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弧又一次刺亮,映亮小李专注的脸。
他透过那几片简陋的玻璃,紧盯着材料表面瞬间亮起又熄灭的光斑。
“这次……比上次好像亮一点,偏白,持续时间好像也长了零点几秒……”他不太确定地记录着。
旁边的切削试验结果很快出来——材料表面过烧,刀具通过时甚至带起了细微的熔融物。
失败。
刘师傅骂了句粗口,用力扳动着延迟继电器的旋钮,那老旧的旋钮发出令人牙酸的摩擦声。
“这破玩意儿,拧一度没反应,拧过一点又他娘的差太多!”
何雨柱没说话,拿起千分尺,测量着这次过烧区域的深度和范围,记录下来。
他的目光扫过那套粗糙的同步触发系统。
接近开关检测刀盘位置,信号传递到延迟继电器,继电器控制等离子焊枪的电源接触器。
每一个环节都充满间隙、延迟和不确定性。
机械的、电气的误差层层叠加,最终体现在那无法精确控制的加热时机和持续时间上。
这是当前最大的瓶颈。
靠人手去微调那个粗糙的旋钮,想要抓住毫秒级的精准时机,无异于痴人说梦。
必须改进控制系统。
但他的思维没有停留在抱怨设备简陋上。
而是快速思考着在现有条件下,如何能做得更好。
“同步信号源不能取自机械运动末端。”何雨柱突然开口。
刘师傅和小李都看向他。
“刀盘旋转本身就有轻微跳动,接近开关安装有间隙,检测就有误差。我们应该从更源头、更稳定的地方取信号。”
他指向铣床的主轴电机:“从控制电机的电路里,取同步信号。”
刘师傅皱眉:“那更复杂了,要动控制柜线路……”
“不一定直接接线。”何雨柱目光扫过车间,“找一个转速稳定的参考源。”
他的视线落在车间墙角一台闲置的老式示波器上,那是以前维修精密设备时用的,现在早已淘汰。
“那台示波器,能不能拆它的时基发生器?或者利用它的扫描同步信号?”
刘师傅眼睛一亮:“哎?有点意思!那玩意儿出来的信号可比这机械开关稳当多了!”
说干就干。
刘师傅带着徒弟立刻去捣鼓那台废旧示波器。
何雨柱则和小李继续尝试,依靠那简陋的光学观察和不断的试错,艰难地积累着数据。
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记录本上写满了各种参数和对应的现象:过烧、欠热、加热位置偏移……
空气里弥漫着金属灼烧和臭氧的味道。
偶尔有其他工友经过,投来好奇又略带同情的一瞥,摇摇头走开。
没人看好这异想天开的试验。
但试验小组的几个人,谁都没有提放弃。
何雨柱的脸上看不出气馁,只有专注和思考。
每一次失败,他都会仔细测量残件,分析可能的原因,然后提出下一个微调的方向。
小李的眼睛因为长时间凝视强光而布满血丝,但他依旧努力分辨和记忆着那些细微的光亮差异。
刘师傅和徒弟们满手油污,不断地拆装调试,试图从那堆旧零件里榨出更稳定的性能。
直到下班号再次响起。
一天的试验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