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可行,安全性也能通过稳定剂解决。”
林卫国平静说道,“关键在于,我们怎么把它造出来。”
他把目光转向娄晓娥。
娄晓娥心领神会,起身把一叠厚厚的资料发到每个专家手里。
“这是卫国根据理论推导,设计的两种合成‘偏二甲肼’的工艺路线。”
“各位前辈可以过目。”
专家们半信半疑地接过资料,一页一页翻看。
纸上全是密密麻麻的化学反应式和流程图。
从最基础的原料,到催化、反应、分离、提纯,每一步都清晰得过分。
整个合成路线的逻辑严丝合缝,找不到一点瑕疵。
会议室里只剩下纸张翻动的“沙沙”声。
专家们脸上的表情从疑惑,慢慢变成震惊,最后是掩饰不住的狂热。
他们都是国内顶尖的行家,心里跟明镜一样。
能设计出这种路线的人,在有机合成上的水平,已经不是他们能理解的范畴。
“天才!这他妈就是个天才的设计!”
最先提问的钱学敏老教授激动得脸通红,说话都带上脏字。
“尤其是这个‘拉西法’!利用氯胺和二甲胺反应,产率能高到吓死人!”
“我的老天爷,怎么想出来的!”
“林副院长,我提议,马上组建实验小组,现在就干!”
“我同意!”
“算我一个!”
林卫国用他那不属于这个时代的知识,再一次把所有专家镇住。
......
实验室里,灯火通明。
穿白大褂的科研人员跑来跑去,脸上全是紧张和兴奋。
空气里弥漫着一股刺鼻的化学药剂味儿。
偏二甲肼的合成实验,正式启动。
林卫国和娄晓娥也换上白大褂,亲自在控制室坐镇。
“一组,检查反应釜气密性,出了岔子大家一起上天!”
“二组,氯胺溶液浓度再算一遍,小数点后四位都不能错!”
“三组,升温速度给我盯死,五分钟报一次温度压力!”
林卫国的指令通过广播传遍每个角落。
所有人都绷紧神经。
这玩意儿脾气暴躁,任何一个环节出错,整个实验室都会被炸上天。
娄晓娥拿着记录本,站在林卫国身边,紧盯主显示屏的数据。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走。
反应釜里的温度和压力,稳步爬升。
“报告!催化剂注入完毕!”
“报告!观察到连续气泡,主反应开始!”
一切顺利,但林卫国的表情没有任何变化。他很清楚,真正的鬼门关还没到。
主反应进行到一半,娄晓娥紧盯的备用监测屏上,一个辅助压力指数忽然跳红。
“卫国!p-7监测点压力异常,超过阈值千分之三!”她声音绷紧。
娄晓娥话音刚落,主显示屏上,反应釜的总压力值开始野蛮地向上冲!
尖锐的警报声响彻整个控制室!
“压力失控!反应速度过快!”一个年轻技术员吓得脸色发白。
“快!紧急降温!”
“不行!降温速度跟不上!”
控制室一下乱成一锅粥。
“都别慌!”林卫国一声低喝,压下所有杂音。
他双眼锁定那串红色的数字,大脑飞速计算。
“泄压阀不能开!开了就炸!”
他抢过话筒,声音沉稳。
“冷却组,三号阀门全开,液氮注入夹套!”
“催化组,切断b路供给,反向注入抑制剂!”
“动力组,主搅拌器转速降到百分之五十,开备用辅搅拌,逆向旋转!”
一连串指令在三秒内下达。
控制室里的人全都听傻。
逆向搅拌?这是什么操作?嫌死得不够快吗?
但出于对林卫国的盲目信任,操作员们还是立刻执行。
液氮注入,釜内温度骤降。
那匪夷所思的逆向搅拌,在釜内形成一股反向涡流,强行撕开反应链。
压力表上那根已经顶到红线区的指针,剧烈抖动几下。
然后,竟然奇迹般地,一寸一寸退回来!
控制室里死一般安静,所有人都盯着那根指针,不敢喘气。
直到指针退回安全区,彻底稳定。
“呼……”
所有人跟抽掉骨头一样瘫在椅子上,后背全是冷汗。
在场的专家们看林卫国的眼神,像是在看一个怪物。
这种临场指挥,没有几千次实验经验和恐怖的理论功底,根本做不出来。
钱学敏更是满脸通红,嘴里不住地念叨。
“原来是这样……逆向涡流破开反应链……教科书上都没有的法子,神了!真是神了!”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再没出任何意外。
反应釜冷却,取样阀打开。
一股带着腥氨味的淡黄液体,缓缓流入收集瓶。
“成了!”
不知是谁喊了一嗓子。
整个实验室瞬间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
科研人员们互相拥抱,又笑又跳,好几个老专家都哭出声。
成功了!
我们靠自己的力量,造出世界上最先进的火箭燃料!
娄晓娥激动地抱住林卫国的胳膊,笑得像个孩子。
“卫国,我们做到了!”
“这只是第一步。”
林卫国拍拍妻子的手,脸上也露出笑容。
接下来的全面性能测试,结果一项项出来。
燃烧热值、密度、冰点、比冲……
每一项数据都和林卫国的理论计算完美吻合。
当最终的测试报告摆在大领导和几位将军面前时。
整个会议室落针可闻。
“比冲345秒!我的天!这比我们现役导弹的燃料高出一大截!”
一个负责导弹设计的将军,看报告的数字,激动得手都在抖。
这他妈是什么概念?
换上新燃料,导弹的射程直接翻一倍!
原本只能打到家门口,现在能直接送到敌人首都!
这威慑力,完全不是一个级别!
“好!太好了!”
大领导一巴掌拍在桌子上,兴奋地站起来。
“林卫国同志,你又为国家立下天大的功劳!”
“这个‘惊雷计划’,有你在,我们就有了定海神针!”
高能燃料的突破,让整个项目组士气爆棚。
大领导当场拍板,拨款建厂,马上工业化生产。
林卫国再次展现出他那不讲道理的工程设计能力。
只用一个星期,他就画出一整套化工厂的设计图。
从反应釜选型,到管道布局,再到安全防爆,滴水不漏。
那效率,那水平,让负责基建的工程师们看着图纸直发懵。
感觉自己手里拿的不是设计图,是天书。
里面的很多理念,他们这辈子都没见过。
燃料问题解决,“惊雷计划”的重心,顺理成章转到另一项核心技术。
惯性导航系统。
如果说燃料是导弹的心脏,那这东西就是导弹的大脑和眼睛。
没了精准的导航,飞得再远,也不过是一支没头的大号苍蝇,打不着人。
此刻,导弹项目指挥部,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
宽敞的车间里,十几个刚加工出来的金属部件摆在桌上。
这些零件形状各异,表面光洁,精密得像艺术品。
它们是惯性导航核心中的核心,陀螺仪的样品。
可现在这些耗费无数心血的宝贝疙瘩,跟一堆废铁没两样。
因为,它们全都不合格。
“到底怎么回事!”
项目总指挥,一个脾气火爆的老将军,把测试报告“啪”一声摔在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