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再次仔细审视报纸上那张模糊的合影,试图从中找出一些蛛丝马迹,可惜印刷质量太差,根本无法辨认清晰的面容。
“看来,事情远比想象的要复杂。”李满仓放下报纸,眼神凝重。
原本他打算找个合适时机,通过胡家将堡垒的位置和部分情况透露出去,换点功劳。
但现在,牵扯到可能存在的、有组织的日方势力,他就必须更加谨慎了。
贸然泄露,不仅可能引火烧身,甚至可能打草惊蛇,让那些隐藏在暗处的家伙警觉起来。
他决定将堡垒的事情继续深埋心底,至少在自己拥有足够的力量和清晰的应对策略之前,绝不向任何人提起。
那些金银珠宝和文件,要继续在空间里沉睡。
正月里的日子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初十。
年节的喧嚣渐渐沉淀,李家坳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但积雪未化,春寒依旧料峭,地里还不到忙活的时候。
闲来无事,李满仓除了日常练功、教导孩子们,更多的时间便沉浸在空间里那堆“废品”书籍中。
他像一只勤劳的工蜂,孜孜不倦地从里边看能不能翻出宝藏来。
这次,他的目光落在了几本关于食用菌栽培的书籍上《木耳代料栽培技术》、《香菇高产新模式》、《平菇室内层架栽培图说》。
这些书籍的出版年份都在八九十年代,里面介绍的种植技术相对此时而言,无疑是超前且系统的。
李满仓仔细阅读着,脑中灵光不断闪现。
他想起前世记忆中,到了八九十年代,乃至新世纪,东北地区尤其是白山一带,确实成为了全国重要的食用菌生产基地,木耳、香菇等山货畅销全国。
一个念头在他心中迅速生根发芽,为什么不现在就搞起来?
眼下是76年初,集体生产仍是主流。
利用生产队的名义,搞集体副业,既能增加集体和社员收入,又能为自己积累管理和技术经验,为将来可能到来的个体经营时代铺路,这无疑是一条稳妥且前景光明的路子。
吉林省冬季漫长寒冷,露天种植不现实,但书籍里明确提到了室内栽培、利用火炕或简易棚室控温保湿的技术!
村里有不少闲置的旧房、仓库,稍加改造就能用上。
最关键的一环——菌种,书籍里提到了菌种分离和培育,但那需要专业设备和知识,短期内靠自己搞不现实。
但他有胡秋萍这条线!
以胡家的能量和关系网,从省城甚至北京的相关农业研究所弄到一些成熟的香菇、平菇、木耳菌丝,应该不是难事!
越想越觉得可行。
李满仓是个行动派,一旦认准了方向,便立刻开始筹划。
正月十二,他主动找到了生产队长王振山和村支书周建党。
就在生产队那间烧着炉子、烟雾缭绕的队部办公室里,李满仓抛出了他的想法。
“振山哥,周书记,过年闲着没事,我琢磨了个事儿,想跟两位领导汇报一下。”李满仓开门见山。
“哦?满仓又有啥好点子了?说说!”王振山对李满仓现在是很信服的,立刻来了兴趣。周建党也投来询问的目光。
“我寻思着,咱们队里,光靠地里那点庄稼,社员们日子过得还是紧巴。
咱们守着长白山这座宝库,除了打猎采山货,能不能自己‘种’点山货出来?”李满仓缓缓说道。
“自己种山货?”王振山和周建党都愣住了,“这玩意儿……还能种?”
“能!”李满仓肯定地点头,“我打听过了,也看了些资料。
像木耳、香菇、平菇这些,现在都有技术可以在室内种了。
咱们这冬天长,外面冷,但屋里可以烧炕保温,正好适合。”
他详细解释道:“咱们可以找几间队里闲置的空房子,收拾出来,搭上架子。
菌种呢,我想办法托托县里厂子的关系,看能不能从省城的研究所弄到。
这东西就跟种子似的,有了菌种,控制好温度湿度,它自己就能长出来。
长成了,那就是实打实的钱!不管是卖给供销社,还是通过我厂里的渠道销售,都不愁卖。”
王振山和周建党听着,眼睛渐渐亮了起来。
他们都是老农民,对土地和出产有着天然的敏感。
李满仓说的条理清晰,听起来确实有搞头。
“这……真能成吗?投入大不大?风险高不高?”周建党比较稳重,问出了关键问题。
“投入不大,”李满仓早有腹稿,“主要是收拾房子的工夫,搭架子的木料咱山里就有。
菌种需要花钱买,但初期咱们可以少弄点,试试水。
风险肯定有,干啥没风险?但比起种地看天吃饭,这个风险可控。
就算一时不成,也亏不了多少,房子、架子还在那儿。”
他顿了顿,加重语气:“可要是成了,那就不一样了。
这可是个细水长流的好买卖!一年四季都能出东西,尤其是冬天,别的村没活儿干,咱们村却能靠这个增加收入!
到时候,咱们李家坳可就成了这十里八乡的头一份了!”
这话说到了王振山和周建党心坎里。作为村干部,谁不想带着社员把日子过好,做出点成绩来?
“我看行!”王振山一拍大腿,有些激动地看向周建党,“老周,你觉得呢?满仓这脑子就是活络!这事要是真干成了,可是给咱生产队,给咱全村开了条新财路啊!”
周建党沉吟片刻,也点了点头:“理论上确实可行。满仓,你有几成把握?”
“七八成总是有的。”李满仓谨慎地回答,“只要菌种能搞到,技术环节我多上心盯着,问题不大。”
“好!”周建党终于下定决心,“那咱们队委会就研究一下,尽快定下来。先找两间合适的空房试点,投入小一点,由满仓你主要负责技术,队里给你派几个人手。需要啥支持,你尽管提!”
得到了村干部的支持,李满仓心中一定。
他立刻趁热打铁,开始着手前期准备。
先是和王振山一起,在村里选定了两间位置朝阳、结构完好、闲置已久的旧仓库。
然后组织了几个手脚麻利的社员,清理仓库,搬运李满仓从山里选来的合适木料,开始搭建简易的栽培层架。
与此同时,他给胡秋萍写了一封信。
在信中,他并未提及自己的超前知识,只是以钢铁厂采购员想为集体谋福利、发展副业为由,恳请胡秋萍帮忙。
通过她家的关系,联系省城的农业研究所或相关单位,购买一些优质的木耳、香菇、平菇的栽培菌种(菌丝),并希望能附上一些最基础的操作说明。
他随信附上了一笔钱,作为购买菌种和打通关节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