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发改委会议室的气氛,比窗外的秋雨还要凝重几分。巨大的屏幕上,临湖市申报的“城市智慧安全感知网络”项目预算方案,如同一块投入水中的巨石,激起了层层争论的涟漪。预算金额庞大,涉及在城区关键节点大规模部署新一代多功能智能传感器及配套的“磐石”边缘计算节点。反对的声音主要来自预算处和部分技术专家。
预算处长老齐眉头紧锁,手指用力点着方案中密密麻麻的设备清单:“孙处,你们高新处推进智慧城市我们理解,但这预算……是不是太超前了?动辄上亿砸在这些‘小盒子’上,性价比怎么算?现有摄像头加人工巡检,不是一样保障安全?财政的钱,要花在刀刃上!”
一位资深技术专家也推了推眼镜,语气谨慎:“孙副处长,新型传感器技术迭代快,大规模铺开,后续维护升级成本巨大,而且数据安全风险叠加,会不会反而成了新的负担?我们需要更谨慎的可行性论证。”
所有的目光聚焦在孙明远身上。他不再是几个月前那个只关注宏观布局的博士处长。信访局挂职的经历,如同在他思维的版图上凿开了无数条细微的沟壑,让宏观政策与微观民生的联系变得异常清晰。他站起身,没有急于反驳预算和技术的质疑,而是点开了屏幕上一个不起眼的附件——那是他挂职信访局期间,整理归档的、与城市公共安全相关的部分投诉案例库。
屏幕上瞬间跳出密密麻麻的条目:
“xx小区居民多次投诉夜间不明异响,疑似燃气泄漏,经三次人工排查未果,居民持续恐慌…”
“xx老旧街区消防通道被占投诉,处理周期长达两周,其间发生一起小型火灾,因救援延误损失加重…”
“xx路口人车混行险象环生,居民呼吁安装智能警示系统未果,上月发生致人重伤交通事故…”
孙明远的声音沉稳,带着一种沉甸甸的穿透力:“齐处长,各位专家,这不是钱有没有花在刀刃上的问题。刀刃砍在哪里,才算砍对了地方?”他指着那些案例,“人工巡检、事后处置,是‘刀’,但往往是钝刀,砍下去的时候,损失已经发生!我们这套‘感知网络’,是‘磨刀石’,更是‘预警哨’!”
他调出方案核心部分:“新一代传感器,集成了异常气体嗅探、结构微震动监测、热成像、人流密度识别等多维感知能力,由‘磐石’边缘节点就地分析。它的价值,不是替代摄像头和人工,而是把‘安全神经末梢’延伸到城市看不见的毛细血管里!它能在居民闻到异味前预警潜在燃气泄漏;能在消防通道被占的第一时间自动识别并联动执法;能在人流密度异常或交通冲突风险骤增时提前干预疏导!这不是花钱买设备,是花钱买时间,买预防,买化解重大风险的黄金窗口期!”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会议室,那份在信访窗口练就的、对具体民生痛点的深刻体察,此刻成为他论述最有力的支撑:“在信访局,我听过太多‘如果早点发现就好了’的叹息。财政的钱是有限的,但用在把风险掐灭在萌芽状态,用在避免一个家庭因安全事故破碎,用在挽救可能因交通拥堵耽误的急救生命——这笔账,难道不比事后投入巨资救灾、赔偿、重建,性价比高百倍吗?这‘刀刃’,砍在风险未发之时,砍在民心所系的痛点之上,才是真正的‘刀刃’!”
孙明远的声音在会议室回荡,那些冰冷的投诉案例仿佛带着温度,拷问着每一个决策者的价值取向。预算处长齐处长紧锁的眉头并未完全舒展,但眼神中的质疑明显少了几分,他拿起笔,在预算方案上重重划了几个圈:“孙处,你这些具体场景的痛点分析……很实在。但投入产出比,尤其是长期运维成本模型,还需要更扎实的测算支撑。” 讨论的焦点,从“要不要投”,转向了“怎么投得更精准、更可持续”。孙明远知道,他用信访经历带来的“泥土气息”和对“安全底线”的具象理解,艰难却坚定地撬动了第一块认知的坚冰。
---
省科技厅基础研究处的氛围,与发改委的凝重截然不同,弥漫着一种专注与兴奋交织的气息。赵小川协助李哲团队搭建的“研发安全信息伴随系统”雏形,经过几周的迭代和试用,效果出乎意料地好。它像一个无声的守护者,将原本散乱的安全信息流初步整合、关联,自动标记潜在断点,发出温和的风险提示。
然而,赵小川并未止步。他敏锐地发现,系统虽然提高了内部信息流转效率,但对外部协作和最终应用环节的安全风险覆盖,仍显薄弱。特别是当李哲团队的新型高温合金材料即将进入国家重大专项(航空发动机部件)的极端环境实测阶段时,整个测试链条涉及多个顶尖院所、特殊场地和复杂流程,安全风险陡然倍增,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成为关键瓶颈。
赵小川找到李哲,指着屏幕上系统模拟出的测试流程图:“李教授,我们的‘伴随系统’现在能盯住实验室内部的‘小安全’,但材料一旦走出这扇门,进入国家级的实测链条,就像小船驶入了远洋。测试单位的安全规范标准是否与我们完全对齐?极端测试中万一出现材料异常,信息能否第一时间同步给所有相关方?特殊测试废料的跨区域合规处置衔接是否无缝?这些环节一旦出现信息延迟或偏差,后果不堪设想。”
李哲神情凝重,这正是他隐隐担忧却无暇细顾的问题:“小赵,你说到点子上了。以往这种大协作,主要靠协议约束和人工沟通,效率低,容易出纰漏。你有想法?”
赵小川眼中闪烁着在北江构建“安全供应链图谱”时练就的系统性思维光芒:“光有内部的‘伴随’不够,我们需要一张覆盖全链条的‘安全协作图谱’!就像我们在北江给产业链做的那样,但对象换成参与这次实测的所有单位、关键环节、负责人、安全规范接口、应急联络通道、废料处置路径。把所有这些信息节点,都接入我们升级的‘磐石-研发护航’平台,实现信息一点录入、多点同步、风险自动关联预警、处置指令穿透直达!”
他越说越激动:“比如,材料在A单位进行超高压测试时出现非预期形变,图谱会立刻标红该异常节点,自动将信息同步推送给b单位(负责下一步高温测试)的负责人,并提示其调整测试参数或暂缓测试;同时推送给材料研发团队(我们),推送预设的应急处置专家小组,甚至推送给负责该批次材料废料处置的指定单位,告知潜在风险变化!让信息流和安全指令流,像血液一样在协作网络的‘血管’里畅通无阻!”
李哲听得心潮澎湃,用力拍了下赵小川的肩膀:“好!这思路太对了!把‘产业安全图谱’的经验嫁接到‘科研协作安全’上!这才是真正的‘护航’,不是被动防御,是主动构建安全协作的‘高速公路网’!我全力支持,立刻协调各参与方,把这张‘安全协作图谱’建起来!” 一粒来自产业安全领域的“花粉”,终于催生出了科技研发深水区里的一朵创新之花。赵小川感到前所未有的价值感,他不再是走错片场的旁观者,而是成为了支撑科研巨轮安全远航的关键工匠。
---
临湖新能源产业园,沈宏志办公室的气氛却有些压抑。桌上摊着一份来自海外某权威检测机构的正式函件,内容直指临湖电池的“金钟罩”被动防护系统。函件措辞严谨,却暗藏锋芒:对该系统采用的蜂窝状吸能合金结构设计及材料性能提出质疑,认为其极端工况下的可靠性“缺乏符合国际主流标准的第三方充分验证”,要求临湖方面提供更详尽的验证数据和原始设计参数,否则可能影响其产品在相关市场的准入评级。
市场部负责人忧心忡忡:“沈总,这是‘磐石’认证体系第一次在海外被质疑!他们表面上是技术质疑,骨子里恐怕是贸易壁垒。我们给不给数据?给多少?核心技术参数万一……”
沈宏志盯着函件,眉头紧锁。临湖电池凭借“磐石”加持的安全性能异军突起,打破了原有的市场格局,触动某些巨头的利益是迟早的事。这份函件,就是第一缕带着寒意的风。他想起了王磊书记常说的“根深才能叶茂”,也想起了自己力排众议加装“金钟罩”时的坚持。安全,是他们的生命线,也是破局的利刃,但要想在更广阔的世界扎根,就必须直面国际规则的风雨。
他拿起电话,语气沉稳而坚定:“技术部,准备材料!不是他们质疑什么我们就只给什么。第一,把我们‘金钟罩’的设计理论依据、所有极端工况(包括运输事故级冲击)的实验室模拟验证报告、材料性能国际对标数据,全部梳理出来,要详实、专业、符合国际规范!第二,联系与我们长期合作的、国际公认的第三方安全认证机构,申请对‘金钟罩’系统进行独立复核验证!第三,法务部介入,研究函件措辞,准备应对后续可能的贸易摩擦预案。”
放下电话,沈宏志走到窗前,看着园区内繁忙有序的景象,眼中燃烧着不服输的火焰。“‘磐石’体系是在江东大地上长出来的根,在国内市场经历了风雨考验。现在,它要扎向更深的国际土壤,就得经得起更严苛的审视!安全不是口号,是真金白银的投入和经得起任何标准检验的硬实力!这一关,必须过!” 他知道,这不仅是一场技术较量,更是一场关于中国标准、中国制造安全话语权的远征。王磊书记“固本培元”时深植的安全基因,此刻正面临着国际风云的淬炼。
省委书记办公室。王磊听取了秘书关于孙明远预算争议、赵小川“安全协作图谱”进展以及沈宏志海外函件三件事的简要汇报。他没有立即评论,而是缓步走到窗前。雨丝如织,敲打着窗棂,也浸润着楼下庭院里那株石榴树深扎的泥土。王磊的目光穿透雨幕,仿佛看到了发改委会议室里孙明远据理力争的身影,科技厅内赵小川构建图谱的专注,临湖产业园中沈宏志面对国际挑战的坚毅。
“根须要深,还要交叉啊。”王磊轻声自语,指尖无意识地在冰凉的玻璃上划过。孙明远用信访的根须滋养了宏观政策的判断;赵小川让产业安全的根系延伸进了科研的沃土;沈宏志则正带领着江东安全产业的根系,顽强地探向陌生的国际岩层。风雨是考验,更是催促根系更深、更广地扎下去的号角。他转身,目光落在墙上那幅江东省地图上,不同领域、不同战线的根系,正悄然在更深处彼此缠绕、相互支撑。穗满待风起,根深自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