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汉城一口气打完了弹匣中的全部子弹,再抬头时,视野里已不见一个站立的敌人。
先前那队穷追不舍的美军骑兵,在目睹同伴被机枪无情收割、又看到装甲车上那个如同战神附体般的汉军士兵后,士气彻底崩溃,纷纷调转马头逃之夭夭。
他们并非没有尝试反击。
可他们的子弹撞上装甲车厚重的铁壳,只留下几道浅痕,根本无法穿透。
而对方还击的每一发子弹,却都能轻易夺走一条性命。
这种不对等的消耗,换谁也无法承受。
几次试探之后,美军骑兵明智地选择了撤退。
尽管后方有主力部队接应,但那些大多是徒步步兵,行进缓慢。
一旦装甲车提速,步兵根本望尘莫及,指望他们支援无异于痴人说梦。
至于狙杀车顶上的机枪手,他们当然也试过,而且差点就得手了。
此前操作机枪的那名汉军士兵右肩中弹,重伤倒地,被战友拼死拖回车内,这才由李汉城接替位置。
趁着火力中断的短暂间隙,不少美军趁机逼近,甚至有人摸出手榴弹,妄图通过车顶的开口投入车内,一举歼灭内部人员。
就在此危急关头,李汉城察觉到局势凶险,猛然爆发出惊人胆魄,不顾生死地冲上车顶,一把抓起机枪,疯狂扫射逼近的敌军。
火舌横扫,如狂风卷落叶,靠近的敌人成片倒下。
他一口气打光所有弹药,枪管滚烫得几乎握不住。
若此时敌人再度冲锋,他只能徒手迎敌。
所幸,刚才那一阵近乎癫狂的扫射,已将对手彻底震慑。
美军惊魂未定,只顾逃命,哪还有人敢回头再战?
直到确认敌军彻底远去,李汉城才从那种浑然忘我的战斗状态中清醒过来。
冷风一吹,头脑顿时冷静,可当他环顾四周——断肢残躯遍地,血肉模糊,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血腥与焦糊味——胃里一阵翻江倒海,几乎当场呕吐。
最终,李汉城与其侦察小队成功完成任务,安全返回汉军阵地,并立即将所获情报上报。
汉军高层对此极为重视。
结合敌军在山脚构筑工事的举动,他们进一步确认:敌人意图依托阿拉巴契亚山脉建立防线——这一判断,与之前的推测完全吻合。
不仅如此,从这一情况还可以推断出,敌军在阿拉巴契亚山脉一带的防御体系尚未真正成型。
否则,他们不会还在山脚地带部署兵力,而应将全部力量收缩至山脉中几处关键通道,凭借险要地势固守,这才是更为稳妥的布防策略。
看透了这层关键之后,汉军指挥层迅速达成共识:必须立即发起进攻,不能再有丝毫迟疑。
一旦因犹豫而错失良机,无论是让山脚之敌完成了工事构筑,还是山上防线彻底稳固,对汉军都将极为不利。
因此,趁着敌方这两道防线都尚在搭建之中,趁其未稳、一鼓作气冲垮整个防御链条,正是当前最有效的破局之策。
幸运的是,此前他们已预先选定数个精锐师作为机动突击力量,此时正好可以率先投入作战。
驻扎在山脚的敌军数量有限,这几个主力师完全有能力应对。
若进展顺利,在击溃这支阻击部队后,甚至还能顺势向东推进。
倘若能顺势夺取一两处由敌军控制的山口,后续战局的发展将大大有利于我方!
.
汉军行动迅猛。
接到情报后,几支主力师连夜行军,马不停蹄,次日清晨便已抵达阿拉巴契亚山脚下。
多亏了从南方调来的那支骑兵部队持续警戒与巡逻,镁军才得以在汉军逼近时提前察觉动向。
等到汉军出现在视野尽头时,他们已仓促进入阵地,摆出了迎战姿态。
然而,这种“严阵以待”更多只是表面功夫。
由于准备时间太短,防御设施远未完善,实际上并未真正做好接战准备,只能寄希望于摆出的阵势能震慑对手,为自己争取更多喘息之机。
可汉军岂是容易被吓退之辈?
这般虚张声势的小伎俩,根本瞒不过他们的双眼。
“敌人的防线残缺不全,明显是临时拼凑的第一道阻击线,兵力分布混乱,武器装备也未到位,整条战线上漏洞百出。
只要我们抓住时机猛扑上去,完全有可能一口气撕开他们的阵型!”
作为王牌中的顶尖战力,第二师师长自然不愿放过这头功的机会。
毕竟他们是先锋部队,一路冲锋在前,若此刻把主攻位置让出去,之前的奔袭岂不是白费力气?
“确实如此,二师长说得在理。
敌人阵地破绽极多,只要战术得当,快速突破并非难事。”
二师长资历深厚,所率部队素来以战斗力着称,其余各师师长也没有争抢之意。
但敌军防线延展较广,单靠第二师独力强攻,即便最终能拿下,也难免耗时过久,反而可能延误整体战机。
他们此行的目的,并非在此与一支偏师缠斗到底,而是为后方大军打开通路。
真正的敌人主力,藏身于后方群山之中,而非眼前这群负责拖延时间的后卫部队。
因此,主攻任务不妨交给二师,但他们也不能袖手旁观。
其他部队应从侧翼展开协同攻击,牵制敌军两翼兵力,减轻二师压力,助其更快实现突破。
同时,也能让自己在战役中分得战果,不至于空手而归。
毕竟,若等敌军主力依托山势完成布防,以目前兵力恐难再有胜算。
这场战斗,很可能是此次出击中最宝贵的立功良机。
见兄弟部队并无争锋之意,二师长心中稍定,随即也表现出大度,主动将主攻区域以外的地段划拨给其他单位协同进攻。
“我们二师正面强攻,19师由左翼切入,21师从右翼包抄,第9师作为预备队居中策应——哪一边率先撕开口子,就立刻投入重兵从中突入,以最快的速度扩大突破口,绝不给敌人重整防线的机会!”
“第六师作为后方总预备队,负责应对突发状况,随时准备支援!”
二师长确实有几分本事,虽说只是个师级指挥官,但调度部署井然有序,环环相扣,连最挑剔的人都挑不出半点疏漏。
其余几位师长见状,也纷纷点头应允,接受了他提出的作战方案,各自返回部队,整装待发,准备投入进攻。
“炮兵立刻展开火力覆盖,第一团主攻,第二团跟进策应,第三团作为预备力量随时接替——这一仗必须快打快收,要一口气撕开敌阵,绝不给对方重整防线的机会!”
二师长望着对面美军的防御工事,神情凝重地将麾下几个主力团的团长召集过来,亲自布置任务重点。
众团长一听这命令,脸色顿时一紧。
这是要拼命的打法啊!从战术安排来看,明显是不惜代价、全力突击,根本没考虑伤亡!
这种打法在汉军中极为罕见,除非遇到生死攸关的危局,否则极少有人敢这么打。
“二师这是豁出去了?”
看到二师摆出的架势,其他各师官兵都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虽然这次任务至关重要,可眼前的敌人并不算特别难缠,真有必要用这种近乎搏命的方式强攻吗?
“看来二师的目的不只是击溃眼前这支敌军那么简单……看他们布阵的气势,恐怕是想趁势直插敌军中枢,趁着对方措手不及,一举突破整个防线!”
稍加思索之后,其他人很快便看穿了二师的真实意图。
恐怕也只有二师才敢这么干。
别的部队既没有那样的战斗力,也没有那样的胆魄和自信!
“师长,咱们怎么应对?”
一旦察觉到二师的真实意图,其他几个师也开始盘算起来。
“二师想抢头功,难道我们就甘心落后?既然他们愿意当先锋、冲在最前面,那咱们就顺势跟上,敲锣打鼓给他们助威好了!”
凭二师那股锐气,再加上这副拼死一搏的姿态,所有人都相信,美军防线很难扛住他们的猛攻。
一旦前线被突破,溃退的美军必然会被二师裹挟着向后方奔逃,届时混乱之中,极有可能冲垮后方尚未稳固的防御体系。
而敌军主力恐怕压根没想到前哨部队会败得如此之快,仓促之间难以组织有效抵抗,二师完全有可能乘胜追击,一举拿下关键阵地。
即便最终因敌众我寡未能彻底突破,也不算白跑一趟——至少能摸清敌军防线的薄弱环节,探明其真实战力,为主力后续行动提供宝贵情报。
更何况,有二师带头冲锋,又有他们这几个师在外围策应,就算进攻受挫,也能相互掩护安全撤出。
敌人想一口吃掉他们,几乎不可能。
因此,跟随二师发起攻势,风险可控;但如果袖手旁观,任由二师孤军深入,反而可能酿成大祸。
毕竟再强的部队也扛不住六七十万大军的围剿。
双拳难敌四手,敌人要是四面合围,一人一脚都能把人踩进土里。
若不及时接应,二师这一冲,搞不好就成了送人头。
更别说二师在军中的地位非同一般,若是这支王牌部队折损在此,对全军士气将是沉重打击。
他们这些旁观者回去也难辞其咎,轻则问责,重则撤职查办。
所以,只要二师一动,他们就必须跟着推进,提供掩护。
只是这样一来,心里多少有些别扭,仿佛被人牵着鼻子走了一般。
“哼,回头非得让二师长老子好好请一顿,狠狠宰他一笔!咱们又不是他手下,凭什么替他擦屁股?”
“嘿嘿,主攻功劳归他们,战利品可得分个明白——我们至少拿七成!”
“没错,等打完仗清点战场的事,全包给我们来!”
其他几个师的指挥员很快统一了意见,心里也多少觉得还算公允。
二师长对缴获物资本来就没抱太大期望,毕竟美军那堆装备,在他眼里实在算不上什么好东西——哪比得上咱们汉军自己用的趁手?
真正值点钱的,顶多就是美军士兵随身带的私人物品。
但美元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废纸一张,将来鹰酱一旦垮台,这纸片连擦屁股都不够格,抢它作甚?至于其余零碎物件,散落在战场上也不成体系,费劲巴拉地去捡,远不如留给友军做个顺水人情。
反正打扫战场这种事交给他们去干,也算是变相补偿一番。
他自己倒乐得省事,不必为此分心。
只要接下来进攻时各部能协同配合,他就没太多可挑剔的。
毕竟大家军阶相当,谁也不归谁管,真要有人不买账,他也拿人家没办法!
几方迅速达成共识,正准备推进战线,就在这时,汉军的炮火骤然打响!
这一轮炮击来势汹汹,毫不留情。
显然,汉军清楚得很:与其层层试探,不如一开始就倾尽全力,把所有炮弹都砸出去,务求在最短时间内形成最大压制力,为步兵冲锋扫清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