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件试件整齐地排列在检验平台上。
千分尺的测头一次次轻触光滑的金属表面,发出细微的咔哒声。
何雨柱亲自操作,刘师傅和小李屏息站在两旁,目光紧跟着测头的移动。
尺寸数据被一一报出,小李快速记录。
“一号件,主轴孔径,+0.003。”
“二号件,同上,+0.002。”
“三号件,+0.004。”
……
五个试件,关键尺寸全部在公差范围内,并且分散性极小。
这意味着加工稳定性得到了初步验证。
何雨柱又拿起表面粗糙度仪,在几个典型部位测量。
数值同样令人满意,远优于之前的直接切削。
最后,他拿起那柄使用了五次的刀具,在放大镜下仔细检查刃口。
磨损极其轻微,几乎和新刀一样。
刘师傅长长吐出一口气,像是把憋了一天的浊气都吐了出来,脸上终于露出了实实在在的笑容:“娘的!真成了!”
小李更是激动得脸发红,握着记录本的手都有些抖:“效率……粗略估算,比之前提升了百分之四十!刀具寿命……这简直不敢想!”
何雨柱放下刀具,脸上也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松弛。
但他很快又恢复了冷静。
“只是初步成功。”他提醒道,“五件样本还太少。不同批次的材料性能会有波动,刀具的初始状态也有差异。我们需要更多试验,积累数据,尤其是边界条件的数据。”
他看向那套依旧简陋的加热系统。
“而且,我们现在依赖小李的主观视觉判断。‘合适’的光亮度标准,需要更客观的量化。”
成功的喜悦被谨慎和下一步的计划冲淡。
但一种强大的信心,已经在这个角落建立起来。
他们走的方向是对的。
接下来的几天,试验以更高的频率进行。
他们开始系统性地调整参数:略微改变加热时间、微调热源功率、尝试不同的刀具切入角度……
成功率和稳定性随着数据的积累和经验的增加,逐步提升。
小李对那“最佳光斑”的判断越来越有把握,甚至能粗略分出“微欠”、“微过”的等级。
何雨柱则开始着手将那些主观的光亮描述,尝试与更客观的参数关联。
他找来了厂里仅有的、精度不高的照度计,试图测量加热瞬间的光强,尽管响应速度跟不上,但也能记录下一些趋势性的数据。
他还让小李尝试用不同深浅的铅笔,在记录本旁边画出他看到的“最佳光斑”的灰度和亮度印象,试图建立一个极其粗糙的视觉参考标尺。
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车间的其他工人,从最初的好奇和怀疑,逐渐变成了关注和惊讶。
偶尔休息时,会有人溜达过来,看看那台被改造得有些怪异的铣床,看看加工出来的光洁零件,低声议论几句。
“何工这帮人,还真搞出名堂了……”
“这玩意儿要是能推广,咱以后干这种硬骨头活可就轻松多了……”
老马主任脸上的愁容也少了些,虽然依旧叮嘱他们注意成本,但提供的支持明显更主动了。
直到这天下午。
何雨柱被叫到了沈工的办公室。
办公室里只有沈工一人。
他示意何雨柱坐下,没有寒暄,直接递过来一份文件。
“这是初步的成本和效率评估报告,基于你们目前的数据。”沈工的语气平淡无波。
何雨柱接过报告,快速翻阅。
报告里详细列出了试验期间的各项消耗:电力、特种气体、人工工时、设备占用、物料损耗……
也列出了初步验证带来的效率提升和刀具寿命延长数据。
后面附着一张简单的效益对比分析表。
何雨柱的目光落在最后的结果上。
根据目前的试验数据折算,采用这种热辅助加工新工艺,单件成本……居然比原有工艺还要略高一点。
他的心微微往下一沉。
沈工观察着他的表情,缓缓开口:“新方法,效率是高了,刀具损耗是降了。但新增的热源系统能耗不小,特种气体消耗是纯增量,还有设备改造和占用成本,以及你们投入的大量额外工时。”
“现阶段,从纯经济账算,并不划算。”
何雨柱沉默着,手指无意识地在报告纸上划过。
他知道沈工说的是事实。
试验阶段的投入,摊薄到有限的成功件数上,成本高是必然的。
但这盆冷水,依旧来得有些突然。
沈工没有催促,给他时间消化。
过了一会儿,何雨柱抬起头,目光重新变得清晰。
“沈工,这份评估是基于当前试验规模和小批量验证。”
他的声音稳定下来。
“如果这套工艺成熟后,推广到大批量生产呢?热源系统可以优化能效,气体消耗可以通过回收系统降低,设备改造成本会被巨大的产量摊薄,人工熟练后工时也会减少。”
“更重要的是,”他加重了语气,“原有工艺加工这种材料,不仅效率低,刀具损耗大,而且质量风险高,废品率也相对较高。这些隐性成本,在报告里可能没有充分体现。”
沈工微微颔首,似乎对他的回答并不意外。
“你说的有道理。但决策需要依据,而不是假设。”
他身体前倾,目光锐利地看着何雨柱。
“厂里不可能仅凭一个前景,就无限期地支持一个投入巨大且短期不见效益的试验。”
“我需要你,拿出一份真正能说服人的东西。”
何雨柱迎着他的目光:“您需要什么?”
“一份详细的、基于可靠数据的规模化推广可行性报告。还有,”沈工顿了顿,“一套标准化的、可复制的工艺规程和操作指南。不能只靠小李的眼睛和你们的经验。”
“我要的,不是实验室里的样品,而是可以下到生产线上的、稳定可靠的新技术。”
要求被清晰地摆在了面前。
更高,也更难。
这意味着,试验不能停留在原理验证和粗糙摸索阶段。
必须向标准化、规范化、可量化迈进。
需要设计更精确的控制系统,需要将“光亮度”这种主观判断转化为客观的、可测量的物理参数,需要制定严格的操作步骤和工艺纪律。
何雨柱沉默了片刻。
压力如山,但他眼底的光芒却并未熄灭,反而更加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