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的扶持和市场的认可,为“健康养生精品走廊”联盟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联盟成员们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深的服务层次和更广的价值挖掘。“深耕易耨”,精耕细作,成为新的主题。
首个“立夏祛湿养生周末班”在桃源村试点推出。课程由张维和巧婶精心设计,为期两天一夜,内容包括:药田识药(讲解祛湿药材)、古法炮制体验(制作薏仁茯苓糕)、节气药膳制作、晚间健康讲座以及晨起养生操。课程限额十五人,价格不菲。
消息通过小程序和会员渠道发布后,名额迅速报满。学员多是注重养生、有一定消费能力的中青年白领和退休人士。周末班开班当天,学员们入住改造升级后的民宿,在张维的带领下漫步药田,听他讲解苍术、厚朴等药材的祛湿功效;在巧婶的指导下,亲手制作药膳点心;晚上围坐一堂,交流养生心得。
课程体验远超预期。学员们对这种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的深度体验赞不绝口。
“以前只知道薏米红豆祛湿,今天才知道还有这么多讲究!”一位学员感慨。
“自己动手做一遍,印象特别深刻,回家也能照着做。”另一位学员展示着自己做的茯苓糕。
良好的口碑通过学员们的社交网络迅速传播,后续的“小满清心”、“芒种健脾”等节气课程预约很快排到了三个月后。
服务升级的成功,让联盟成员信心大增。但随之而来的是接待能力的极限挑战。深度课程耗时耗力,对导师、场地、后勤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张维和巧婶几乎满负荷运转,其他成员也需全力配合。
“咱们得培养更多能讲能带的人才,”林晚在复盘会上指出,“不能总靠张技术员和巧婶顶在前面。各家的老师傅,都要把本事传下来,能独当一面。”
联盟内部启动了“导师培养计划”,鼓励福伯、老杨、醋坊主等各领域的老师傅,将各自的绝活系统整理,培养接班人。同时,联盟利用扶持资金,选派有潜力的年轻骨干外出参加专业培训,提升服务设计和讲解能力。
就在联盟忙于内部提升时,外部环境也发生了变化。随着“桃源印记”和“养生走廊”的名气越来越大,模仿和竞争也愈发激烈。周边县市出现了几家类似的“生态养生”项目,有的在宣传上直接打擦边球,包装和说辞高度雷同;更有甚者,开始以高薪挖掘联盟培养的熟练员工。
一天,负责线上运营的水生团队里,一位刚培养出来的客服主管提出了辞职,理由是一家新开的竞争对手给出了双倍薪水。这件事给联盟敲响了警钟。
“看来,光有事业留人、感情留人还不够,还得有待遇留人。”周支书忧心忡忡。
“竞争不可避免,”林晚冷静分析,“我们要正视它。被模仿,说明我们有价值;被挖角,说明我们的人才优秀。我们要做的,是筑高我们的‘护城河’。”
联盟迅速采取了应对措施:一方面,建立了更合理的薪酬增长和绩效考核机制,让核心员工的收入与联盟发展同步增长,分享发展成果;另一方面,加快联盟自有品牌的商标注册和外观专利申请,运用法律武器保护知识产权;更重要的是,持续加大在产品研发和服务创新上的投入,确保自身始终领先一步。
“深耕易耨”,不仅是对土地的精细管理,也是对服务、对人才、对品牌的深度经营。联盟成员们意识到,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内功的修炼,在品质、特色和体验上做到极致。
傍晚,林晚翻看着新一期的节气课程报名表,学员来源已从本省扩展到邻省。她走到窗前,看到张维还在灯下备课,巧婶带着几个年轻人在厨房试验新的药膳配方。竞争的压力如同悬顶之剑,但也激发了联盟更强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深耕之下,沃土才能孕育出更甘美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