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书,队长,放心,我心里有数。”李满仓点点头,“咱们的经验是实打实干出来的,不怕人看,也不怕人学。”
接下来的两天,整个李家坳都动员起来。
清扫院坝,整理菌房,将各种菌类生长的不同阶段样品摆放整齐,烘干灶也清理得干干净净。
胡秋萍熬夜准备讲解材料,村里的几个年轻妇女把队部会议室收拾得窗明几净。
所有人都憋着一股劲,要把李家坳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
现场会当天,李家坳比过年还热闹。
十几辆自行车、几辆吉普车和拖拉机停在了村口,来自全县几十个公社上百名干部和骨干,在王振山、周建党和李满仓的引导下,涌向了那几间菌房。
菌房内外,人头攒动。
李满仓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站在人群中央,面对众好奇的目光,从容不迫地开始介绍。
他从菌种引进、培养基配制、灭菌消毒,讲到发菌管理、出菇调控、采收标准,再到应对市场变化的鲜销与干储结合策略……
将一项看似复杂的技术,拆解成一个个可操作、可复制的步骤。
胡秋萍在一旁适时补充,引用大队的数据,将实践与初步的理论结合,更提升了讲解的层次。
夏竹则机灵地在一旁展示不同阶段的菌瓶菌袋,回答一些基础的技术问题,众人看她年纪小小的,居然懂得不少,也让不少干部暗自点头。
看到层架上那密密麻麻、长势喜人的各类蘑菇,闻到干燥房里那浓郁的干菇香气,再听到王振山报出的实实在在的收益数字时,来访者们脸上的怀疑消失了,露出浓厚的兴趣。
提问环节异常热烈,李满仓和胡秋萍一一耐心解答。
几个人忙的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众人的问题,都把他们淹没了。
“……所以说,搞这个食用菌种植,关键不在于投多少钱,而在于肯不肯花心思,能不能把每个环节做细、做到位。”李满仓最后总结道,“咱们农民,不缺力气,就怕找不到好门路。这个门路,咱们李家坳躺出来了,也愿意跟兄弟公社分享,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村子的致富法子。”
他的话赢得了阵阵掌声。孙副主任在现场做了总结发言,再次高度肯定了李家坳的经验,称之为立足本地资源、发展集体副业的成功典范,要求各公社认真学习和推广。
现场会取得了圆满成功。送走参观的人群,王振山和周建党激动地握着李满仓和胡秋萍的手,连声道谢。李家坳的社员们也扬眉吐气,走在村里都觉得脸上有光。
全县现场会的成功,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整个县乃至桦市地区。
李家坳生产队和能人李满仓的名字,频频出现在各级领导的讲话和内部简报中,成了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的先进典型。
这份荣誉带来的最直接变化,便是络绎不绝的参观取经者。
现场会结束后的十来天里,几乎每天都有来自不同公社,甚至邻县的队伍,骑着自行车或坐着拖拉机,风尘仆仆地赶到李家坳。
他们带着好奇、审视,甚至是一丝不服气,想要亲眼看看这室内种蘑菇的神奇景象。
王振山和周建党起初是红光满面,热情接待,感觉这辈子都没这么风光过。但几天下来,两人都有些吃不消了。
队里的正常工作受到不小影响,光是陪着介绍讲解,就耗去了大量精力。
“满仓啊,这么下去不是个办法啊,”王振山咕咚咕咚的喝了整整一杯水,在队部里对着李满仓诉苦,“咱这蘑菇还得种,地里的活儿也不能落下,天天这么接待,社员们都有意见了。”
周建党也皱着眉头:“是啊,有些公社的人,问题问得那叫一个细,恨不得把菌种掰开了揉碎了看,核心技术哪能这么轻易全盘托出?可不说吧,又显得咱们小家子气。”
李满仓对此早有预料。名声是把双刃剑,能带来便利,也会招来麻烦。
他沉吟片刻,说道:“支书,队长,我有个想法。咱们能不能定个规矩?
比如,每周固定一两天作为接待日,集中接待外来参观的。其他时间,非请勿扰,咱们该干嘛干嘛。
来了参观的,咱们也统一讲解,核心的菌种扩繁技术和关键温湿度控制参数,属于咱们生产队的集体财产,不能轻易外泄,但基本的流程和思路可以分享。
这样既展示了咱们的成果,也保护了咱们的利益。”
“这主意好!”王振山眼睛一亮,“就得立规矩!不然咱李家坳成菜市场了!”
周建党也点头赞同:“嗯,有道理。帮助兄弟单位是应该的,但不能影响咱们自身生产,核心技术也得有所保留。我看就这么办,下次公社开会我就把这事提出来,请上面给个说法,支持一下。”
规矩定下后,情况果然好了很多。李家坳恢复了大部分时日的平静,只在固定的接待日才热闹一番。
李满仓、胡秋萍和王振山组成了固定的讲解小组,分工合作,应对自如。
胡秋萍负责理论衔接和政策解读,李满仓负责技术实操和答疑,王振山则负责介绍集体管理和收益分配,三人配合愈发默契。
这番频繁的曝光,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实惠。
公社信用社主动找上门,表示如果李家坳想扩大菌房规模或发展其他副业,可以提供低息贷款。
县供销社也派人来接洽,希望签订干香菇和黑木耳的长期收购合同,价格给得比市场收购价还略高一些,看中的就是李家坳产品的稳定性和优良品相。
李满仓审慎地和王振山、周建党商量后,决定暂时不贷款扩张,稳扎稳打,但接受了供销社的长期收购意向,这为菌房的产出提供了一个更稳定的保底渠道。
名声在外,李满仓采购员的身份也变得更加便利。
他现在去县里钢铁厂送货或者联系业务,只要报上李家坳李满仓的名号,往往能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方便。
刘科长私下里拍着他的肩膀说:“满仓老弟,你现在可是名人了!以后有啥好山货,可得继续紧着老哥我啊!”
这一切的顺风顺水,似乎都预示着李家坳正走在一条康庄大道上。
然而,两世为人的李满仓,却始终保持着一种近乎本能的警惕。他深知,阳光越盛,阴影下的东西越是蠢蠢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