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房西屋是原来主家的书房,外侧还有一间花厅,都是单独开门的,给他们住,先做凉粉买卖,等乡试之后再去做木工呀。”
“村里再找一两个做工的和春生哥住,这边人手应该够了。”叶青萝迅速盘算着人员安排。
“这样青竹巷负责凉粉,留一辆马车就好了,前院的西角院一样可以做木工,与柳枝巷那边分开。”
“柳枝巷那边就仍管肉包和绿豆糕,这两手艺便是让他们全学了去也没什么了,那边交给家旺伯和菊英伯娘管着,顺便管八月的考生吃住。”
“那边人手多、马车也多了一辆,应该是忙得过来的,不需要大伯娘和大堂哥盯着才是。”
“等到大考时天气凉下来了,凉粉生意减少,多出的人手正好帮着卖肉包和绿豆糕,互相补足缺人的问题。”
叶青彦想了想,觉得这样已经很合理了。
想到什么,他正色道:“可以就这么安排。”
“我会和知谦说清楚我们不住柳枝巷的事,这是你的宅子可不是叶家的宅子,青梨拎不清,知谦该拎得清。”
“他明知青梨与你不和还坚持要带青梨去府城,就要先想清楚这事。”
“真到府城姐妹翻脸,他也别想安心考试了,若影响其他人不中,后果他也担负不起。”
“不过这事我要等他自己再来提起时才说,我不会主动提及。”
“什么难得去府城,他中不中举若想带青梨去府城如何没机会?大考之后多的是客栈可住,路上来回四天,府城随便逛上两三天足矣。”
叶青萝见二堂哥态度明确没有再说什么,却提及另一件事。
“二堂哥,万一到时候想去柳枝巷住后罩房的人超过三个,就让正学哥和小许先生去青竹巷。”
“他们毕竟是不算钱的,若能腾一间屋出来多赚六两银子也是好的。”
“知道了,明天要去县衙,到时候再看情况,知道我们愿意放租了,消息自会传开,还有三个月时间给他们确定人数。”
叶青彦过来就是要说今天考生们想还住后罩房一事的,没想到商量了这么久,连做工的人如何安排也差不多清晰了。
眼见外头天色暗下来,三兄弟都蹲在门外默默偷听他们说事情,便站起了身。
“我先回去和大哥细说刚才的这些事情,明天还要去县衙呢。”
叶青彦说完却没有立刻就走,而是提起小茶壶再往自己的茶杯里倒了倒,将最后半杯茶喝完,这才离开。
见他走之前还不留剩茶,叶青萝哭笑不得。
现在都知道她茶好,还好她两边忽悠,现在还没人细究她的茶叶哪里来的。
“姐姐,府城是买了第二座大宅子吗?”二堂哥一走,三兄弟连忙跑进屋里,叶青宇好奇地问。
叶青萝示意他们三人在长书桌前坐下,她挪过方桌那边的杌子过来坐下,看着他们,微笑点头承认了。
“正好,姐姐也打算和你们说一件事儿。”叶青萝轻声说道。
“姐姐在府城时是打算节后带你们也去府城常住的,毕竟村子里读书进度太慢,容易拖慢你们将来的科举路。”
“但是你们冒然去到府城怕不适应,姐姐也怕你们的学习跟不上大私塾里的进度,又离爹娘太远,所以……”
“顾公子建议先送你们去县城的清风书院。”
“顾公子从小在清风书院读书,前年十六岁就考了秀才案首,苏家大哥也是清风书院学子,前年考中秀才前十,之后才去府学读书。”
“书院有很厉害的夫子,也有很多很多可以借读的书,那不是我们村建书轩可以比的。”
“虽然清风书院远近闻名,能去读书的也多是有钱人,进了书院的有钱人不一定读书多好。”
“但咱们不是去玩耍不是去混日子的,咱们是去读书的,是去跟随书院的好夫子读书、提升更多学问的。”
“也是借助那里更多的书,帮自己打好基础、扎实学习,为科举多积累实力的。”
“二堂哥从村塾考童生、从镇上私塾考秀才,那是二堂哥的本事也是二堂哥自己的努力和吃苦勤勉。”
“咱们不能只看到二堂哥考中秀才,也要看那些没有考中的落榜考生,引以为戒。”
“这次院试两千多人只有三百多人考中秀才,咱们要如何在将来的两千多人里像二堂哥一样杀出重围?”
“姐姐认为,那就是要从小定好目标并为之奋斗,勤勉不可懈怠。”
“去书院读书还有更多游学机会,可以接触到优秀的读书人,可以学习别人的优秀,警惕别人的不足。”
“这是村塾里给不到你们的,镇上私塾也给不出太多的机会。”
叶青萝怕弟弟们不能理解去书院的重要性,一直在说去书院的好处,而后她看向大弟。
“青宇,你这个月满十二了,去清风书院苦读五年,之后就可以一路参加县试、府试、院试了,为六年后的科举大考做准备。”
“在村塾六年和在县城书院六年,这笔帐不用算也知道谁更有优势。”
叶青宇被说得小脸严肃、一脸沉思。
叶青宣也在认真思考着姐姐的话,消化姐姐说的那些事儿。
只有叶青安小脸有些茫然紧张,他知道姐姐的意思就是要送他和哥哥们去县城读书了,不能再在村塾读书了。
可是他才在村塾读一年多的书呀,他不舍得离开。
“姐姐打算等九月就送你们去清风书院。”
“为了能跟上相应的学班,你们要把手头的书多读熟读,有不懂的早些问夫子,而不是每天完成夫子布置的课业就当完成了任务。”
“这两个月姐姐没有管你们读书,也不知道你们是不是退步了,可是过几天姐姐又要去府城了……”
“你们在村塾读书若是懈怠了,去清风书院跟不上进度就麻烦了。”
叶青萝没有直说担心他们在村塾,只以其他村里娃的读书成绩为参考,觉得大家成绩都差不多就没问题。
可是村里考科举的有几个?考上功名的又有几个?
不是轻视村里读书人,而是资源在那里、时间和环境在那里,就是没有镇上和县城的考生更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