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雷”炸响后的第七十二小时,是“何记”九十年历史中最漫长、最煎熬的三天。资本市场的恐慌性抛售、舆论场的滔天巨浪、监管层的审视压力,如同三座大山,沉甸甸地压在每一个“何记”人的心头。香港中环“何记”总部大厦,灯火通明,彻夜不眠。程家明和他的核心团队,像绷紧到极致的弓弦,按照何晓制定的“坦诚、事实、根基、人心”四步策略,分秒必争地应对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冲击。
然而,真正的考验,往往不在于应对的策略是否精妙,而在于执行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以及面对巨大压力时,组织能否展现出超乎寻常的韧性与定力。 这需要的,不仅是cEo的决断,更是整个组织深入骨髓的“基因”力量。
1. 坦诚的代价:断臂求生
程家明发布的“坦诚声明”,虽然暂时缓和了官方层面的直接压力,却在内部引发了剧烈震荡。声明中“欢迎检查、有错必纠”的姿态,意味着必须立刻进行一场触及筋骨的自查。法律与合规部门承受着巨大压力,任何一点被查实的瑕疵,都可能被无限放大。最终,审计发现华东某合资养殖场确实存在与动物福利标准不符的瑕疵(虽未违法,但违背“何记”内部更高标准)。尽管该场供应占比极小,程家明在咨询何晓后,依然顶着巨大内部阻力(合资方强烈抗议),毅然下令立即终止合作,全线召回相关产品,并向公众公开道歉且全额退款。这一“断臂”之举,在短期内造成了数千万的直接损失,却以其极致的负责态度,在汹涌的舆论中,为“何记”的“诚信”招牌,抢下了一块至关重要的“信任高地”。
2. 事实的力量:透明到极致
针对污蔑视频的“供应链直播审计”,成了一场空前透明的“公关战”。程家明采纳了最激进的方案:不仅直播被污蔑的供应商,更随机抽选并直播了全国范围内另外十家不同品类的核心供应商。镜头下,从牲畜入栏、饲料投喂、清洁消毒到加工运输的全过程,在权威专家和媒体的监督下一览无余。甚至主动展示了处理不合格产品的严格流程。这种“不设防”的坦诚,起初让部分高管担忧“授人以柄”,但结果却产生了奇效。真实的、现代化的生产场景,与模糊的、经剪辑的污蔑视频形成巨大反差,公众的同情和信任开始迅速回流。多家主流媒体发表评论,肯定“何记”的勇气与担当。
3. 根基的重塑:开放生态
应对“垄断”质疑最为棘手。程家明亲自督战,组织最强团队,在一周内完成了一份厚达数百页的《“何记”供应链合作模式与行业价值白皮书》,主动递交监管部门。白皮书用详实数据论证了“何记”的集中采购如何降低中小农户市场风险、标准化体系如何提升行业整体水平。更重要的是,程家明宣布启动“春雨计划”,向“何记”的供应链平台和食品安全标准,将向所有符合资质的中小餐饮企业有限开放,并提供技术辅导,旨在打造一个“共生共荣”的行业生态圈。此招棋高一着,将“垄断”的指控,巧妙转化为“赋能行业”的担当,赢得了众多行业协会和中小企业的声援。
4. 人心的凝聚:危中见情
内部视频大会上,程家明没有画饼,而是坦诚危机的严重性,也分享了应对的进展。他动情地讲述了各地员工在压力下依然坚守岗位、甚至收到顾客暖心鼓励的故事,强调“‘何记’的牌子,是咱们几十万员工,一口一口做出来的,谁也砸不烂!”大会结束后,一种“同舟共济”的氛围在内部迅速蔓延。有店长自发给员工发信稳定军心;有研发团队加班加点优化菜品,用更好口味留住顾客;有区域总主动降薪与公司共渡难关。这种发自基层的凝聚力,成为了抵御外部风暴最厚的“防波堤”。
就在程家明在前线苦苦支撑、步步为营之际,深藏在勐卡茶山的何昊,也正经历着一场内心的巨大冲击与外化的积极行动。
山里的信息是闭塞的,但也是纯粹的。当外界喧嚣通过网络碎片化地传到茶山时,何昊首先感到的是难以置信的愤怒,继而是深切的担忧。他看着视频里父亲何晓(虽未直接出面,但其定策之功已被内部知晓)和程家明疲惫而坚定的面容,看着社交媒体上那些恶意的诋毁,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那个他曾经觉得有些“传统”甚至“迟缓”的家族企业,正在承受怎样的惊涛骇浪。他不再是局外人,他是“何记”血脉的一部分。
俸老爹看他心事重重,递给他一碗浓茶,叹道:“昊仔,山下的风雨,终究会刮到山上。树大根深,才不怕风摇。”
这句话点醒了何昊。他意识到,自己不能只是担忧。他必须做点什么,用他自己的方式。他立刻梳理了“昆仑计划”中所有可能对当前危机有直接或间接帮助的成果:
? 供应链韧性:他加快了对古茶树抗逆性基因标记的分析,这或许对未来应对气候导致的原料波动有价值。
? 品质信任:他进一步完善了基于光谱和气象数据的茶叶品质预测模型,这是一种可复制的、客观的品控方法,可增强消费者信任。
? 可持续发展:他撰写了茶林复合生态种植模式的阶段性报告,这是“何记”践行环保社会责任的有力证据。
他将这些资料精心整理,加上自己的分析和建议,形成了一份名为《来自茶山的“根基”报告——论“何记”穿越周期的底层能力》的内部文件,发给了程家明和父亲。他没有提出任何具体解决方案,而是试图提供一种更深层次的信心:“何记”的价值,不仅在于门店和营收,更在于对产业链最源头的理解、对品质的科技赋能、对可持续发展的探索。这些“慢功夫”,才是应对任何短期风暴的“压舱石”。
何晓在传承院收到这份报告时,久久没有说话。 他反复读着儿子字里行间透露出的责任感、系统性思维以及与土地相连的踏实感。这比他看到任何漂亮的财报数据都更感欣慰。他给何昊回了四个字:“根深叶茂。” 然后,他将报告转发给了程家明,附言:“家明,看看。风浪再大,我们的根,扎得比想象中深。”
程家明在深夜的办公室里,读完了何昊的报告。 连日来的疲惫和压力,在这一刻仿佛得到了某种舒缓。报告里的内容,或许远水难解近渴,但那种基于长期主义、扎根实业的笃定感,像一股清泉,浇灭了他心头的焦灼。他给何昊回复:“昊弟,报告收到,深受启发。茶山是‘何记’的魂脉所在,守好它,就是守住了我们的未来。前方有我,你放心。”
一周后,风暴眼终于开始移动。
最初的恐慌性抛售被理性的价值投资者视为入场机会,股价在触及一个低点后,开始有资金悄然吸筹,走出一个坚实的“w”底。官方媒体开始出现相对客观的报道,肯定“何记”在危机中的应对和长期对行业的贡献。消费者用脚投票,在经历了最初的观望后,“何记”各门店的客流和销售额开始稳步回升,甚至超过了风波前的水平——这或许是对诚信经营最好的回报。
危机,远未完全解除,监管调查仍在继续,舆论仍有杂音。 但“何记”这艘巨轮,在最危险的海域,稳住了舵轮,证明了其龙骨之坚、架构之稳。它向所有人展示了,一家历经九十风雨的企业,所拥有的那种在极限压力下不被摧毁的“韧性”——那是一种由正确的价值观、高效的执行力、深厚的人才储备和长期积累的信任共同铸就的“磐石”之力。
深夜,程家明再次登上总部天台。 维多利亚港的夜景依旧,但他的心境已截然不同。经历了这场炼狱般的考验,他感觉自己对“何记”的理解,对领导力的认知,都完成了一次深刻的蜕变。他不再仅仅是一个职业经理人,而是真正与这个企业的命运血脉相连的“守夜人”。
他拨通了何晓的电话,这一次,他的声音平静而充满力量:“何董,最难的时刻,应该过去了。”
电话那头,何晓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却更显深沉:“嗯,过去了就好。经此一役,这艘船,才算真正过了合格检定。后面的路,还长着呢。记住这次的教训,也记住这次长出来的力气。”
挂断电话,程家明极目远眺。远方的海平面下,依然暗流涌动。但他知道,“何记”已经用一场近乎完美的危机应对,证明了它拥有穿越任何风浪的“磐石”之质。
惊雷过后,并非一定是彩虹,但活下来的,必是筋骨。 而新的航程,即将在这淬炼后的坚韧中,再次启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