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活命,没人再讲什么战友情谊,“死道友不死贫道”成了唯一的信条——只要比最后一个同伴跑得快,就有机会捡回一条命!
在求生本能的驱使下,这些美军士兵爆发出前所未有的速度,一个个像受惊的野兔般蹿上山坡。
为了跑得更快,他们不断丢弃身上一切负重:步枪、手榴弹、弹药、水壶、干粮袋……沿途扔得满地都是。
这一幕,让紧追不舍的汉军将士真切体会到了“丢盔弃甲”四个字的含义。
更有人连随身携带的钱财、金饰、贵重物品都顾不上了,边跑边甩。
追赶的士兵看在眼里,心里直发烫,不少人眼角都亮了。
可汉军军纪森严,战场缴获自有制度约束,尽管眼馋,却无一人擅自离队拾取。
他们咬紧牙关,始终保持着整齐的追击阵型,死死咬住那些溃逃的鹰酱残兵!
此时,在阿拉巴契亚山上正忙着抢修工事的美军部队,刚一听到山脚下枪声骤起,立刻警觉起来。
“汉军怎么这么快就到了?”
虽然他们早有心理准备,知道山下的防线迟早会遭遇攻击,但汉军推进的速度之快,还是让他们心头一震。
原本预计中,汉军最快也得等到明日甚至后日才能赶到。
那时,无论是山脚阵地还是山上防线,都将更加稳固,防御体系也更为完整。
这样一来,依托地形节节抵抗,拖延时间、消耗敌人的把握也会更大。
可眼下,敌人竟提前杀到,完全打乱了他们的部署。
“按理说,我们已经炸毁了铁路、切断了公路、摧毁了桥梁,所有关键交通线都被破坏殆尽。
没有运输条件,对方怎么可能这么快追上来?”
这正是美军最无法理解的一点。
当初判断难以正面抗衡汉军后,他们立即制定了撤退与迟滞结合的战略:一方面留下精锐部队断后阻击,另一方面则系统性地破坏沿途交通设施。
他们坚信,这种程度的破坏足以瘫痪敌军后勤——毕竟,汉军作战极度依赖补给,弹药消耗惊人,粮食需求庞大。
而在异国作战,既无本地支援,又失天地人和,只能全靠自身携带物资维持运转。
这意味着,他们不仅要运武器弹药,还要搬运成千上万斤的口粮。
这类补给若无铁路或公路支持,仅靠人力肩挑背扛,根本无法持续远征。
哪怕轻装前行,所需时间也绝不可能少于两到三天。
正因如此,美军经过反复推演,才敢断定:汉军短期内无法迅速逼近。
然而现实狠狠打了他们一个耳光——汉军追击部队竟在短短一日之内便出现在眼前,并立即发起猛烈进攻。
其行军之迅疾、攻势之凌厉、意志之坚决,远远超出预判。
这场突如其来的打击,如同当头棒喝,令整个美军防线陷入震惊与混乱之中。
根据既定的作战计划,一旦得知山下友军遭遇攻击,他们本应立即派出援军前往接应。
然而此刻,山顶的镁军正全力抢修防御工事,几乎抽调不出任何成建制的后备力量。
无奈之下,指挥官只能从正在挖战壕的队伍中临时拉出一支部队,命令他们扔下铁锹铲子,迅速换上武器装备,紧急整队,准备出发支援。
命令下达极为迅速,部队转换状态也相当利落,不到一个小时便完成了集结。
尽管这支队伍看起来疲惫不堪,士气低迷,体能状况也不理想,明显缺乏系统训练和实战历练,属于典型的二线新兵单位。
指望他们正面硬抗汉军的攻势显然不现实。
但他们有一个优势——人数充足!
只要他们能在山腰一带稍稍阻滞汉军推进,成功与山脚下的友军会合,山顶的大批镁军就能陆续增援而下,凭借兵力优势重新稳住阵脚,迫使汉军攻势受挫,最终无功而返。
别看眼下汉军攻势凌厉,但他们的补给线尚未打通,运输道路仍在修复中,弹药消耗极快却难以补充,每打一发就少一发。
因此,只要顶住这波猛攻,等到后续力量到位,局势就有望逆转。
可谁也没料到,山脚下的那支友军竟如此脆弱,还没等援军赶到,就已经彻底崩溃。
这一溃败引发了连锁反应:不仅山脚阵地失守,失去了重要的缓冲地带,更严重的是,大批溃兵如潮水般沿着山坡向上逃窜,而紧随其后的汉军则乘胜追击,枪声不断,逼得这些溃兵不敢有丝毫停歇,只能拼尽全力往山上奔逃。
恰好,这支刚集结完毕、正准备下山支援的镁军,就这样与迎面冲来的溃兵迎头相撞。
还未搞清状况,支援部队便被慌不择路的自家士兵冲得七零八落,建制被打乱,指挥失灵,原本整齐的队形瞬间瓦解。
就在这一片混乱之际,汉军已如猛虎下山般杀至眼前,对着这群毫无组织的镁军猛烈开火,打得他们措手不及,完全陷入被动。
失去阵型的镁军根本无法组织有效抵抗,顷刻间便被击溃,四散奔逃。
此时,山顶主阵地上的镁军主力陷入了两难境地。
他们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早已察觉到山下战局恶化,正准备动用机枪、火炮等远程火力压制汉军,掩护己方部队有序后撤。
毕竟山脚阵地既已丢失,绝不能让汉军轻易逼近山顶防线,否则前后两道防线都将面临直接威胁。
但眼下,半山腰处敌我混杂,双方犬牙交错,部分区域甚至已展开近身肉搏,战况极为混乱。
在这种情况下贸然开火,极有可能误伤己方溃兵,造成严重伤亡。
而这不仅仅是个战术问题,更是个政治风险——镁军内部派系林立,纪律本就不够严明,若让士兵看到上级不顾他们的死活肆意炮击,极易激起不满情绪,甚至引发哗变。
因此,山顶指挥官迟疑了,不敢擅自下令射击,只得紧急向上级请示,等待明确指令,生怕日后担责。
这一犹豫,便错过了最关键的阻击时机。
当格兰特将军的命令终于传达到位时,炮兵阵地已经错失最佳射击窗口。
“冲锋!”
就在镁军迟来的炮弹刚刚落地的刹那,汉军嘹亮的冲锋号已然响起。
伴随着激昂的号角声,一名名汉军战士如猛虎出笼,向着敌人最后的防线发起决死冲击。
山脚下,早已校准方位、锁定目标的汉军炮兵阵地,几乎在同一瞬间向山顶上的美军阵地发起了齐射——
轰!轰!轰!
双方炮弹在空中交错而过,划出弧线后接连坠落,于各自阵地上猛烈炸开,火光冲天。
理论上,占据高地之便、视野开阔、早已完成射击诸元测算的美军炮兵,在这场对攻中本应占据上风。
然而此刻,由于汉军主力已与前沿美军短兵相接、混战成一团,美军炮火只能避开前方区域,转而轰击后方兵力稀疏的地带,火力压制效果因此大打折扣。
更关键的是,汉军在推进过程中始终注重隐蔽行动,对敌方可能的炮击早有防备。
当炮弹呼啸而来时,官兵们迅速分散队形,依托地形寻找掩体,最大限度地规避了伤亡。
反观美军一方,完全没料到山脚防线会如此迅速崩溃,连带打乱了后续增援部队的部署。
他们原本正集结待命,准备随第一波支援部队下山反击,却毫无预警地遭遇了汉军炮火的精准覆盖。
一发发炮弹如雷霆般砸入人群,在密集的队列中炸开一朵朵血色焰花。
惨叫声、爆炸声此起彼伏,残肢断臂四散飞溅,空气中迅速弥漫着浓烈的血腥味,混杂着焦土、硝烟与烧灼金属的气息,令人窒息欲呕。
“顶上去!别管前方部队,全力压制!”
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惊动了前线指挥所中的格兰特将军。
望着汉军如潮水般汹涌而至的攻势,他再也无法稳坐后方。
早在汉军发起首轮冲击时,他就已估算出对方总兵力不过八万上下,最多不超过十万。
而己方坐拥六十万大军,又据守险要地形,占据天时地利,即便汉军战力强悍,按理也不该轻易突破防线。
可现实却令他震惊:美军在对方猛攻之下节节败退,所谓优势荡然无存,防线几近崩裂。
一股不祥的预感悄然爬上心头。
照此态势发展下去,这支人数处于绝对劣势的汉军,竟真有可能撕开美军的防御体系——哪怕后者拥有压倒性的兵力也无济于事。
不能再等了。
他必须亲赴前线,掌控全局。
随着格兰特抵达一线,美军士气为之一振。
士兵们虽仍心存惶恐,但看到主将亲临火线,心中顿时多了几分底气。
指挥中枢重新建立,命令迅速传达到各作战单位。
那些先前因顾忌误伤己方而迟迟不敢开火的炮兵和机枪手,如今终于接到明确指令:无需迟疑,全力打击!
哒哒哒——
炽热的火舌从山顶工事中喷涌而出,如同死亡之网扫向山坡。
尽管整体防线尚未完全构筑完毕,但多数关键火力点已然就位,此时正好投入使用,封锁通往山顶的狭窄通道。
与此同时,炮兵也不再犹豫。
他们直接将瞄准点对准正在逼近的汉军先头部队,甚至不惜将炮口指向己方溃退士兵与敌军交织的混乱区域,果断开火!
轰——!
大地剧烈颤抖,爆炸声连绵不断。
在密集火力的绞杀下,汉军伤亡急剧上升。
仰攻本就吃力,行进速度愈发迟缓;而通向山顶的路径本就寥寥无几,如今又被机枪与炮火层层封锁,几乎寸步难行。
进攻受阻,伤亡加剧,战场形势急转直下。
汉军指挥官很快意识到:仅凭当前力量,想要一举突破美军山顶防线,已无可能。
“传令——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