹天佑,是中国人的光荣。”
梁有余听了,一脸不屑,嘴里叽里咕噜着不停。
蒙不迟施展读心术,读了一番,然后,看着唐振绪笑道:“我不敢翻译!”
唐振绪和梁有余,师生两人,已经有好几十年没有见过面。
昨天,见梁有余受伤失智,唐振绪十分难过。
又听艾叶说,现在,梁有余在体力上,已经恢复了不少。
智力上的恢复,虽然缓慢,也在康复之中,心情才好了一些。
现在,见梁有余有话要说,心想:“正好利用这个机会,了解一下老师的身体情况,或者,可以去找医学专家,为他治疗。”
想到这儿,他对蒙不迟笑道:“你说出来,伯伯不怪你。”
蒙不迟听了,这才说道:“梁爷爷说,伯伯你是个大笨蛋。
漏说了詹天佑回国初期的事情,让我背给你听。”
唐振绪听了,哪里肯相信,蒙不迟这么个小孩能即兴背出,那么具体的事情来?
于是,他哈哈大笑,说道:“好啊,那我这个大笨蛋,就洗耳恭听了!”
蒙不迟听了,也不客气,一板一眼,连续不断地背了起来:“1881年夏天,詹天佑获得耶鲁大学学士学。
随后,他奉命回国。
然而,此时的中国,积贫积弱,詹天佑虽满怀报国之志,却没有施展才华的舞台。
他先是被派到福州船政局,改学轮船驾驶。
尽管用非所学,他依然表现出色,很快就被派往‘扬武号’战舰操练。
此后,詹天佑又转赴广东博学馆任教。
1888年,在经历了长达7年的等待之后,詹天佑终于如愿以偿。
他经人引荐,加入了刚成立不久的中国铁路公司,终于有机会,在铁路建设上大显身手。
詹天佑很快就展现出过硬的专业素养,以及勤勉敬业的干劲。
1894年,在修筑津榆铁路时,他采用‘压气沉箱法’打桩,完成了外国工程师屡次尝试,均告失败的滦河大桥桥梁基础工程。
1902年10月至1903年3月,慈禧太后要修建新易铁路,以便从北京,前往清西陵祭祖。
这条铁路,也是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
修建期间,他不辞劳苦、废寝忘食地工作,甚至每天工作长达十五个小时……”
不等蒙不迟背完,梁有余就打断了他。
蒙不迟读了他的想法后,不好意思地看着唐振绪,笑道:“梁爷爷心里在想,我是笨蛋中的笨蛋。
背得太多了,漏背了詹天佑奉命回国的原因。”
一开始,对蒙不迟能背出詹天佑回国后的经历,唐振绪将信将疑。
刚才,听蒙不迟随口背了一通,内容史实清楚,逻辑严谨,还颇具文采,非一个学龄前儿童能够做到,应该是从某本书上看来的。
唐振绪在震惊之余,已然相信,蒙不迟一定有过目不忘的本领。
现在,又听他这么说,知道他的读心术也非比寻常,更加坐实了他的异能。
唐振绪定了定神,点头说道:“依我看,不迟一点也不笨!”
蒙不迟听了高兴,又背道:“1881年6月8日,清朝政府内部的保守派占了上风,对留学生下达了撤回令,要将全体留美学生撤回祖国。
消息传出以后,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
不仅遭到清廷一些开明官员和留美学生的反对,就连美国前总统格兰特政府,也发来信函,希望清朝政府可以收回成命。
然而,慈禧太后不听劝阻,轻信了留学生监督陈兰彬、吴嘉善的谗言,坚持将留美学生分批撤回。
中国近代最早的国家留学运动,就此夭折了。”
梁有余听了,对蒙不迟的记忆力颇为满意,结结巴巴地说道:“昏庸无道,误国误民!”
唐振绪听了,既佩服蒙不迟的记忆力,又被梁有余的说法打动。
他握着梁有余的手,说道:“老师说得不错,第一批留学生里,只有詹天佑和欧阳庚两人,顺利完成了学业。
其他人,都是辍学回国的。
不过,虽然是这样,这些人之后的成就,也都非常大。
如果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业,然后再回国,成一定会更大!”
众人听了点头。
突然,与倪可信聊天的梁九斤,鼻翼微动,耳朵轻扇。
他指着车窗外,大声地问道:“不迟,你看到大海了吗?”
蒙不迟听了,立即施展透视术,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
接着,惊道:“妈呀,好大一片水!”
艾逸霞看了看,什么也没看到。
她伸出手,刮了蒙不迟的脸蛋一下,笑道:“不迟哥哥羞不羞?!
外面,明明是一排房子,哪儿有大海啊?”
话音未落,梁九斤在一旁,激动地说:“有海腥味儿,有海浪声!
到海边了,我们到海边了!”
大客车驾驶员对这一带的地理非常熟悉,听了说:“这排房子过去几里路,就是大海!
这两个孩子真厉害,鼻子尖、耳朵灵,眼睛……”
他一时想不起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透视术。
秦关意听了,笑着接了一句:“不迟的眼睛能透视,不是人!”
梁九斤听了,对着秦关意笑道:“不准乱说!”
秦关意见了,忙笑着补充道:“我说错了,我道歉!
透视宝宝不是人,天上神仙下凡来!”
大家听了,又大笑了起来。
只唐振绪、倪可信两人没有笑,他们看着梁九斤和蒙不迟,张着嘴,说不出话来。
不知道两人身上,还有多少异能!
愣了一下,倪可信迅速拉回思绪。
趁着大客车还没开到海边,忙介绍到:“唐山市地处渤海湾的中心地带,在河北省的东部。
东隔滦河,与秦皇岛市相望,西与天津市毗邻,南临渤海,北依燕山,隔长城与承德市相望。
我们来的这个地方,是唐山市南部的海岸线,有菩提岛、祥云岛、月陀岛等海上岛屿。
今天,我们就要乘渔船去月陀岛游览!”
大家听说,能乘坐上渔船,在大海上航行,又大声欢呼起来。
几分钟以后,大客车到了海边,唐振绪早已经安排了一条渔船,等在那儿。
众人登上渔船,不一会,上了月陀岛。
接待他们的渔家,安排了游泳、沙滩浴、捡贝壳、钓鱼等活动。
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妙风景,南京来的众人,彻底地放松了下来。
两个小时后,众人乘船回到岸边,又上了大客车。
中午十二点,风尘仆仆地赶到了柏各庄农场。
艾焕杰、艾青田、艾青海、贺春红、常征、艾青贝以及常征的父母一家,准备了两桌海鲜,以及当地特色的大餐,招待了众人。
秦关意吃得得意,让蒙不迟记住,今天吃到的十二菜一汤,回到南京,可以对同学们吹嘘。
蒙不迟当真,一板一眼地背了出来:芦花鸡香菇炖粉,海杂鱼,盐烤大虾,什锦海螺煲,特色石锅粉,农家玉米汁,烧椒皮蛋拼盘,鸿宴肘子,酱汁瓦块鱼,蜂蜜麻糖,唐山棋子烧饼,饹馇,青蛤萝卜丝汤。
当天下午,众人就回到了唐山工学院。
第二天,参加了常征和艾青贝的婚礼。
在此期间,唐振绪、倪可信、蒙豆豆、梁九斤、郭以群几人,一直抽着空,说着工作上的事情。
秦关意和蒙不迟两人,每天都及时完成了相应的学习任务。
7月7日,吃了午饭,唐振绪有事,赶去了秦皇岛。
倪可信带着几个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的教授,与梁有余一行,乘车赶往北京。
下午五点,大客车来到了北京市西安门大街26号。
倪可信见到了地方,立即与梁有余等人告别,返回了唐山。
蒙豆豆刚下车,就看见竖着的大木牌上,写着“香山慈幼院”几个大字。
他心中一动:“难道,慈幼院搬到这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