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项目的评选结果在期待中揭晓,“健康养生精品走廊”联盟凭借其创新的模式、扎实的根基和显着的综合效益,成功入选!消息传来,整个联盟沸腾了,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意味着实实在在的政策支持和广阔的发展平台。
县里为此专门召开了项目启动会,宣布了配套支持措施:一笔用于基础设施提升的专项扶持资金、对接省级旅游推广平台的宣传资源、以及农业科技特派员的定点技术支援。这些支持,如同春雨,来得及时而润泽。
联盟理事会立即召开会议,商讨如何用好这笔“及时雨”。林晚强调:“政策支持是助力,不是依赖。我们要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增强内生动力。”
经过充分讨论,资金使用方案很快确定:
1. 基础设施升级:重点改造提升联盟各节点间的道路标识系统,在关键路口设置统一的“养生走廊”导览图;为桃源村体验中心和青峰乡茶场增设遮阳避雨的观光廊道和环保厕所,提升游客舒适度。
2. 智慧赋能:开发一个简易的联盟小程序,集成景点介绍、路线规划、在线预约、产品购买等功能,并嵌入各节点的实时溯源信息查询,提升便捷性和科技感。
3. 人才培训:利用扶持资金,定期邀请省里的农业专家、旅游策划师、营销顾问,为联盟成员开展专题培训,提升整体运营水平。
方案确定后,联盟成员分工协作,高效执行。周支书负责协调道路标识的安装;水生和技术员一起琢磨小程序的开发;巧婶和张维则负责对接专家培训课程。整个过程公开透明,账目清晰,成员们干劲十足。
政策东风的效应很快显现。省级平台的宣传推广,为“养生走廊”带来了更多元的客源,不仅有周边城市的游客,还开始吸引一些外省的研学团队和养生机构。联盟小程序的上线,极大方便了游客规划和预订,线上订单稳步增长。
然而,新的客群也带来了新的需求。一位来自沿海城市的养生机构负责人,在体验了“养生四味”套餐后,找到林晚提出了一个建议:“你们的生态和产品非常好,但体验内容偏重传统和观光。现在很多高端客户追求深度、互动和个性化,比如定制化的养生方案、短期禅修体验等。联盟有没有考虑开发更高阶的服务?”
这个建议点醒了林晚。联盟不能满足于现状,必须在服务深度上继续挖掘。她召集核心成员,探讨“服务升级”的可能性。
“我们可以尝试推出‘养生顾问’服务,”张维提议,“由我或者福伯这样的老把式,根据客人的体质和需求,提供一对一的饮食、起居建议,甚至定制简单的药膳茶饮方。”
“还可以开发‘节气养生’短期课程,”巧婶补充道,“比如立夏祛湿、秋分润燥,结合时令药材,设计一套包含讲解、体验、食养的课程。”
“我们的民宿也可以升级,”赵大姐受到启发,“提供更舒适的养生环境,比如药浴、艾灸等辅助服务。”
这些想法让大家兴奋不已。联盟决定,先小范围试点“节气养生周末班”,由张维和巧婶牵头设计课程,在桃源村和青峰乡轮流举办,探索经验。
政策的扶持,如同春雨润物,无声却有力地滋养着联盟的成长。它没有带来急功近利的膨胀,而是转化为基础设施的夯实、管理水平的提升和服务内容的深化。联盟成员们在共享发展红利的同时,也更加珍视这来之不易的局面,自觉维护着共同的品牌和标准。
傍晚,林晚查看小程序后台数据,看到不断增长的访问量和好评,心中充满欣慰。她走到正在施工的观光廊道旁,工人们正在紧张作业。远处,福伯和张维在药田里边走边比划,讨论着新的课程设计。
一切都在稳步向前。她深深体会到,真正可持续的发展,不是靠风口上的狂飙,而是靠日常点滴的积累和内在功力的提升。润物无声,方能根基深厚,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