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寄出去后,便是耐心的等待。
李满仓利用这段时间,反复研读空间里的书籍,将关键的技术要点,如灭菌、接种、发菌期管理、出菇期湿度温度控制等,牢牢记在心里,并结合现有的条件,思考着如何因地制宜地落实。
他还抽空去公社的供销社和收购站,仔细询问了各种干鲜食用菌的收购价格,做到心中有数。
木耳、香菇的价格尤其让他满意,这更坚定了他搞下去的信心。
消息很快在李家坳传开了。
社员们听说队里要搞什么“室内种蘑菇”,都觉得新鲜又好奇,议论纷纷。
有看好的,觉得李满仓能干,准能成;也有怀疑的,觉得这玩意儿听着就不靠谱,瞎折腾。
李满仓对此并不在意。
他知道,任何新生事物在开始时总会伴随质疑。
他要用实实在在的成果,来打消所有人的疑虑。
正月将尽,冻土未消,但吹过山坳的风已然悄悄带上了些许湿润的气息,预示着春天不远了。
就在李满仓和几个社员将两间旧仓库彻底清理干净,简易的木质栽培架也搭建得七七八八时。
胡秋萍的回信连同一个小巧但包裹严实的木箱,被公社邮递员送到了李家坳。
李满仓压下心中的激动,先将木箱搬回自己屋里,小心地打开。
木箱内部分成数格,填充着柔软的刨花和旧报纸。
几个玻璃罐或牛皮纸袋安静地躺在里面,罐壁上凝结着细密的水珠。
每个容器上都贴着标签,用清晰的中文写着:黑木耳菌丝、香菇菌丝、平菇菌丝。
旁边还放着一叠油印的、散发着油墨味的材料,标题是《常见食用菌简易栽培技术要点》。
胡秋萍在信中说,菌种是通过她父亲的关系,从省农科院下属的一个食用菌研究站弄到的。
属于比较成熟的品种,附上的资料也是那边提供的入门指南。
她预祝李满仓的集体副业能够成功,并表示如果需要后续技术支持,可以再联系。
“太好了!”李满仓心中大定。
有了正规来源的菌种和官方资料,他推行这件事的底气就更足了,也能更好地解释他技术的来源,完全可以推说是照着研究站给的资料摸索的。
他立刻拿着东西去找王振山和周建党。
两位村干部看到这实实在在的菌种和盖着农科院红戳的资料,最后一点疑虑也打消了。
对李满仓更是高看一眼,能把关系通到省农科院,这能量可不小!
事不宜迟,接种工作必须尽快进行。
菌种是有活性的,不能久放。
李满仓按照资料上的要求,并结合空间书籍里更详尽的描述,开始指挥人手进行准备工作。
栽培食用菌,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
他早就让社员收集了阔叶树的木屑(主要是柞木、椴木)、麦麸皮、米糠等原料。
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后,加入适量清水搅拌,达到“手握成团,触之即散”的湿度。
然后将这些混合料装入栽培袋(此时塑料袋和玻璃瓶还比较稀缺,多用布袋)中,压实。
接下来是关键的灭菌环节。
农村没有专业的高压灭菌锅,李满仓便土法上马。
他让人砌了个简易的土灶,架上两口特大号的铁锅,锅里放水,水上放置木架子。
将装好料的瓶子、袋子整齐码放在架子上,盖上大锅盖,用湿布密封好锅盖边缘,然后大火猛蒸!
“满仓,这蒸料是干啥?跟蒸馒头似的?”一个帮忙烧火的社员好奇地问。
“对,就是要把料里其他的杂菌、虫子啥的都蒸死,不然咱们的菌种进去,争不过它们,就长不出来了。”李满仓耐心解释。
这个过程需要持续蒸煮好几个小时,确保热量彻底穿透培养基。
浓郁的蒸汽混合着木屑的独特气味弥漫在仓库内外,引来不少村民围观,都觉得新奇无比。
灭菌结束后,将袋子搬到提前打扫干净、并用生石灰水喷洒消毒过的接种房间里,等待其自然冷却到常温。
最需要小心谨慎的接种环节到了。
李满仓提前让王秀芹和春梅用细棉布缝制了几个简单的口罩,又准备了酒精(托胡秋萍弄来的)和干净的脸盆、毛巾。
他让所有参与接种的人都用肥皂彻底洗手,戴上口罩,进入接种房间前还用酒精棉擦了手。
他亲自示范,用酒精灯火焰灼烧过的镊子,小心地从菌种罐里取出一小块指甲盖大小、长满白色菌丝的培养料,快速而准确地接入冷却好的培养基瓶或袋的中央开口处,然后立刻封好口。
“大家看清楚了吗?动作要快,尽量减少菌种在空气中的暴露时间,避免杂菌落入。手和工具一定要干净!”李满仓严肃地叮嘱。
王振山、周建党也亲自上手,还有几个选出来的细心社员,包括铁柱和夏春梅,都学着李满仓的样子,小心翼翼地操作起来。
起初大家都很紧张,动作僵硬,生怕搞坏了这金贵的“种子”。
但在李满仓的指导和鼓励下,渐渐熟练起来。
两间仓库里安静而忙碌,只有轻微的器物碰撞声和人们的呼吸声。
花了整整两天时间,所有的菌种都接种完毕。
几百个布袋整齐地码放在层架上,瓶口、袋口封着牛皮纸或塞着棉塞。
“这就行了?”王振山看着满架的瓶子,有些不确定地问。
“这才刚开始呢,振山哥。”李满仓笑道,
“接下来是‘发菌’,就是让这些接进去的菌丝,在料里面长满。这期间,房间要保持黑暗,温度要恒定,大概得二十来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还得注意通风,但又不能有强风直吹。”
于是,接下来的日子,李满仓几乎把家安在了这两间菌房里。
他安排了专人轮流值班,负责每天早晚测量温度,通过控制炕火和开关窗户来调节。
他每天都亲自检查菌丝的生长情况,拿着手电筒,隔着玻璃瓶仔细观察。
几天后,当看到接入点周围开始出现星星点点、如同白色绒毛般蔓延开的菌丝时,他心中悬着的石头才落下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