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的晨光带着点初冬的凉意,却没挡住中医馆门口的热闹。第一期公益课的最后一节,老人们来得比平时都早——张阿姨拎着刚蒸好的红糖馒头,李大爷揣着自己写的“穴位口诀”笔记本,王大爷更是把装血糖记录本的布包攥得紧紧的,连平时总爱迟到的陈奶奶,都拄着拐杖提前半小时到了,手里还拿着个绣着梅花的手帕,说是要送给苏砚。
苏砚刚把“涌泉穴调理失眠”的图解贴在墙上,转身就被老人们围了起来。“苏医生,今天最后一课,可得教个管用的!”“我家老头子总起夜,有没有能治的穴位啊?”“以后还能跟着你学吗?可别断了啊!” 七嘴八舌的声音里,满是不舍和期待。
苏砚笑着把红糖馒头分给大家,指尖触到温热的馒头,心里也暖烘烘的:“大家别着急,今天教‘揉涌泉穴’,专门治失眠、起夜多,还能补气血,老人小孩都能用。” 她拿起脚型穴位模型,指着脚底前1\/3处的凹陷:“涌泉穴在这儿,每天晚上睡前用热水泡脚后,用拇指指腹顺时针揉5分钟,坚持一周,就能睡得香。”
她一边说,一边拉过陈奶奶的脚,轻轻示范:“奶奶,您看,力度要像按棉花,别太使劲,不然会疼。您试试,是不是有酸胀的感觉?” 陈奶奶按了两下,眼睛一亮:“哎,还真有!这地方一按,脚底板都热乎了!”
老人们立刻互相帮忙练习,有的坐在小板凳上揉自己的脚,有的帮身边的人找穴位,连王大爷都放下血糖记录本,跟着学:“我晚上总醒,正好试试这个!” 中医馆里的笑声混着“酸胀吗?”“再往下一点”的讨论声,像一锅熬得暖暖的粥,驱散了初冬的寒意。
【剧情诊疗提示】:本书中揉涌泉穴调理失眠、起夜为剧情设定。现实中失眠、夜尿频繁可能由前列腺问题、心血管疾病、精神压力等多种病因引起,穴位按摩仅能辅助缓解疲劳、改善局部循环,无法替代医学诊断。若症状持续超过2周,或伴随尿痛、心悸、情绪低落等情况,需及时就医排查病因,避免延误治疗。
苏砚穿梭在老人们中间,耐心调整每个人的手法。看到张阿姨揉得太使劲,她轻轻握住阿姨的手:“阿姨,拇指再放松点,涌泉穴是肾经要穴,轻揉才能养肾,太用力反而伤气。” 看到李大爷找不准位置,她拿了支马克笔,在大爷的脚底轻轻画了个小圈:“您按这个圈揉,肯定没错。”
课程过半时,姜瑶拎着相机走进来,笑着说:“我来给你们拍几张照片,留个纪念!” 她举起相机,镜头里定格下一个个温暖的瞬间:陈奶奶靠在椅背上,闭着眼让苏砚帮她揉涌泉穴;王大爷拿着笔记本,认真记录“泡脚+揉穴”的步骤;张阿姨和几个老人围在一起,对着脚型模型讨论穴位位置。
“苏医生,你过来,咱们拍个大合照!”姜瑶招呼苏砚站在中间,老人们立刻围过来,有的搭着苏砚的肩膀,有的举着穴位图解,脸上的笑容比阳光还灿烂。相机“咔嚓”一声,把这一幕永远定格下来。
合照拍完,老人们突然安静下来。张阿姨朝李大爷使了个眼色,李大爷清了清嗓子,从布包里拿出一个红色的锦盒,双手捧着走到苏砚面前:“苏医生,这是我们第一期公益课20个老人凑钱做的,一点心意,你可千万别推辞!”
苏砚愣了一下,看着锦盒上绣着的金线,心里突然涌上一股热流。她打开锦盒——里面是一面红色的锦旗,上面用金色的丝线绣着十个大字:“妙手针灸解病痛,仁心公益暖人心”,边角还缀着小小的艾草穗,是张阿姨亲手缝的。
“这……”苏砚的声音有点发颤,眼眶瞬间红了,“大家不用这么费心,我就是教点简单的穴位,不值当的……”
“怎么不值当!”王大爷打断她,举起手里的血糖记录本,声音哽咽,“我以前每天打18个单位胰岛素,血糖还8.5,是你教我揉足三里,让我减药,现在血糖6.3,连医生都夸好!这面锦旗,你必须收下!”
“是啊苏医生!”陈奶奶拉着苏砚的手,手里的梅花手帕轻轻擦过苏砚的手背,“我以前每天晚上醒五六次,是你教我揉安眠穴,现在能一觉睡到天亮!这都是你的功劳!”
老人们纷纷点头,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我们凑钱的时候,谁都没犹豫,你五十我一百,张阿姨还特意去锦旗店盯着做,怕人家绣得不好!”“你别觉得我们老了没用,以后谁再敢来闹场,我们第一个冲上去!”“这面锦旗,是我们的心意,也是我们的信任!”
苏砚再也忍不住,眼泪“啪嗒啪嗒”掉在锦旗上,却赶紧用手背擦掉,笑着说:“谢谢大家,谢谢你们……这面锦旗,我收下了,我会好好挂在馆里,当成最珍贵的礼物。” 她小心翼翼地捧着锦旗,走到中医馆最显眼的位置——就在母亲当年留下的《针灸大成》挂轴旁边,用红绳把锦旗系好,金色的丝线在阳光下泛着光,和泛黄的医书相映成趣。
挂好锦旗,苏砚转身对老人们说:“大家放心,公益课不会断,第二期下周就开,还是每周两次,还是免费。以后不管是小儿推拿、高血压调理,还是失眠改善,只要大家需要,我就一直教下去。”
“免费?”李大爷皱起眉,“苏医生,你这馆里房租、药材都要花钱,总免费怎么行?该收钱就收钱,我们都愿意交!” 老人们也跟着附和:“对!我们不差这点钱,只要能跟着你学,多少钱都愿意!”
苏砚摇摇头,走到诊桌前,拿起母亲留下的青铜罗盘——罗盘的银质指针在阳光下轻轻转动,最后稳稳地指向锦旗的方向,像是母亲在为她“正名”。她轻轻抚摸着罗盘上的经络纹路,轻声说:“我妈以前总说,‘中医不是用来赚钱的,是用来救人的’。她当年在乡下义诊,也是分文不取,还自己贴药材钱。我开公益课,不是为了赚钱,是想把我妈教我的东西传下去,帮更多人少受点病痛的苦。”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老人们真诚的脸庞,语气坚定:“所以第二期公益课,还是免费。要是大家实在想帮忙,就多帮我宣传宣传,让更多需要的人来学,这比给我钱还重要。”
老人们看着苏砚坚定的眼神,看着桌上的青铜罗盘,再也没说什么,只是重重地点头。张阿姨笑着说:“好!我们都帮你宣传!我明天就去菜市场跟老姐妹们说,让她们都来报名!”
姜瑶站在一旁,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暖暖的。她拿出手机,把刚才拍的合照发在朋友圈,配文:“公益课结课,锦旗是最好的礼物。苏医生说,第二期还免费,这样的中医,值得所有人信任。” 没一会儿,评论区就热闹起来,有人问“怎么报名”,有人说“想带家里老人来学”,还有之前被苏砚调理过的患者,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经历。
临近中午,老人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王大爷走之前,特意把血糖记录本留给苏砚:“苏医生,这本子你留着,下次开课的时候给新学员看看,让他们也知道,穴位按摩真的管用!” 陈奶奶把梅花手帕塞给苏砚:“这是我自己绣的,你带着,冬天擦手暖和。”
送走最后一位老人,苏砚靠在诊桌旁,看着墙上的锦旗和罗盘,心里满是力量。她想起母亲生前在乡下义诊的照片——照片里,母亲穿着白大褂,蹲在田埂上给老人揉穴位,身边围着一群孩子,笑容和她现在一样温暖。
“妈,你看到了吗?”苏砚轻声说,指尖轻轻划过罗盘,“我把你的手艺传下去了,还有很多人信任中医,信任我们。以后我会继续走下去,帮更多人,也会找到真相,还你清白。”
就在这时,手机响了,是李主任打来的。电话里,李主任的声音很亲切:“苏医生,我下周有个社区健康讲座,想邀请你来讲讲中医穴位按摩,让更多人了解中西医结合调理慢性病,你有空吗?”
苏砚眼睛一亮,立刻答应:“有空!李主任,谢谢您给我这个机会,我一定好好准备!”
挂了电话,苏砚看着墙上的锦旗,心里的期待越来越强烈——她知道,这只是开始。未来,她不仅要开好公益课,还要让更多人了解中医的价值,更要查清母亲的冤案,让那些被AI误诊的患者,也能得到公平的对待。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锦旗上,金色的丝线闪着光,映得整个中医馆都暖暖的。苏砚拿起穴位模型,开始准备下周公益课的内容,指尖划过“涌泉穴”的标注,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坚定——有老人们的支持,有母亲的守护,还有李主任的认可,她的路,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