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的昌丰村,年味还裹在清晨的薄雾里没散。
屋檐下的冰棱化了半截,滴下的水珠在地上积成小小的水洼,映着天边刚冒头的日头,泛着细碎的光。
吃过早饭,麦家的灶房里,徐盈娘先装了一布袋子的蜜桔,然后将一捆粉条装进粗布袋子,袋口用红绳系了个漂亮的结,这是给私塾杨秀才准备的礼,自家做的粉条,雪白雪白的,透着筋道。
“芽儿,把那筐核桃和木耳递娘一下。”徐盈娘擦了擦手上的面粉,又从柜里翻出一张油纸,把核桃和木耳分装成两小包。核桃挑的都是壳薄肉厚的;木耳也是晒得干干爽爽,泡开了能发一大碗,都是云芽和李桐儿上山时候采的。
“明天阿福就去私塾了,给杨秀才送点家常东西,让他多照拂着点。”
云芽把东西递过去,看着母亲仔细把礼物归置好,忍不住笑:“娘,您这礼准备得比过年走亲戚还用心。”
“那可不,”徐盈娘拍了拍布袋子,“杨秀才可是你弟弟私塾的先生,阿福跟着他读书,咱们可不得用心。核桃补脑子,木耳贵重,蜜桔新鲜,而粉条只有上醉仙楼能吃到,咱送这些能在杨秀才那露脸不?”
云芽点头:“肯定能,别的不说,就说现在咱家的粉条可是醉仙楼的独一份,杨秀才肯定喜欢。”
麦阿福穿着袄子正蹲在院子里逗兔子,手里攥着个刚剥的蜜橘,听到娘已经打包完了,连忙跑过来:“娘,现在就走吗?”
麦大江正帮着把礼物搬到驴车上,闻言笑着揉了揉他的头:“现在就去,你也跟着去,咱顺便在把今年的束修给了。”
一家三口上驴车,云芽嘱咐小心点,就看着爹娘带着阿福租着驴车慢慢走远。
只余下车轮轧过积雪,留下两道浅浅的辙印。
驴车走在乡间小路上,寒风刮过,却挡不住车里的暖意。麦阿福靠在徐盈娘怀里,娘俩依偎在一起
进了城,街上的红灯笼还没摘,偶尔有小贩推着车叫卖糖画、风车,麦阿福扒着车边,眼睛都看直了。
“爹,一会回家给我买个糖人呗。”
徐盈娘看着麦阿福的被冻得红扑扑的笑脸开口拒绝到:“不行,你天天吃糖糕,吃蜜桔,吃的甜的太多了!”
麦阿福撒娇:“娘,不嘛不嘛,我要吃,我想吃,我就吃一个。”
徐盈娘坚决的拒绝:“你牙齿本就不好,忘了牙疼的时候了?”
麦阿福听到这就老实下来了,只是皱巴巴的小脸上还写着不舍两个字,只能眼巴巴的看着糖人摊子。
麦阿福已经没有在老宅时候那般的黑瘦,像麻秆顶西瓜般的瘦弱,现在也被养胖了,养白了,有些小表情表现出来很是可爱。
不一会就到了杨秀才的宅子门口,麦大江刚把驴车停稳,门房里就走出个穿灰布短褂的小厮,约莫十五六岁,见了他们三人,见怪不怪。
“你们是来做什么的?”小厮斜倚在门框上,慢悠悠地问。
麦大江连忙上前,拱手道:“小哥您好,我们是昌丰村麦大江,带小儿来给杨秀才送年礼。”
小厮点点头,也没多问,转身进府通报。
没一会儿,他就出来了,朝三人摆了摆手:“进来吧,先生在堂屋等着呢。”
跟着小厮往里走,院子里种着几株梅花,枝头还挂着残雪,淡淡的梅香飘在空气里。堂屋的门虚掩着,推开门,就见杨秀才坐在八仙桌旁,穿着件深蓝色的长衫,和去年麦家第一次来拜访时一模一样,神色淡然。
麦大江连忙拉着徐盈娘和麦阿福行礼,徐盈娘也跟着福了福身,麦阿福则怯生生地喊了声:“杨先生好。”
杨秀才示意三人起身:“坐吧,不必多礼。”
待三人坐下,小厮端上三杯热茶。
麦大江笑着说:“杨先生,这不过年了嘛,家里也没什么好东西,就带了些自家产的玩意儿,您别嫌弃。”
紧接着小厮已经将麦大江带来的东西堆到堂屋里。
麦大江指着这些东西,一一介绍:“这蜜橘是南方来的,甜得很;核桃是去年秋天晒的,专挑的皮薄的;木耳是也是上山采的,晒得干;还有这粉条,干净筋道,煮着吃、炖着吃都好。”
说到“粉条”二字时,杨秀才原本端着茶杯的手顿了顿,“咚”的一声把茶杯放在桌上,杯底与桌面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但是并不突兀。
他开始抬眼正眼打量起麦大江一家三口,目光从麦大江憨厚的脸上扫过,紧接着就是三人的穿着打扮。
短短几息功夫,杨秀才就断定这几人不是什么富贵人家,又在脑子中搜索起对这家人为数不多的印象,并无什么改变的。
而后开口问道:“你说的这个粉条,可是醉仙楼菜品里的那种粉条?”
麦大江笑着点头应是,杨秀才嘴角几不可察地勾了勾,说了句:“你们有心了。”
他伸手示意小厮把礼物收下去,又看向麦大江:“礼物我收下了,还有别的事吗?”
“是这样,”麦大江连忙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里面是五两银子,小心翼翼地放在桌上,“这是小儿今年的束修,还请先生收下。”
一小厮接过上戥子上称重后,杨秀才点点头,从抽屉里拿出一张预先写好的纸条,上面用毛笔写着“今收麦阿福束修五两银,为期一年”,末尾还盖着他的私章。他把纸条递给麦大江:“收好,这是凭证。”
麦大江双手接过纸条,小心地叠好放进怀里,又起身道谢:“多谢先生!小儿顽劣,往后在私塾,还望先生多费心教导。”
“分内之事。”杨秀才摆了摆手,重新拿起桌上的书,显然是下了逐客令。
麦大江识趣,带着徐盈娘和麦阿福再次行礼,然后退出了堂屋。
走出杨宅大门,开始回程。
驴车慢悠悠地往回走,偶尔能听到远处传来几声鞭炮声,是正月里最鲜活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