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结束后,艺术指导,也就是张老师的那位旧识,难得地对她露出了一个浅淡的笑容:“张老师推荐得没错,是棵好苗子。基础很扎实,悟性也高。”
几天后,刘晓艺收到了正式通知——她成功通过了面试,被“星火配音社团”录取。
面试通过了,现在因为是新人负责准备播音员和配音演员的稿件审查以及节目对接,跟进节目的流程,顺便学习配音演员和播音员的配音顺序和配音规划。
作为社团的新晋成员,她暂时还无法立刻进入录音棚参与核心配音工作,而是从最基础也最重要的辅助岗位开始。
她的工作包括:针对稿件初审与标注,拿到原始的翻译剧本或配音稿后,她需要先进行初步审查,检查是否有明显的翻译错误、语句不通或不符合人物性格的台词。
然后,她要根据画面时间码,在稿件上详细标注出每一句台词对应的入口点、出口点、气口、重音以及需要特别注意的情绪转折或特殊音效提示。
这份工作极其考验耐心和细心,是保证后续配音工作顺畅进行的基础。
另外是推进演播流程的跟进与协调,在配音项目进行期间,她需要协助制片主任,跟进配音演员的到场时间,协调录音棚的使用,确保各个环节无缝衔接。她就像一根纽带,连接着导演、演员和后期技术人员。
最重要就是现场观摩与学习,这是她最珍视的机会。在录音棚里,她可以近距离观察资深配音演员们如何工作。
她看着他们如何反复揣摩角色,如何与导演沟通调整表演方式,如何为了一个气口、一个语调的微妙变化而反复录制十几遍。
她默默地记录着配音演员和播音员的配音顺序(通常主要角色先录,群杂后录;情绪激烈的戏份可能会单独安排时间),学习他们如何进行配音规划,比如如何分配嗓音状态,如何快速进入不同角色等。
坐在录音棚控制室的角落里,听着耳机里传来的、经过专业设备放大后无比清晰动人的声音,刘晓艺心中充满了敬畏与兴奋。
这里,是一个全新的、更广阔的声音世界。她知道,从这里开始,她的声音将有机会触及更远的边界,而她,也已经做好了从最细微处学起,一步步向前迈进的准备。
这次成功的面试与入门,不仅是对她实力的肯定,更是她将国内外所学融汇贯通后,在专业道路上的一次有力跃迁。
时光的河流平稳向前,冲刷出每个人生命中清晰的轨迹。
对刘晓艺而言,大四这一年是沉淀与爆发交织的关键时期,她如同一块海绵,在国内专业的配音环境中贪婪地吸收着养分,迅速成长。
在“星火配音社团”的日子里,刘晓艺凭借其扎实的基本功、严谨的态度和出色的学习能力,很快赢得了指导老师和同事们的信任。
她不再仅仅满足于完成稿件初审和流程跟进这些基础工作。
在仔细边学习边工作的过程中,她开始主动承担更多,包括精准的稿件深加工,她不仅校对错误,更会深入研究剧本,分析人物性格和剧情脉络,在稿件上标注出更细致的情感层次和表演建议。
例如,她会在一句看似平淡的台词旁备注“此处应有短暂的停顿,表现角色的内心挣扎”,或者建议某个词语用更轻或更重的语气读出,以增强表现力。
这些精准的标注,让配音演员能更快地抓住角色精髓,大大提升了录音效率,连资深导演都对她刮目相看。
声音库的初步建立,利用社团的资源,她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和整理各种声音样本,包括不同年龄、性别、地域、职业的人声特点,以及各种情绪状态下的声音表现。她甚至尝试模仿,拓宽自己声音的戏路,为未来可能的配音机会做准备。
跨部门沟通协调,她逐渐参与到与翻译组、后期音效组的沟通中,学习如何确保台词翻译既准确又符合口型,如何与音效师配合营造更好的声音场景。她的沟通能力和全局观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慢慢地刘晓艺的广播员和配音事业也渐渐上了轨道。
她开始获得一些小型节目的独立播音机会,甚至在一次社团内部考核中,因为一位配音演员临时有事,她获得了一个国产动画片中小配角(一只活泼的小鸟)的试音机会。
她抓住机会,用清脆、灵动又带点俏皮的声音成功演绎,虽然戏份不多,却让人印象深刻,这标志着她的声音正式从幕后走向了台前。
她的国内职场情况呈现出清晰的上升态势——从一个勤奋的学习者,逐渐向一个具备专业素养和潜力的声音工作者转变。
与此同时,宿舍里关于未来的讨论也愈发频繁和具体。几个舍友也陆续有了自己的规划都是同一专业的,她们的选择大有不同,清晰地展现了传媒行业就业方向的多样性。
楚文静醉心于学术,她成功保研本校,方向是广播电视史论。她计划未来进入高校或研究机构,致力于梳理和研究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脉络。
她的书桌上堆满了古籍和理论着作,眼神沉静而专注。
苏晴性格外向,实践能力强,她瞄准了迅速发展的互联网行业,拿到了一家知名视频平台的节目运营岗offer。
她整天研究各类网络综艺和自制剧的运营策略,摩拳擦掌,准备在内容传播和用户互动领域大展拳脚。
阿丽仙亚则结合自身的民族特色与专业所学,决定回家乡发展,应聘成功了当地电视台的民族语言节目部。她希望用传媒的力量,记录和传播自己民族的文化,促进各民族的交流与理解。
尽管前路各异,但宿舍里弥漫着并非竞争,而是相互鼓励、彼此祝福的温暖氛围。她们常常交流各自领域的信息,分享面试经验,为彼此的进步感到高兴。
这种多元化的选择,也让刘晓艺更深刻地理解了传媒生态的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