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主任很快带着人过来。
易中海的后事办得简单潦草,甚至有些寒酸。
一口最便宜的薄板棺材,盖着张破草席,让两个街道雇来的人用板车拉走。
没有哀乐,没有哭声,只有车轮滚过石子路的“咯吱”声。
这个在院里算计一辈子,总想让满院子人养老送终的老头,最终去了城外乱葬岗。
他走的时候,院里人心里说不上什么滋味。
只觉得这院子越来越邪性,风都透着一股子凉气。
林卫国站自家门口,冷眼看着板车消失在胡同口。
这些禽兽终究是开始互相撕咬,不死不休,这只是个开始。
他走进屋,娄晓娥正轻抚着肚子,脸上带着忧虑,脸色发白。
“卫国,这院子……我害怕,晚上总梦见那滩血……”她声音发颤。
林卫国走过去,脱下外套把妻子揽进怀里。
“晓娥,别怕。”他声音很柔,“这院子咱们不住了。”
“我明天就打报告,申请换房。为了你,也为孩子,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林卫国的报告很快得到批准,
国家对他这样的顶尖科学家向来是最高规格的保护。
三天后,一辆军用大卡车停在四合院门口。
几个警卫员手脚麻利,不到一小时就把所有家当搬上车。
院里的人都从屋里出来默默看着,眼神复杂。
贾张氏躲在门后,从门缝里往外瞅,眼睛里全是嫉妒的毒火。
秦淮茹站在中院阴影里,双手攥紧衣角,冷冷地看着。
傻柱像个木头人蹲在墙角,抱着脑袋,对外界的一切都没了反应。
林卫国一走,这个院子好像连最后一点光彩也随之被抽走。
赵东来一家也来送行,赵大妈拉着娄晓娥的手眼眶红红。
“晓娥,安顿好了,可得常回来看看。”
“一定会的,赵大妈,您和赵科长也多保重。”娄晓娥眼圈也有些发热。
汽车发动,缓缓驶出四合院。
林卫国回头最后看一眼,那扇属于他的门关上,整个院子显得更加灰败。
......
与此同时,林卫国亲手点燃的“星火”,正以燎原之势席卷全国。
轧钢厂下属的电子分厂,全新的生产线高速运转。
工人们熟练地将晶体管、电阻焊在电路板上。
一台台印着“星火一号”的黑色小收音机,从流水线末端诞生。
它们被装进印着“科技兴国,服务人民”的纸箱里,由解放牌卡车运往全国。
西北一个小山村,村支书用全村凑的钱,从县城带回第一台“星火一号”。
他拧开开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开场音乐,穿透黄土高原的寂静响起。
整个村子都沸腾起来。
一个抽了一辈子旱烟的老人,摘下毡帽,用衣袖擦眼角。
“听见了,是北京城的声音……”
几个扎羊角辫的孩子,瞪大眼睛围着那台小黑盒子,想碰又不敢碰。
那是他们第一次如此清晰地听到来自首都的声音,听到了山外的世界。
城市的供销社里,“星火一号”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
价格只有过去电子管收音机的三分之一,立刻引来疯抢。
“同志,给我来一台!我排了两小时了!”
“还有没有?我从乡下跑了几十里路来的!”
夜晚,无数家庭的窗户里,传出广播的声音。
人们听着新闻,听着戏曲,听着那些鼓舞人心的歌曲。
这些小收音机,就像一扇扇新打开的窗户,让生活在角落的人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林卫国的新家,在距离红星实验院不远的一个新建干部小区。
一栋栋红砖小楼立在白杨树下,环境清幽,跟那个四合院比简直是两个世界。
房子是二楼一套三居室,宽敞明亮。
雪白的墙壁,干净的水泥地,还有独立厨房和厕所。
“卫国,这……太好了。”
娄晓娥摸着玻璃窗,闻着空气里淡淡的石灰水味道。
“咱们以后就住这儿了?”
“对,以后这就是咱们的家。”
林卫国从身后抱住她,下巴抵在她头顶。
“再也没人来打扰我们,你安心养胎。”
搬家后的日子安逸平静。
娄晓娥孕吐反应渐渐消退,胃口好了起来,脸颊也变得红润。
她不再去实验院,每天在家整理技术资料,或者看看书,听听广播。
林卫国给她弄来一台“星火一号”,小小的黑匣子声音却格外清晰。
娄晓娥最喜欢听戏曲节目,有时候听入迷还会跟着哼唱两句。
肚子里的孩子也一天天变得有存在感。
有时候林卫国把手放在娄晓娥的肚子上,能感觉到里头轻微的动静。
这种血脉相连的感觉,让他一颗为国为民的心也变得无比柔软。
而他倾注无数心血的“星火计划”,也结出丰硕的果实。
这天,他收到一封来自甘省农村的信,是一位乡村教师写的,字迹娟秀。
信里说,他们村终于有了“星火一号”,全村人都高兴坏了。
但村子太大,人太多,小小的收音机声音有限,每次听广播都得挤在一起。
信的末尾,老师期盼地问:“尊敬的林总工,
国家能不能造出声音很大的收音机,让全村人都能听见呢?”
这封信让林卫国下定决心。
“人民群众不光需要听见国家的声音,还需要听得更响亮,更清楚。”
林卫国把一份新的设计图纸推到红星实验院团队面前。
图纸上画着的正是“星火”系列的新产品——晶体管扩音机。
这东西就是俗称的“大喇叭”。
在林卫国的设计里,扩音机采用全晶体管电路,再配个手摇发电机。
哪怕在没电的穷乡僻壤,只要有人摇发电机,那声音就能盖过整个村子。
“公社开会,学校通知,在田里传达上头的文件,你们想,这用处大不大?”
钱学敏盯着图纸,那喇叭结构简单,想法却绝了,他一拍大腿。
“这东西要是真弄出来,那可是帮了天大的忙!”
扩音机的研发立刻启动,有造收音机的底子,这次的活儿干得特别快。
但一个坎儿还是来了,怎么都绕不过去,问题出在喇叭的振膜材料上。
第一批样机拿去户外一试,才下点小雨,几个大喇叭就全成了哑巴。
拆开一看,里头的纸膜受潮变形,软得跟泡烂的菜叶子没两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