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长沙的寒意尚未完全褪去,傅诗淇正式进组《底线》,因为是在本地傅诗淇可以在拍完戏后回自己家,这对他而言还是挺舒服的。几乎与此同时,宋玖在横店的项目也进入了拍摄中期最繁忙的阶段。两人各自扎进剧组,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双组并行、异地恋”模式。
这种模式,远比之前一个人忙、一个人稍闲时要艰难得多。
《底线》作为一部现实题材正剧,拍摄要求极高。傅诗淇饰演的周亦安戏份也重了起,台词量大且专业性强,情感层次丰富。他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准备,拍摄现场节奏紧张,导演要求严格,经常一个镜头反复打磨。为了精准呈现青年法官的状态,他几乎把所有休息时间都用在研读剧本、背台词、揣摩角色上,经常对着镜子练习到深夜。
他的“工作模式”再次全开:一旦进入拍摄状态,就心无旁骛,手机关静音扔给涛哥,全身心沉浸在角色和剧情里。别说看手机回消息,有时连吃饭喝水都得人提醒。
宋玖那边同样不轻松。作为执行制片,她像是剧组的大管家,千头万绪都需要她协调把控。预算超支的风险、拍摄进度的压力、各部门之间的摩擦、突发状况的应急处理……每天都有解决不完的问题和开不完的会。她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效的沟通,手机几乎长在手上,但都是处理工作电话和消息,个人时间被压缩到极致。
两人就像两条平行却各自高速运转的轨道,忙碌得脚不沾地。
时空彻底错位。
常常是傅诗淇凌晨收工回到家里,累得眼皮打架,才想起拿出手机,看到宋玖白天发来的几条简短信息:“开工了。”“午餐吃了。”“今晚大夜。”他挣扎着回复一句“刚下戏,好累,睡了,晚安”,发送过去,那边却已是深夜,宋玖可能刚处理完现场突发状况,根本没空看手机。
而等到宋玖凌晨两三点拖着疲惫身躯回到酒店,看到傅诗淇几小时前发来的“晚安”,想回复一句,又怕吵醒他,只能简单回个“嗯,刚忙完,我也睡了”,然后倒头就睡。第二天傅诗淇看到时,往往已经是在去片场的车上了。
他们的对话,变成了延迟的、跨时空的留言。
“今天拍了一场很重的哭戏,情绪消耗有点大,但导演说很好。[疲惫]” ——发送时间:晚上11:47
——接收&阅读时间:次日早上7:20
——回复:“辛苦了,喝点热的早休息。” ——发送时间:早上7:21
——接收&阅读时间:下午1:15(剧组放饭间隙)
“外景地突然下雨,全组等天晴,进度耽误了,烦。” ——发送时间:下午3:10
——接收&阅读时间:晚上10:30
——回复:“摸摸头,别急,安全第一。” ——发送时间:晚上10:31
——接收&阅读时间:次日凌晨5:50(起床化妆时)
沟通变得零碎、滞后,甚至有些鸡同鸭讲。但两人都无比默契地理解并接受了这种状态。他们从不抱怨对方回复太慢,也不会因为得不到即时回应而焦虑不安。因为他们自己同样身处其中,深知那种忙碌起来昏天暗地的滋味。
他们学会了在错位的时空里,用这种方式默默陪伴对方。
傅诗淇会在到片场之前,抓紧时间给宋玖发一条语音,哼一段剧组收音机里听到的老歌,或者拍一下长沙突然放晴的天空,附上一句“这边天气真好,你那边呢?” 不在乎她什么时候能听到看到。
宋玖会在协调工作的间隙,快速打字分享一件剧组趣事,或者吐槽一下盒饭里过油的辣椒,又或者只是简单报备一句“我去盯b组拍摄了”。知道他不会立刻回复,但相信他看到时,能感受到她的分享欲和……想念。
他们甚至发展出一些独特的、只有彼此能懂的小习惯。
傅诗淇每次拿到修改后的新剧本,都会习惯性地拍下封面和修改页,发给宋玖,仿佛这样就能让她参与到自己工作的进展中。宋玖每次解决一个棘手的难题,也会简单跟傅诗淇提一句“场地搞定了”或者“预算批下来了”,像是从他那里汲取一点无形的鼓励和支持。
这些延迟的、碎片化的交流,像是一条细细的、却异常坚韧的丝线,跨越时空的距离,将两颗忙碌而疲惫的心紧紧相连。
偶尔,极其偶尔地,两人能刚好同时有空,比如深夜里两人都还没睡,或者清晨两人都早早醒来。这时,他们会迫不及待地拨通视频电话。
屏幕那头,往往是两个人同样带着倦容的脸。傅诗淇可能还穿着法官制服,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眼下却带着青黑。宋玖可能还穿着冲锋衣,头发随意扎着,背景是酒店房间或者嘈杂的片场角落。
“累不累?”几乎是两人同时问出口的话,然后又会同时摇摇头,挤出一点笑容说“还好”。
通话时间通常很短,因为很快一方或者双方就又会被工作叫走。但哪怕只是几分钟,能看到对方真实的样子,听到对方的声音,感受对方的气息,就足以成为疲惫生活里最有效的慰藉和充电。
有一次,傅诗淇拍一场夜戏直到凌晨三点才收工。回到家,他累得几乎散架,却还是习惯性地拿起手机,看到宋玖两小时前发来的信息:“刚开完协调会,心好累。[趴倒]”
他算了下时间,横店那边应该刚收工没多久,她可能还没睡。他试着拨了个视频过去。
没想到,电话很快被接通了。屏幕那头,宋玖果然还坐在酒店的书桌前,对着电脑屏幕,脸上带着明显的疲惫,眼神却还算清醒。
“还没睡?”傅诗淇心疼地问。
“嗯,还有点报表要核对完。”宋玖揉了揉眼睛,看着他,“你怎么也这么晚?刚下戏?”
“嗯,今天戏份重。”傅诗淇把手机靠在床头,一边换衣服一边跟她说话,“吃饭了吗?”
“吃了盒饭。”宋玖回答,目光没离开电脑屏幕,手指还在敲着键盘,“你呢?”
“吃了点宵夜。”傅诗淇换好睡衣,瘫倒在床上,把手机拿到面前,看着屏幕里忙碌的她,忽然轻声说,“玖玖,我好想你啊。”
他的声音带着浓浓的倦意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委屈。
宋敲键盘的手指顿了一下,抬眼看向屏幕里他放大的、带着倦容却眼神柔软的脸,心里某处微微一软。她沉默了一秒,声音放缓了些:“嗯,我也想你。”
很简单的几个字,却让傅诗淇心里像被温水泡过一样,熨帖无比。他满足地叹了口气:“看你一眼,感觉就没那么累了。”
宋玖无奈地笑了笑:“傻不傻。快睡吧,很晚了。”
“你也早点弄完休息。”傅诗淇叮嘱。
“知道了,马上就好。”
两人又静静地看着屏幕里的对方几秒,才依依不舍地挂了电话。
这种时刻,弥足珍贵。
异地恋的痛苦显而易见,工作狂的无奈更是实实在在。无法陪伴在侧,无法及时分享,无法在对方需要时给予一个真实的拥抱。
但奇怪的是,他们的感情似乎并没有因此而被消耗或影响。
反而因为这种各自全力以赴的状态,而产生了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共鸣。他们都知道对方在为什么而努力,都明白那份热爱和坚持的价值,也都欣赏着彼此在专业领域里闪闪发光的样子。
他们不需要时时刻刻的黏腻来证明爱意,那种并肩作战、各自精彩的默契,以及内心深处对彼此的绝对信任和支持,成为了他们感情最坚实的基石。
忙碌间隙,偶尔想到对方也在另一个战场努力着,心里就会充满力量和暖意。
傅诗淇在片场啃着艰涩的法律条文时,会想:玖玖现在是不是也在和难搞的预算数字较劲?
宋玖在协调各部门冲突焦头烂额时,会想:淇淇今天拍戏顺不顺利?那条难啃的台词过了没有?
他们不在彼此身边,却又无时无刻不感觉对方就在身边,以一种精神上同频的方式,陪伴着、鼓励着对方。
爱,或许不仅仅是朝朝暮暮的厮守,更是纵然相隔山海,却依然能感知到对方的心跳,并为了共同的未来,一起努力变成更好的自己。